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书表演有新意

2023-09-03董晨晨张兴文朱裕国

现代艺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泸县曲艺唱腔

董晨晨 张兴文 朱裕国

泸县古称江阳,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处长江、沱江交汇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成渝经济区核心地带。历来商贾云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建制史,是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孕育了雨坛彩龙、龙脑桥、宋代石刻等“十大国宝”,是中国龙文化之乡。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活跃的演出市场为泸县曲艺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存活跃的曲種主要有金钱板、快板、刮大板、四川方言诗朗诵、清音、车灯、荷叶、盘子、琴书、相声、双簧、谐剧、鼓书、小品、神谕、莲枪等。全县列入县级以上非遗名录105项,其中曲艺非遗就有47项。2015年泸县成功申报为中国曲艺之乡,为泸县地方曲艺的保护带来了更多的契机,泸县鼓书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曲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进一步保护整理出来。

一、泸县鼓书的起源

鼓曲类的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其说唱形式主要为“变文”和“陶真”,宋代泸州,随着宋王朝中心的南移,逐步发展成为“成、渝、泸、万”四大商业中心之一。泸州的经济繁荣带动了各领域的繁荣兴盛,包括文化娱乐。当时梓州(后潼川府路,治所泸州)已经成为大都会。从泸县宋伎乐石刻查证,宋时泸县即有完善的勾栏戏剧及丰富的演奏乐器。勾栏瓦肆林立,市民意识的崛起,都为泸县鼓书这一曲艺形式的萌发兴盛积累了深厚的民间土壤。

泸县鼓书作为泸县最具代表性的当地特色曲种,是泸县板腔体曲种之一,俗称“板凳戏、打书、单唱书”等,发端于清朝末年。泸县鼓书最早在泸县东部的云锦、立石,重庆市永川等地流行,表演时一人自击一面小锣站立在板凳上说唱,另外的乐手分别用堂鼓、小镲、二胡、大胡、竹笛、三弦、木梆、碰铃等乐器伴奏。它是泸县人民群众节庆贺岁、红白喜事、结婚嫁娶、茶馆楼堂的演唱活动,是流行在泸县境内的一项传统的民间曲艺说唱艺术,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整个四川曲艺曲种中,泸县鼓书是长江文化孕育下西南地区较为罕见独特的存在,极具地域特色,有待进一步地保护挖掘。

二、泸县鼓书的发展演变及艺术特色

泸县鼓书其第一代传承人名为朱及生,生于19世纪30年代,主要从事乡村石匠工艺,丰富的石匠大锤号子、抬工号子和安砌号子,以及他涉猎广泛流传在泸县的山歌、民谣和小调,就是泸县鼓书早期形态的代表。随后经历了朱子奎、朱天成、朱荣茂、朱华荣五代民间艺人两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初步形成了有体系、有套路,有固定板式、唱腔和伴奏的汉民族曲艺表现形式。至1975年,第五代传承人朱华荣带其子朱裕国开始整理规范唱本、表演技巧、音乐伴奏,并定名为“泸县鼓书”,最早在泸县东部各乡村文艺宣传队中表演,后于20世纪90年代泸县农民演艺兴起后,朱裕国将泸县鼓书作为他组建的“泸州市心连心艺术团”的组台节目,长期演出并逐步扩展到泸县周边等省、市、镇,由此泸县鼓书开始较为广泛地传播,逐步有了广泛的民间群众基础。

泸县鼓书早期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表演者一人打鼓又打板,边说边唱,声情并茂地描绘场景和民间故事。其唱本中的人物、画面等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眼和肢体动作上,互为衬托。随着泸县鼓书的不断发展,其表演更加注重表现的层次性、互动性,开始辅之以节奏鲜明的川南民间吹打乐伴奏和帮腔表演,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鼓书伴奏体系。场面热烈,气氛活跃,刻画鲜活,充分展示了曲艺“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鲜明特点,且更加注重“说中有唱”的故事化叙述性,唱腔更偏口语化,着力打造语气、节奏、身形并貌所带来的综合艺术美感,在描情写景中细腻入微、引人入胜,令人拍案。

经过不断地发展,泸县鼓书整体具备了以下艺术特点:

具有较为丰富的板式唱腔。泸县鼓书板式变化的基本规律一般是“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布局,主要板式有原板、慢板、中三眼、快三眼、散板、导板、流水、快板、数板等。唱腔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色彩鲜明、气口得当、鼓板合宜。泸县鼓书的唱腔主要分为“两腔、四季调、四小调”。两腔即演唱中分为高腔和平腔,高腔类为导板、散板、慢板,以演唱速度表达情绪。平腔以原板、中三眼、快三眼、流水、快板、数板为主,多为叙事、抒情。四季调主要是演唱人根据唱本内容表达情绪,分为春季鲜花调,欢快喜悦;夏季戏水调,劳作勤奋;秋季雁鹅调,满载收获;冬季梅花调,苦情伤感。四小调包括大拜年、冤魂调、小调、灯调,小调里的主流是泸县的民间小调,如哭长城、十五观灯、小夫妻、望郎归等,灯调包括莲枪调、牛儿调、马儿调、花灯调等。小调还保留着泸县鼓书原生态的“活用通、激情溜、映山调、快活流、四四流、连环勾”等传统曲牌,这些曲牌均是以民间五声调式构成。如连环勾前奏(图1),激情溜前奏(图2)。

有着体制完备的伴奏体系。泸县鼓书的音乐、伴奏主要由唱腔、器乐、打击乐三个部分组成。唱腔音乐多为民间五声调式,也有借用和发展而来的。如四季歌调:(图3),音乐段落为“引子—前奏—唱词—间奏—唱词—尾奏”套路,前奏、间奏、尾奏加进锣鼓,唱词加进节奏。泸县鼓书的器乐多为体鸣乐器:鼓、锣、镲、小锣、响板、莲花闹、竹梆、碰铃等;弦鸣乐器:大胡、二胡、秦琴、三弦、琵琶等;膜鸣乐器:竹笛、洞箫等;哨鸣乐器:唢呐。秦琴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用于代琵琶参与伴奏的。

唱本题材广泛多样。唱腔有的抒情,有的叙事,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唱本根据唱书人变化,或嬉戏调侃,或相互交流,表演淋漓尽致。其唱本有根据戏剧改编的如《柳荫记》《二十四个望娘滩》《铡美案》等;有新编鼓书段子,如《颂酒城》《泸县鼓书美名传》《美丽泸县》等。泸县鼓书唱词有固定的书帽格式,一般为状物起势。如《二十四个望娘滩》8场的开场书帽均为:“锣鼓冬冬响连天,大家听我来开言”,后面每场开篇书帽为“锣声响来琴声连,紧接前书唱下段”,以承前启后。泸县鼓书因其内容题材的广泛性,要求表演者能驾驭较多的表现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对表演者功底要求较高,因其要求有“三功(唱、念、做)、五技(口、手、眼、身、步)、六吹打(笛子、唢呐、二胡、锣、鼓、镲)”的基本功。

融合多重的演唱形式。泸县鼓书在舞台角色分配上极具川南民间特色,保留着流传在民间的许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角色形象,展示出人民群众喜爱的社会原形。如幺姑儿、三花脸、媒婆、串串子等角色,这些角色在泸县鼓书里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唱书人按照曲艺的“跳进跳出”表演手法,跳出去是唱书人,跳进去是各类人物形象的语言、唱腔、姿体等;二是按照舞台角色分配,各类人物形象模仿戏剧的“生、旦、丑”行当,着装明台演出。泸县鼓书在唱腔设计上也是丰富多彩的。首先是唱词短小精悍,每段唱词不超过6句,多以4句为主,这样利于变换曲牌,以达到声腔韵律变化,听鼓书者有起伏跳跃感。其次是很多曲牌加进了帮腔,丰富唱腔表现形式。如《二十四个望娘滩》中的激情溜,增强了唱腔的艺术表现力。在慢板的四四流曲牌帮腔中,多用高八度的尾句帮腔,类似于(图4),以丰富唱腔的艺术感染力。

三、泸县鼓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泸县鼓书面临着需不断丰富内容题材以适应新时代群众文化生活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需加强传承整理保护的历史重任,如何更好地让泸县鼓书得到传承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前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要加强泸县鼓书相关资料的整理研究。泸县文化馆、泸县戏剧曲艺家协会针对鼓书渊源、唱腔板式、打击乐谱等形成文字资料的保存现状,于2012年成立泸县鼓书传承保护领导小组,为泸县鼓书撰写相关资料,落实保护措施,使之在民间普及,形成地方曲艺品牌。对鼓书形成的图文音像资料信息保存,制订保护措施,实施开展泸县鼓书承传人申报认定工作,建立健全传承奖励机制,积极收集相关资料、规范鼓书板腔体、撰书立档、加强对外宣传,启动创作展演,积极参与曲艺类展演,着力面向全国提升鼓书的知名度,积极推动泸县鼓书作为中国曲艺之乡的代表曲种,申请成为南方鼓曲类展演永久举办地。目前泸县鼓书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要推动泸县鼓书与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的有效融合。发挥泸县新时代文明中心、曲艺沙龙和泸县本身存在106支长期活跃的农民演艺队伍的优势,利用岁末年初务工群众返乡和乡村振兴,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活动等活动,依托县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泸县活跃的曲艺队伍,力求以“泸县鼓书”小切口阐述大道理,以新形式传播新思想,增强理论政策宣讲的亲和力、感染力,发挥泸县已建立的覆盖县镇村的演艺中心和演艺服务点的作用。充分用好“泸县农民演艺网”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的价值,依托泸县农民演艺中心作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组建泸县鼓书农民演艺队伍常态化演出。

要注重泸县鼓书在内容题材和表演传播等方面的时代创新。内容题材的创新。泸县鼓书要从神话奇传、婚丧嫁娶转化到新时代主题;泸县戏剧曲艺家协会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在中国以及省市曲艺家协会的领导下,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泸县社会现实”三类题材,组织和引导全县曲艺工作者和曲艺爱好者开展泸县鼓书的采风创作、主题创作、作品征集、项目扶持、作品提升等活动,推进泸县鼓书繁荣发展,努力创作一批具有泸县特色的泸县鼓书曲艺精品。表演形式上的创新。泸县鼓书要探索从长篇到短篇或选段的改革,從音律节奏上的改革、从流动演出到定期乡镇(村)演出或者是结合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等改革,使泸县鼓书表演更具有灵活性。说唱形式的改革,探索由一人独唱再到多人表演唱,更加突出泸县鼓书的艺术优势和表现张力。在表演上,加强唱书人和观众的问答互动,调动现场气氛,以达到书里书外剧中人,台上台下一起演的效果。泸县鼓书对人物再塑造,场景再现让作品的层次鲜明,更具有曲艺作品的观赏性,使得简单的民间传说故事在唱书人的唱念做打中,更悠扬、更真切、更生动,更利于老百姓的融入参与和传颂。宣传传播方式的创新。利用泸县曲艺家协会管理的龙城演艺公司,开通泸县鼓书线上演出渠道,推动泸县鼓书非遗学习示范和相关课程。以“源于展演而不局限于传统展演”的理念,将泸县鼓书的曲艺文化功能延伸至城市文旅宣传等,让更多人了解鼓书、喜欢鼓书、传承鼓书、发展鼓书。

总体而言,泸县鼓书是四川曲艺鼓书类曲种在新时代的再次“发现”,是泸县曲艺极具代表性的呈现,其在表演技巧、演唱形式、唱腔行板、旋律组合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地域个性和独特风格,展示了泸县人民在民间劳动、生产生活中的丰富场景,是研究泸县社会发展的“活化石”,它质朴热烈的场面,优美感人的唱腔,细腻生动的表达,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期待它通过更多的创新性转化发展,为四川曲艺增添更多亮色。

猜你喜欢

泸县曲艺唱腔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泸县农村信用联社:“互联网+”助力转型升级
泸县宋墓石刻中的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