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 以美育人
2023-09-03于蕊
于蕊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更广义的“以美育人”成为美育实践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外教育长久以来承担的重要职能之一。校外教师要主动学习,不断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贯彻融合理念,在方法、体验、实践、信息化等方面作出改变,开展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发掘学科之间的“共性”和“特性”。
关键词:校外美育 创新发展 新课标 系统思维 学科融合
一、新时代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校外美术教育是新时代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美育与校内美育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互为支持和补充。校外美育追求与校内美育差异化的课程、师资与教学效果。在校外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中,无论“变”与“不变”,都应当围绕“以美育人”这个根本要求进行。美育用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与理想,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成长。
二、校外美术教育发展中的五个“不变”
(一)初心不变
教学需要奉献,教师需要情怀,校外美术教育尤其如此。艺术教师是职业,美育教师是事业,我们正是借助艺术教育达成以美育人的目的。校外美育教学应专注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以及机构自身的长期发展和口碑建设作为目标,在过程中围绕学生成长持续创新。环境在变化、教学对象在发展、教育理念在更新,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和教学初心不能改变。
(二)定位不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与更新,我国的校外美术教育也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不断发展。现当代艺术领域发生着巨大变化,新时代美育更重视“美和育”,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术和教”。在这一定位下,校外美育是校内美育的有力补充,校外美育与校内美育产生有效互动,共同促进美育更高质量发展。
(三)目标不变
儿童美术教育应当以“育心”为本,校外美育同样如此。随着现代美育教学理念的发展,从2000年前的“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到2000—2015年的“三维”(知识与技能——达成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隐性目标),到2015年后的“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到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形式)、艺术表现(手段)、创意实践(内涵)、文化理解(结果)。虽然美育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其根本目标仍然是促进“人”这个独立且有灵魂的个体的成长。
(四)规律不变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应严格按照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儿童身体肌肉骨骼发育程度进行科学且合理的教学,培养习惯和专注力,“什么年龄干什么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进行教学。艺术课堂应进行科学且合理的设置,形成适合的教学课程体系。
(五)内涵不变
怎样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民间美术、地域文化、非遗特色带入课堂?以佛山本土文化特色非遗为例,有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剪纸、陶艺、佛山秋色等。今天,越来越多的民间美术消失或外流,引起了民间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也引起了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及美育专家的关注。但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虽然现代美术理念要同世界接轨,但美术教育不能一味迎合西方教育模式,通过引入本土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进入课堂,让学生们对美,尤其是质朴之美、匠心之美有独特认识。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及对工匠精神的弘揚,更好地建立文化自信,因此美术老师要善用多元媒材,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有机结合。
三、校外美术教育创新发展中的五个“变”
校外美术教育的发展创新哪些需要变?怎么变?笔者希望结合自身探索开展的“RONG原创图画书美育工作室”课程进行探讨。
(一)观念之变
美术是一个物质学科,也是一种生活行为。美术教育更重视的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感受美术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方法之变
美术教学应更加重视综合.探究,以“融合”为基本方法,首先是不同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的融合。基础美术教育的四个学习领域中,与创作相关的领域主要有“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简言之,在创作活动中实现绘画与设计两者的融合,不是简单在课程上做“加法”,而是在创作的创意、计划、实施、成果上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层次融合。其次,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将美术作为各个学科知识学习、融汇、运用的载体,提高学习兴趣,构建系统思维,提高逻辑能力。从学科核心素养来看,美术与其他学科的交集是最多的,具有天然的融合优势。例如,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和“文化传承”是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一致的,人文学科也可以成为以美术为载体的学科融合教学的重点对象。本课程将原美术课单幅绘画作品创作,改变为将脚本、色彩、风格、装帧、页面等设计元素,融入整本图画书创作。
(三)体验之变
把多元化的形式搬进课堂,丰富孩子的参与和体验,让孩子觉得“原来美术可以这么好玩”。艺术课堂应当在语言互动、行为互动、媒材转换、情感体验四大基础上,先让孩子大胆去“玩”,大胆去“体验”,让孩子玩开了,释放感情,他们自然会“玩得很好”。一节好课应该是基于“有趣”才能够达到“有效”。美术课堂应由学生的美感经验与创造力,获得较高的综合能力,用于生活与职业。体验之变应该是变得多元化,变得有身临其境的情景代入感及情景体验感,实现美术学科多元化的形式感、游戏感、参与感和体验感。
(四)实践之变
美术实践,其本质是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以作品为载体,激励参与社会实践,如通过义卖活动感受商业社会运行,通过公益捐赠活动感受社会责任,通过展览展示感受影响社会的能力,通过与山区学生的作品交流实现心灵上的蜕变。在作品创作与社会实践中,融入儿童心理教育,希望培养更加主动、积极、阳光、负责任的健康心态。结合当前开展的“全民阅读”与社区文化提升活动,将儿童原创图画书送入社区,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自身影响力的提升。
(五)信息化之变
在互联网时代,美术教育而应主动拥抱互联网、拥抱新媒体,其关键就是美术与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融合。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天然符合现代信息和媒体发展规律,具有传播的独特优势。以主题连贯的图画书为主体,配合音乐、朗读等艺术表现形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增强学生融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的意识和能力。如“我绘我读”活动,学生朗读自己制作的书,并积极投稿“学习强国”平台。
笔者联合多学科教师共同探索创新的“RONG原创图画书美育工作室”课程,是以美术为基础,跨领域、多学科的,与社会生活和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在具体实现方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原创图画书的创作、设计、制作以及相关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主题绘画、点线与造型、空间与视角、色彩与情感、美术语言与風格、美术书写等。融合各学科知识探究与运用,如故事创编、诗词、朗诵、外语、科学等知识百科。开展社会实践,如作品展览、义卖、捐赠等。同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尝试制作有声图画书、动画、视频、微电影等,通过新媒体平台推送。
作为少年宫校外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少年宫美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校外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要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特色,联动学校、社会资源,为全学段美育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充分发挥新时代校外教师美育教育实践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雅,郑玉明.美育与当代儿童的发展[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2] (加)乔治.库罗斯.面向未来的教育:给教育者的创新课[M].刘雅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