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单元习作班本化改造之“后评”策略研究
2023-09-03曾艳华
曾艳华
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教什么》写了这样一句话:“写作教学应基于学生的需求,研究学生的写作困难 ,确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写作教学的基本要义。”那应该如何研究学生的写作困难?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批改学生的作文,从学生的作文中去发现问题,这个批改不是简单地打个等级,而是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点,看学生写作的难点和痛点,只有以学生的真实写作为学情调查的蓝本,才能掌握班级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以这个为基本前提设计出来的作后讲评课,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有方向”。
通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习作班本化改造策略研究”发现,教材中“与班本生活相距较远,学生较陌生,不容易找到表达切入点”这类习作有一定数量。对于这种类型的习作,要另辟蹊径寻求班本化改造路径——“指导后置”,即“后评”,从学生已有的习作表达为起点,教师的重点是关注学生在前后表达中的差异,并在学生已有的表达基础上,适当提升,以使第二次表达训练能够呈现更好的效果。经过对此类教材单元习作细致分析后,构建了“后评”策略在课堂上的“四步”教学模式,具体见图1。
本文以作者研发的《勇敢那些事》为例,浅谈“后评”这一策略在课堂上的呈现。
一、图形统计,立体了解单元习作完成度
采用柱形统计图来统计学生习作在不同等级的人数,能更精确地掌握学生习作水平的不同分布,统计分为“优+、优秀、良好、达标和待达标”五个等级,通过数据,能一目了然地看到不同层级的比例。例如,在班级45名学生中,完成度为优和优+的学生较多,分别为23名和13名,共36名,占全班学生的80%,而待达标的仅有2名,其余学生为良和达标。整体上,全班的单元学习进度整体水平较高,具体见图2。这个数据反馈出来的习作水平是两头少,中间多,这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同时反映出学生的完成度较高。柱形统计图一目了然的数据,能让执教老师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整体了解,由此确定在作后讲评中,要重点指导和点拨的学生群体。
借用扇形统计图来反馈学生习作在选取素材上的倾向比例非常合适,能直观地发现学生的选题偏好。例如,根据“勇敢事件”指向统计结果,不难发现学生在其他生活小事、克服黑暗上的倾向较为明显,分别占比23.7%和26.3%,其次则是选择正义、克服害怕的小动物学,分别占比13.2%和10.5%,具体见图3。从“勇敢事件”的指向统计结果来看,班级学生的习作素材较丰富,其中不乏有新颖独特的选材,呈现出班本化改造课例中选材的丰富性。这数据能让执教者明确,在作后讲评时,在“选材要新颖独特”这一方面只要稍加提醒、分享新颖独特的选材即可,不用再做过多点拨。
各类统计图的运用,清晰、精确地反饋学情,让教者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和易错点,为作后讲评课的整体设计及教学侧重提供数据支撑,从而设计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
二、圈画聚焦,放大优秀文章的示范作用
在作后讲评课例中,以什么载体来呈现习作训练点,进行再次点拨,无疑最适合的是本班学生的作文,那是最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优秀示范,学生最易从中发现自己的需要,向身边的同伴学习。在作后讲评课中,教师借用信息技术展示优秀作文,圈画聚焦,放大优秀范文的示范作用。圈画功能瞄准优秀作文片段,聚焦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出色的各两篇优秀作文,圈画精彩部分,让学生的目光聚焦到优秀之处,这过程是在课上生成的,不是教师预先给出的答案,从学生的读中来聚焦最值得学习的地方,会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再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拔,实现对“细节描写要细致”“环境描写要衬托人物心情”两种方法的充分理解。
三、导图指引,明确二次表达的修改方向
信息技术对课堂形式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把习作的修改要点录制成小微课,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学习修改要点,明确修改方向,明白“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把“勇敢”传递给读者,尝试自主修改习作。微课的嵌入,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讲解修改要点的方式,避免了与教师作前指导内容的重复,学生以一种新的方式来习得修改要点,让接下来的习作修改有法可依。在微课中,借助思维图,总结出三个修改方向,具体见图4。
四、评价赋能,检测后评策略的教学效度
教师评价要遵循“教—学—评”统一的原则,教师的评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后评”这一策略的指引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直观地发现内容修改前后的区别,并认识到修改是极其重要的,在“二次表达”训练中培养“好文不厌百回改”的修改意识。在评价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利用数据分析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习作水平,并分析习作中的难点和问题。这样,学生习作完成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总体需求,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借助信息技术,采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微课教学,结合文字表达的质性描述和点评,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助力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习得。“后评”是教材习作班本化改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以班级学生为中心,以单元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通过探索和实施单元习作的“班本化”转变策略,“后评”能够有效地提升习作教学的效率。以“后评”的方式来进行班本化改造,相较于作前指导,更能突显班级特色,更清晰地展示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改造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方式,进行修改润色,使得修改成为一个实际可行的二次训练,使学生的表达训练更贴合班级特色,呈现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管建刚.家常课十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
[3]庞红卫.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研究——基于多元视角的分析[M].杭州:淅江大学出版社,2021.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注: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2020年度青年项目立项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习作班本化改造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C2020072)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