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仰望星空的教育行者
2023-09-03沈海泯
望月:那时明月照今人
2018年,我的《设计十六日》终于付梓。古人觉得经过十六日的刻苦努力,可实现当初的阶段性目标。农历十六,月明亮至盛,称为“望月”。望月,由望而得月,是望向自身的心境。望向的“月”,是自然之月,也是心灵之月。
因为都是在繁忙工作后的挑灯夜战,且持续整整2年,故对书稿的撰写出版有着五味掺杂的回味。历经多年高考一线教学,我发现学生需要这样一本设计书:既能从中感悟中国传统装饰之美,又能结合现代创意理念,进行熟练技法表达的实用书籍。市场上多是应试的图式书籍,或是面向大学生的专业设计书籍。苦于一直没有找到适合中学生的书籍,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实地走访高校,并通过设计案例、自编讲义进课堂,美其名曰“带你看美院”。通过这样的观察、行走和表述,引导学生感悟设计之美,唤醒本真的设计潜能,在有趣好玩中爱上艺术、爱上设计。2015年,鲁迅美术学院田喜庆教授来苏州六中,对我们的设计绘画很感兴趣,并给予鼓励,说学生的作品已赶上大一学生的水平,可考虑结集出版。那一刻,我想:设想应该由自己来完成,做一回仰望星空的教育行者。
近年各大美院通过有一定高度的考题改革,探索一条符合时代需求、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基于高校对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让教学有更好的脉络呈现。我重温了导师叶苹、林家阳、寻胜兰教授所著的设计类书籍,再读了雷圭元、姜今和冯健亲教授的系列专著。在书海中得遇各位前辈,进行跨时空对话。他们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善于总结、不断创新,给予我无限智慧的启迪。那时明月照今人,在前辈们的知识引领下,我把原本独立的传统装饰、现代图形和构成基础三大体系,重新组合成设计美学、设计创意和设计基础三部分,并进行主题教学。书中六百幅图例,都是教学所得。整理这些画作,让我重温了与学生们共度的美好时光,并得以将这些年的教学思考和创作实践,系统、完整、真实地再现。学生是我成长之师,是我前行的动力。
慧月:引领心灵拾级而上
据说清凉的月光照拂于身时,可帮助人们远离日间的喧嚣,带来无限智慧,是为“慧月”。
猶如设计需要眼与心之间的追索。通过设计,使心灵远离可感知事物的存在,去看到更真实的东西,引领心灵拾级而上,得以“慧于月”。我在书中总结的项目训练不是简单地应对高校设计类校考的记忆化公式,而是一套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辩证统一,把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有机结合的训练过程。设计学习的过程恰如教学探索的过程,如“鲲鱼化鹏”般“水击三千里”,是属于自我超越的突破。30万字的书稿是基于22年的教学积累,历经五个半月重新整理,恰如书中所绘“鹰”的重生周期。我想,望是一种无限遥远处的凝视,“望月”是“问向月”,望问之间开启心灵之道。这是一个向内观照、自我思辨的过程。望了月、问向月,然后慧于月,实现向外观照、路径探索。这是一个向内心寻找的过程,也是自我思辨、成长的过程。书稿的撰写得到美院教授、设计人士的关心帮助,使我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任务,把遥不可及的设想变为可能。《设计十六日》,我以为是对过往的回望,却不知是走向未来教育的开始。
2022年的“苏教名家”学术周,我有幸聆听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科学与艺术”讲座。感悟着“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创造是两者共有属性”时,开启了科艺融合教学探索。品读着2300年前,爱国诗人屈原向天地自然发问的长诗《天问》“冥昭瞢暗,谁能极之”,我和学生们共启了对自然对宇宙的探索。少年的画笔追随着中国行星探测“天问系列”,载着好奇与向往奔向天际,寻找答案。在感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时,我们探究人类的生命起源。如果将地球从开始形成到现在所经历的46亿年时间,浓缩成一天24小时,人类是何时诞生的呢?每小时约合18750万年,每秒钟约合5.2万年。也就是说,直到晚上11点59分40秒,人类才在地球上诞生。人,这一充满奇迹的生命,作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命形态,却也是最年轻、资历最浅的居民。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我们从天文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的思辨中,思考百年人生意义何为。
苏州六中艺术教育30年,我代表师生们写信给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展呈了学校科艺项目建设。希望在科学家精神引领下,以艺术创作为牵引,将科技科普协同融合,让学生逐步具备融会贯通、化知成智的信心和能力,拥有直面现实、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23年李政道先生为六中亲题“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教育基地”。同年,上海交大李政道图书馆教职员工一行,莅临六中共建科艺基地。在伟大新时代,特色高中美育将多姿多彩的艺术创作与科技迭代、文明发展交织在一起,化作艺术构想的澎湃动力,突破并再建艺术教育新坐标。
心月:一轮明月耀天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月,或许自己不自知,只有找寻到如月般明静的“心”,才能感悟这自在的光明,此谓“心月”。每每搁笔,抬首仰望夜空中那如玉钩、又幻作银盘的月。不由想起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明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却“指”,当人心里有月亮的光明时就应舍弃教化,这恰恰也是教的本意。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时势正在面向问题而变革,探索、创新和实践已成为时代主题。学校的核心使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之际,许江院长在致辞中借用纳兰词“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可见治校办学的辛劳。教育心路如天上月,一次望月背后,有着新月、朔月、晦月、弯月和残月。今天,我更愿把它读作“辛苦最怜天上月,昔昔如玦,终有一昔成环时”。历经再多的月缺,教育人的月圆是充盈着希望的必达结果。教育最深远的作用是点燃一个人,让学生能用青春、独立、敢为来践行自己的梦想。激荡万千的AI时代,我们改变以往纯粹的模仿、再现方式,通过跨学科主题智学、科艺融合数字探究的实践,依托“高校+高中”双高协同美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帮助青少年找寻人生前行的快乐和意义,并赋予他们正确对待过程与结果的勇气和信心。以教育实证研究直面时代之问。2023年5月,我有幸在上海交大再遇许江院长,向他述说了今日六中的故事,许院长欣然题写“天语解物 大道恒永”,祝贺我们走向科艺融合之路。
望天上之月,得遇心灵之月,湛然清净、自心光明!
(沈海泯,苏州市第六中学校副书记、副校长)
责任编辑:贾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