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民”底蕴的生成逻辑和命题论域

2023-09-03詹欣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人民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人民底蕴,从生成逻辑看,肇始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锻造于党秉承为民初心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命题论域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描绘着“人民至上”的斑斓画卷。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底蕴;生成逻辑;命题论域

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党带领全国人民栉风沐雨探索出的千古未有的宣言书和路向图。立足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伟业,必然要永葆人民底色,站稳人民立场,抒发人民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拼搏。因此,只有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底蕴的生成逻辑和命题论域,才能更好地走出一条现代化逻辑与人民逻辑同频共振的康庄大道。

一、何以可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民性”底蕴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肇始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论著中内蕴了鲜明的人民立场,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民底蕴的生成贡献了思想伟力。

一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并非简单作为和动物有着同等需求的肉体存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立足现实的人去考察,如果中国式现代化离开了人,那便难以成其自身,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必须面向人,以人为逻辑起点。二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实践落点。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1 ],有力诠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实践、价值主体的统一体。因此,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创造价值,也享有价值。三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价值支点。马克思认为未来应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 ]。而要想实现这一远大理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继往开来,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贯穿人民这一主线,集中诠释了与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价值支点相契合的根本价值追求。

归结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真知灼见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立场之基,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底蕴命题生成与延续的理论支撑。

(二)文化逻辑: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底蕴深镶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涵盖的民本思想则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底蕴的文化逻辑支撑点。

一是“重民”“爱民”的价值取向奠定民本思想的主基调。从《尚书》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商王盘庚的“重我民,无尽刘”再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不表征着古人将人民与政治兴衰、社会稳定紧紧相连的重民爱民思想,这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底蕴有着天然的价值契合点。二是“富民”“利民”的价值取向奠定民本思想的主旋律。纵览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无论是“损上益下,民悦无疆”的哲学审思,还是“必先富民”的治国之道,抑或“节欲则民富”的底线思维,都充分内显着民本思想中的富民利民智慧,时刻告诫共产党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三是“顺民”“从民”的价值取向奠定民本思想的主阵地。

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本基因,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民底蕴生成与延续的文化根脉。

(三)历史逻辑:锻造于党秉承为民初心的百年奋斗历程

百年来,党栉风沐雨历经峥嵘岁月,始终为了人民干革命、为了人民搞建设、为了人民促改革、为了人民谋复兴。

在热血沸腾的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让百姓翻身做主人的新中国,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坚实根基。在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完成“三大改造”以发展生产,创造了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家园的美好蓝图,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如火如荼的改革岁月,党不仅强调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而且改革的成果也必须由人民检验。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应当成为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标准。进入新世纪,江泽民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每一个“代表”都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關,使得“人民”的思想得到不断深化和践行。胡锦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继往开来的崭新时代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夺取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胜利。

总之,尽管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关于人民的提法不尽相同,但贯穿其中、始终不变的是深厚的人民情怀、坚定的人民立场。

二、以何而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性”底蕴的命题论域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底色,更突出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不落一人”整体迈进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客观国情,这就决定了要使14亿人民一个也不掉队地整体迈入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其艰巨性和特殊性前所未有,更是无先例可循。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要优先把人口问题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位,同时还要认识到14亿人民所蕴藏的巨大力量。只有矢志不渝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汇聚起党和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伟力,才能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共同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矢志不渝目标的体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底蕴的特色彰显。

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以人为落脚点。追溯世界历史,与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追求的“少数”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富裕”,更求“共同”,是实现14亿人民共同富裕的久久为功之路,鲜明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惠及全体的人民底色,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就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和尺度来追求和规范,不仅包括人民的物质富足,也包括人民的精神富有,充分体现了党对人的全面发展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一方面,物质文明是基础,只有物质文明发展才能为精神文明的发展创造条件。物质文明程度越高,精神文明需求就越强烈。我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改善。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繁荣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指引方向。注重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有利于把社会中的人塑造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人,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厚植人民生活的现代化物质基础,又要重视精神文明,持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并重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中国式现代化。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体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科学智慧,更昭明了中国式现代化谋求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共生价值取向。

一方面,人因自然而生并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人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相反,人类破坏自然也必将自食人与自然之间失衡的恶果。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它不单单只考虑现实的人,更把未来的人也纳入考量范畴,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以生态赋能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仅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意愿和世界人民的利益,还闪耀着全人类的价值理想。

一方面,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曾长期遭受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之苦,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永不称霸立场,提倡和平、和睦、和谐理念。另一方面,全人类有着实现现代化的共同冀盼和价值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有赖于世界上的一切进步力量携起手来,共同前行。中国着眼于人类社会前途的现实,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不断捕捉真正契合全人类发展需求的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谋求各国合作共赢。

三、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在中国共产党坚持为民初心的百年历程中得以淬炼,鲜明彰显了党葆有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人民情怀,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可以说,人民性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根红线。新时代,我们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沿着复兴大道坚定地迈向现代化,不遗余力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詹欣,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人民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