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型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策略
2023-09-03聂云龙
聂云龙
摘 要:教育部2017年發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而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模块,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融合型研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从与学校德育主题融合、与学校学科课程融合、跨学科学习融合、与社会资源融合等多个维度分析并提出了融合型研学课程设计实施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研学旅行 课程设计 融合课程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重要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一、为什么要融合
首先,对于学校课程来说,多以讲授方式为主,且学生汲取知识的方式多以书本学习为主,书本知识的应用却难以在课堂中实现,使得学科知识与真实的生活问题脱节,学生很难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素养。这有违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而研学活动恰恰可以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自然的有效桥梁,搭建学科知识应用平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其次,学校课程采用分科教学的方式进行,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国家课程,有计划、成体系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学科本身的教学规律和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现该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但是,分科教学的缺陷也很明显,如按单一学科分类容易将知识割裂,与社会真实问题不符,不利于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研学活动可打破学校分科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各学科内容,实现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融合课程以主题项目贯穿实现教学目标,具备主题化、活动化、情境化特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并升华,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实现课程情感目标,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融合课程可有效提升学生融合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巩固基础知识,强调技能运用,启发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从施教者的角度看,融合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可有效提升育人实效,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设计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提供保障。
二、研学课程融合方向
(一)与德育主题融合,打造特色化研学校本活动
研学旅行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学生德育品质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课程契合德育主题,会赋予学校德育教育更深层的意义,充实德育主题的骨架,使德育教育真正掷地有声。
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会按照年级划分,形成较为具体的德育育人计划,很多学校也形成了特色的德育育人校本课程或体系。研学旅行课程在与学校德育主题融合的过程中,应结合学校校本特色,有效利用班队会、校内德育活动等形式,将学校德育主题延伸和深化。使德育教育浸润学生内心,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为学校定制研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学校深入沟通,根据不同的办学特色定制主题研学活动。其中包括结合康巴什区第三小学五年级“环保教育”德育主题开展的《绿色恩格贝》研学活动,康巴什区第二小学三年级“劳动教育”德育主题的《土豆大作战》研学活动等。以德育教育为根本的研学活动,深化了融合德育课程的构建和实施,提高了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与学校学科课程融合,实现情境化研学深度体验
研学旅行与学校有机融合,在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时需考虑与学校学科课程的结合。研学课程是课堂教学互补式的实践学习,是学科知识在真实场景下的应用,这会使得研学旅行课程成为学校课程的实践和延伸,加强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二年级《欢乐小农场》研学活动挑战500g环节中,我们将采摘草莓与数学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有两次进入大棚采摘的机会,采摘草莓最接近500g的小组获胜。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到了二年级数学涉及估算、两位数加法和三位数借位减法等数学知识,让学生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运用从课本中学到的数学知识。
这样的案例很多,研学课程融合了各年段、各学科课程,实现了多学科融合,课程设计更贴近学校和生活,也更具有教育意义。其中包括将百分比、折扣、利率、税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最强大脑》研学活动;将还原铁实验、磁力等初中化学与物理知识融合的走进包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研学活动等;与大气压强、连通器等物理知识结合应用的《向往的生活》研学活动。校内外学科课程融合以研学活动为纽带,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自然的有效桥梁,为学生搭建应用学科知识的平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打造多学科研学综合课程
研学课程以融合课程的形式呈现,不能忽视其活动过程中的综合性,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多采用跨学科整合的学习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融汇贯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倡导跨学科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学习和跨学科学习,而研学旅行可以作为跨学科学习的有效载体。例如,在《解码成吉思汗》研学活动中,我们将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多学科进行融合,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对研学活动中涉及的知识有了整体性和系统性认知。
与学校课程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中学习,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实践。而跨学科融合,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与社会资源融合,推进全域化研学统筹协调
研学旅行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社会就是研学学习的沃土。作为研学旅行的组织者,高效地融合各类社会资源也是必修课。为学生创设广阔、多元的学习平台,实现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社会资源的融合包含很多维度,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第一,与景区资源融合,有效利用景区已有资源,进行课程二次研发设计,实现研学目标。第二,与各类教育基地融合,如劳动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生命安全教育基地等,针对基地资源进行课程研发,开展专题性研学旅行活动。第三,与社会职业体验融合,开展职业体验实践类课程,如与银行、中医馆、气象站、污水处理厂、物流公司等机构合作,开展各类职业体验的社会实践研学课程。第四,与高校合作,其中包括大学、职高甚至知名高中,让学生从小树立学习目标,开展生涯规划类课程。
我们在进行研学课程设计时,遵循创新、开源、融合的特点,力图将社会元素融入课程,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开展了超过百余种主题的研学课程。让孩子们真正从校内走向社会,走进生态学院,体验高校课程;走进银行,学习贷款流程;走进税务局,了解税务知识;走进机场,做小小乘务员;走进气象局、气象站,做小小气象员。通过让孩子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EB/OL] .
[2]谢江林.构建“融合课程”.为五育融合添动力[J].教育家,2020(41):56 .
[3]张刚.一体化构建.英多途径实施融合德育课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0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