APP下载

新课标引领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践研究

2023-09-03焦昊驰

天津教育·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生命作业评价

焦昊驰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相应的作业形式也复杂多变。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往往只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设计,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发挥学科教育的价值。“双减”政策为作业设计提供了方向。本文分析作业设计的内涵及形式,论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的特点,提出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设计、实践,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及育人价值。

一、作业设计的内涵及形式

作业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相关作业的环节,以作业的方式检测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或是检测学生某一能力,这些都是传统教学理念下的作业设计理念。新课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理念提倡作业设计可以交由学生实现。这两种作业设计各有千秋,我们不能盲目判断、选择、应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业设计大体分为两种方式,即教师为学生设计作业和学生为自己设计作业。

第一种方式是教师占据主动权,为全部学生设计作业,注重学生的共性,体现教师的风格和特点,但需要建立在对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否则会沦为“千篇一律”作业设计。虽然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但自身个性化发展会受到影响,这与目前“分层教学”教学思想理念相悖。

第二种方式是学生为作业设计的主体,自行设计作业,充分反映自身需求和特点,符合新课改理念,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方式适合自觉性强、基础好的学生,操作起来十分便捷,目标也容易实现;于其他学生而言,会显得比较艰难,会有一种“大脑一片空白”无从下手的体会,使这些学生得不到基础锻炼。因此,教师需设计大方向,给予学生一定指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选择机会,使学生在符合自身能力范围内自主选择需要完成的作业。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具有的特点

作業是教学活动中一种重要的方式,有利于延伸教学价值,作业与教学、评价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其设计和实施质量对完成教育目标以及学生发展情况有一定影响。所以,在德法教学过程中,作业不能为了“做”而布置,应作为课程学习阶段的重要部分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质量,让学生依托作业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布置的作业特点是:

第一,多样性。多样性指作业内容以及形式的多样化。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作业内容以及形式要实现多样化,如调查研究、模拟戏剧表演等,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师在设计作业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作业,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建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确保其获得作业体验。

第二,真实性。真实性指作业和学生自身生活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解决学生存在的困惑之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生活经验,布置真实性生活类作业,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发展性。关注作业的发展情况,为的是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水平,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

三、新课标引领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实践

(一)设计动手实践型作业,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性较强,与学生生活有很大的关联性。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价值的判断能力和对道德原则的领悟能力等可以在实践中形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专门为学生布置动手实践型作业,不仅可以是小实验,还可以是种植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基本的生活技能、科学技能、劳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等。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基本的生活知识,还可以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锻炼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实践经验。动手实践型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生活型作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如何烹饪和做家务,这些技能对学生日后的生活非常实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手工、装饰房间等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艺术型作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右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再次,运动型作业。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游泳等,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和个人表现能力。

最后,科技型作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小实验,如种花、种菜等。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探索和理解科学知识,并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并提高对环境的关注度,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设计重视思维发展的作业,凸显价值引领

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为例,本单元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可以将文化、科技以及美德作为作业设计的核心内容,展现不同的研究视角。本单元中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业设计可以围绕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话题,从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以及家国情怀教育不断深入,让学生对自身、他人、国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确保自身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形成健康的品格。

这种作业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传统美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美德的特点和新时代的价值,不断加深爱国情怀,鼓励学生践行中华美德,提高学生政治素养。本次设计的作业任务见表1:

本次设计的作业任务紧紧围绕“爱国”主题展开,引导学生实现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整合的教学素材线、爱国线非常清晰,能依托作业引领让学生体会真实的社会生活。

对于任务一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生的大事,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在分享、交流中感悟个人与国家的关联,初步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

对于任务二来说,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然后作出自己的分析、总结,尝试讲述不同时期各个名人身上的爱国情怀,确保学生了解名人志士的爱国精神。

对于任务三来说,该任务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爱国事迹,从中了解他们身上的不平凡之处,学会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规范、引导自身行为。

这三个任务从自我、他人到国家之间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学习,使其加深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民族认同感。

(三)作业评价指向持续性发展,引领价值践行

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基础以及个性存在不同之处。教师在评价发展性作业时,要激励学生践行道德行为,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如在任务一分享新闻大事中,这种作业的呈现方式可以让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围绕“新闻”关键词,从数量角度分析,学生可以提炼3—7个关键词;从内容角度分析,除了一些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以外,学生还可以提炼“袁隆平院士逝世”“河南暴雨洪灾”等内容,不断拓宽研究视野;从展示方式角度分析,既可以是图文的方式,也可以是思维导图的方式,有创意且思维灵活。因此,教师的作业评价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确保学生可持续发展,可以尝试以下评价方式:

第一,采取课上以及课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课上,教师可以采取现场点评的方式点评学生作业,重视激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意愿;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目标水平进行评价,具体见表2:

第二,重视多元主体评价。教师在评价作业时,可以采取自评、互评等不同主体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确保评价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见表3:

以上作业评价方式,可以结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出客观评价,为学生今后的作业提供发展方向。

(四)设计珍爱生命体驗型作业,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素养

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尊重每一个生命,让每个生命都可以在不同阶段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在设计这一类型作业时,要始终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为核心,通过体验生命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生命内涵的理解,增强生命的意识,养成文明行为的健康习惯,促进道德素质的形成。生命体验型作业设计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设计生存教育主题作业。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非常脆弱且非常宝贵。因此,对每个人来说,学会生存是最重要的技能。生存教育包括保护自己、远离伤害等安全防护教育,让学生掌握面对自然灾害的自救技能。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记录代表自己生命的数据,如体温、心跳、脉搏等,真正感受生命的跳动;了解安全标识的内涵,或观看相关的动画片,确保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安全的重要性;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更高层次的作业,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出行以及家庭中规避危险的方式,以及存在哪些潜在危险。

第二,设计发展生命教育主题作业。发展生命指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最终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创造巨大价值。生命教育的发展具体涉及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教师在设计此类型作业时,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关于珍惜生命的故事,阅读相关的作品,让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并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建议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轮椅上的霍金、张海迪等珍惜生命、与疾病作斗争的名人,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感受生命的伟大;根据国旗下的讲话以及黑板报等,宣传知恩、感恩的人和事,号召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开展实践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提供有利条件,因此该学科的作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的特点,理解作业设计的内涵,创新作业形式,设计具有创新性的作业,发挥学科育人作用。

(宋行军)

猜你喜欢

生命作业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作业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我想要自由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