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历史经验研究

2023-09-03伊力哈木江·吐尔逊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选拔延安时期干部

摘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表现为确立“任人唯贤”的路线,“德才兼备”的标准,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选拔和任用党的干部。党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群众参与、德才兼备的原则,解决了干部队伍薄弱等问题,为当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延安时期;干部;选拔;任用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重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干部群体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权力的骨干力量,担负着党的历史使命,坚决落实与执行党的意志和政策。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是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严格标准,在党的后备干部以及党员干部群体中甄选优秀骨干人才的过程。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党的组织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有革命特色的干部工作理论和行之有效的具体实践。党的干部人事制度循序渐进,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解决了当时存在的干部队伍薄弱问题,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固的基础。通过回顾延安时期党的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经验,有助于为新时代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延安时期党的干部选拔任用的生动实践

毛泽东在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通过 《中共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指出:“必须大量的培养干部,党要成千成万的新干部”[1]。瓦窑堡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克服了长征时期在干部工作上“左”倾教条主义、关门主义的思想,开始走上正确的干部工作路线,确立了党在干部政策的正确思想指引,为后期开始的抗日工作做了组织和干部上的相关准备。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获得合法地位,为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局面。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选拔和任用一批党的革命干部到前线联系党员和领导群众投入到伟大革命事业中去。

(一)颁布政策文件,提供选任依据

正确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是完成抗日民族革命的前提。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中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干部作为党的决议和政策执行主体,无疑在革命工作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主要包括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干部的培养与教育、干部的奖惩与监督。干部政策的颁布为党的干部队伍发展壮大提供理论政策依据,为建立适应革命战争需要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打下坚实基础。延安时期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文件大多呈现在党中央各类政治报告、草案、会议当中。1937年8月《总政治部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 中明确指出了干部选拔的标准,关于干部选拔问题上应以政治条件和工作能力两条主线出发,而政治条件是干部选拔首要参考标准。1937年12月通过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规则和纪律草案》中规定了对中共中央高级干部的选出流程以及在任期间的政治工作任务,而这一规定在1938年11月发布的《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中对党的高级干部决定内容上进一步系统化和条理化,有益于党中央高级干部在权威机关的监督下指导并开展党在地方的各项工作。在《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中规定了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应该加强和有所改变,通过组织部对党的干部考察、征调和分配。

1941年延安颁布的《军政委员会条例》中阐述了设立军政委员会的目的及委员会相关职责,规定了军政委员会批准干部升任和调动的权力,这是为在抗日游击战的分散环境下,对待重大问题能够坚持集体讨论、集体决策,起到团结干部的效能。1942年9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明确要求根据地的干部选拔任用“领导一元化”原则。这个《决定》顺应革命潮流完善了党的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管理机制,推进了党员干部队伍的素养提升,使干部在革命工作中更好发挥其作用,更利于维护党的执政权威。

(二)制定干部标准,确立干部路线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干部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干部问题,对干部标准赋予了崭新的内容,指出:“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苦难中不动摇,衷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3]。虽然这个时候没有直接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选拔标准,但在内容上对干部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工作表现、思想作风等要求进行了高度凝练,总结包含了“德”与“才”的内容。党的干部要想在抗日建国大业中担起大任,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掌握马列主义的武器,把干部从思想上武装起来,提高干部理论素养,这样才能选拔一批高素质和能够完成抗日工作需要的新干部。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每一个鲜活的具体实践工作中。

1938年10月,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在全会上,毛泽东代表党中央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此次报告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全党上下必须重视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织工作,坚决杜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割裂。关于党的干部政策中毛泽东对干部选拔标准提纲挈领地提出:“沒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可能完成其历史任务”[2]的重要论断。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党对干部选拔标准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才德兼备”的标准,并在后期工作中一直遵循。“德”的内容包含党员干部对党和革命事业的高度忠诚,坚决服从党的纪律,执行党的路线,立公心甘作公仆。“才”的内容侧重于干部能够指导指挥战争、指导具体工作、动员人民群众。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党的干部路线是“任人唯贤”。自此“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正式确立,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任人唯贤”干部路线的确立,破除了中国共产党在前期干部政策问题上存在的“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等错误干部路线的影响。

善于识别干部是落实“任人唯贤”路线的关键。毛泽东在识别干部问题上提倡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党组织辩证历史客观地看待和考评一个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而不能静止地、孤立地去识别干部。全部的历史和全面的工作才是干部的实际情况,表现着干部“德”与“才”的全部發展过程。

(三)规范干部选任方式,拓宽选人用人视野

干部选任的方式随着革命需要不断涌现出来,党中央1942年后陆续颁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任免暂行条例》。这些条例的出台使得党在延安时期的干部选拔工作更加制度化。延安时期党对干部的选任方式主要分为三种: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而在实际干部选任工作中更多采用选任制。

选任制是延安时期干部任用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干部任用都要遵循“三三制”精神行之,“三三制”是指各抗日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对一切抗日人民实行民主。它充分体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于坚持团结抗战有重要意义。群众参与选举党的干部不仅在形式上丰富了选举的手段,更是提高了人民的主人翁意识,边区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进一步被点燃。委任制也是延安时期主要选任方式之一,通过边区立法机关和干部任免机关对干部进行考察后直接委任产生行政领导干部,委任制便于操作、指挥统一的特点实现了党中央对干部的集中高效领导,解决了党的干部匮缺问题。聘任制是在1942年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中通过,规定了各级政府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聘请经济社会、文化领域中声望显著的人为议员。聘任制是党在延安时期选任方式上灵活调整干部队伍的方法,政府延纳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为根据地建设服务。

大量培养新干部,为党持续输送新鲜血液是干部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党始终充满朝气的重要秘诀之一。毛泽东在1937年作出:“在全党和全国发现许多新的干部和领袖”[3]的重要指示。随着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的建立,扩充干部队伍已然成为题中之意。对于新加入的干部要善于识别、善于使用和保护,因为新干部是关键少数,要使新干部能够在党的政治路线下发挥积极性。二 、延安时期党的干部选拔任用的历史经验

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在任何时期都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强大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环节。延安时期在干部选拔任用具体实践工作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干部选拔任用的丰富经验,对建设一支忠诚、干净、富有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一)坚持贯彻党管干部原则

党管干部原则,是指各级党组织要管好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按照党的组织原则选出符合标准的干部。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的一贯方针,也是干部选任的首要原则。延安时期党管干部原则的指导思想日趋走向成熟和完善。1942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党的干部选拔任用“领导一元化”原则,这是党管干部的具体政治实践。政治路线确定之后,组织路线就要为政治路线服务。延安时期党管干部原则具体体现在,干部路线的方针和政策由党中央制定,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党管干部原则指导下孕育而成。党的一元化领导政策确立之后,每个抗日根据地都设立一个由党统一领导的党的委员会,有效增强党在严峻环境下的凝聚力、战斗力。党管干部原则还体现在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均由组织部管理,组织部负责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保障了党的各级领导权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就其位、各尽职责。

延安时期党管干部原则形式多样、内容多元,不仅包括党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还包括以干部培训的方式向党员干部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念,提高党的干部理论素养,在如火如荼的革命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等干部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为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党中央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创办了抗大、陕北公学、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等一大批干部培训学校,为党输送了大量的干部人才。

坚持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对于干部队伍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主导作用,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强大能力,而且提升了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可度。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重申党的纪律,会议要求全党必须做到“四个服从”,每个党员干部只有自觉遵循党的纪律,才能带领军队和人民进行胜利的斗争,才能捍卫党中央权威。

(二)坚持贯彻群众参与原则

延安时期党在干部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机制,不仅需要党中央的掌舵领航,还需坚持走好群众路线,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参与干部选拔中的权力主体地位。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群众路线是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党只有通过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干部。

1945年5月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章党的报告中特别强调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干部要和人民群众建立正确的密切关系,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衷心拥护人民群众的事业。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群众参与意识显著提高,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可以有效改变干部选拔进程中去群众化现象,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就会真正变成“鱼水关系”,从而可以将干部的一言一行置于有效监督之下,有益于正确考核干部的功绩和品行,避免干部出现政治腐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倾听群众呼声,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归属感,只要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干部,就应该大胆使用。

延安时期党的选举工作卓有成效,已有高度民主的实质。党在延安时期对干部选拔积极探索,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大胆实践,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尊重民意,使干部选拔更加完善合理。

(三)坚持德才兼备、量才适用原则

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是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延安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干部选拔工作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赋予了干部标准新的生命力。党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标准和原则,使一大批优秀干部人才脱颖而出,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正确执行。选拔任用干部在党和人民事业中起关键作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对党的作风建设有推波助澜作用,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的骨肉相连,作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人心向背是决定党兴盛的决定因素,德才兼备的原则可以选拔出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领导干部,而这样的干部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密切了党群关系,党的干部必须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在工作中做到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量才适用是党在延安时期干部工作的基本原则,党在延安时期提出大胆使用干部、善于使用干部的重要论述。党在使用干部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干部优势,各尽其能。坚持量才适用,确保干部“有所为”。在党的指导下,让干部放手去工作,做到让干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把党的干部放到革命的火炉里去磨炼,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延安时期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干部政策,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的干部经验对于当今干部队伍建设仍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21-622.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528.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278.

(作者简介:伊力哈木江·吐尔逊,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选拔延安时期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高校辅导员选拔班干部的策略研究
小学体育训练队工作浅析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与经济发展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