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将主题图“班本化” 提高教学实效
2014-09-01黄玉
黄玉
主题图作为教材的一大特色,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主题图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色彩丰富,主题鲜明。它承载着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任务,又密切联系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活其思维的作用。教师作为主题图资源的运用者,更是主题图资源的开发者,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提高教学的实效呢?下面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为例探讨一下。
■
在教学用数对表示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时,教材例1(如上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教室里有序排列座位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一方面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实际生活中描述教室座位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交流,能引发学生用一致的方式表示位置的需要。这样的主题场景对于学生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但如果能将这一主题图作“班本化”处理,效果一定会“出奇制胜”。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确定位置。谁能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班徐一鸣的位置?
生1:他在第4行从右数第5个。
生2:他在第5排第4个。
其他生提出争议:明明是第4排。
生2:是竖着数的。
其他生:从哪边数的?
生2:从左往右数的。
师:看样子,要想描述一个人的位置,如此辛苦,却未必能描述得清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
将例1的场景图转换成我们五(1)班的场景图,将“小军坐在哪里?”转换成“谁能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班徐一鸣的位置?”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个个兴奋不已,纷纷起来描述。当然,这些描述是学生已有的、不成熟的经验,必定会产生矛盾,使得学生体会到这些描述有时不够明确,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从而产生正确、简明地表示位置的需要。
师:我们一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现在,你会描述徐一鸣的位置了吗?
生:第5列,第4行。
师:用数对表示为(5,4),5表示第5列,4表示第4行,你们会表示了吗?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我在黑板上写一个数对,看谁能又快又对地找出这个位置上的同学,好吗?
师:闭上眼睛,(7,5),(3,8),(2,1),(4,4)……
(学生睁开眼睛后,迅速找起来,并齐齐指向该数位上的同学,激动并快乐着。被找到的学生也乐呵呵地起立,带着少许羞涩。)
师:好,我们来换一种玩法,我说出咱们同学的名字,你们迅速用数对表示出他们的位置。
生(齐):好,快点。
师:朱宵,张琪坤,徐阳洋,胡力凡,赵悦……
师:各位同学看看自己的位置,用数对应该如何表示?同桌互相检查一下表示得对不对,你们有什么发现?
这里结合学生自己的座位场景,知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是应该遵守的规定。接着,通过游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其核心是帮助学生对“用数对确定位置”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在游戏中增加练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数对”的概念:前一个数表示列数,后一个数表示行数。
【反思】
所谓主题图班本化,是指当教材上提供的主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相吻合时,可将主题图现实化,让学生亲临主题情境,去观察、探索、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此案例中,由于学生对教室座位的场景非常熟悉,因此将其作“班本化”处理,这样处理既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实效果确实如此,有学生在《数学周记》中写道:“原来数学课也可以这样好玩!”“天哪!这是数学课吗?”“这更像一节数学活动课,只可惜时间太短了。”……
主题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选编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样式无法完全满足教学情景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发主题图,赋予它新的意义,使它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适应特定的情境,一方面服务于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学生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实际,在认真解读教材、正确把握内涵的基础上,灵活创编、使用主题图,在“教材文本”与“儿童现实”的巧妙结合中,找准教学行进的切入口,使主题图真正体现其应有的教学价值。
主题图作为教材的一大特色,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主题图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色彩丰富,主题鲜明。它承载着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任务,又密切联系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活其思维的作用。教师作为主题图资源的运用者,更是主题图资源的开发者,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提高教学的实效呢?下面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为例探讨一下。
■
在教学用数对表示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时,教材例1(如上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教室里有序排列座位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一方面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实际生活中描述教室座位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交流,能引发学生用一致的方式表示位置的需要。这样的主题场景对于学生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但如果能将这一主题图作“班本化”处理,效果一定会“出奇制胜”。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确定位置。谁能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班徐一鸣的位置?
生1:他在第4行从右数第5个。
生2:他在第5排第4个。
其他生提出争议:明明是第4排。
生2:是竖着数的。
其他生:从哪边数的?
生2:从左往右数的。
师:看样子,要想描述一个人的位置,如此辛苦,却未必能描述得清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
将例1的场景图转换成我们五(1)班的场景图,将“小军坐在哪里?”转换成“谁能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班徐一鸣的位置?”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个个兴奋不已,纷纷起来描述。当然,这些描述是学生已有的、不成熟的经验,必定会产生矛盾,使得学生体会到这些描述有时不够明确,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从而产生正确、简明地表示位置的需要。
师:我们一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现在,你会描述徐一鸣的位置了吗?
生:第5列,第4行。
师:用数对表示为(5,4),5表示第5列,4表示第4行,你们会表示了吗?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我在黑板上写一个数对,看谁能又快又对地找出这个位置上的同学,好吗?
师:闭上眼睛,(7,5),(3,8),(2,1),(4,4)……
(学生睁开眼睛后,迅速找起来,并齐齐指向该数位上的同学,激动并快乐着。被找到的学生也乐呵呵地起立,带着少许羞涩。)
师:好,我们来换一种玩法,我说出咱们同学的名字,你们迅速用数对表示出他们的位置。
生(齐):好,快点。
师:朱宵,张琪坤,徐阳洋,胡力凡,赵悦……
师:各位同学看看自己的位置,用数对应该如何表示?同桌互相检查一下表示得对不对,你们有什么发现?
这里结合学生自己的座位场景,知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是应该遵守的规定。接着,通过游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其核心是帮助学生对“用数对确定位置”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在游戏中增加练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数对”的概念:前一个数表示列数,后一个数表示行数。
【反思】
所谓主题图班本化,是指当教材上提供的主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相吻合时,可将主题图现实化,让学生亲临主题情境,去观察、探索、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此案例中,由于学生对教室座位的场景非常熟悉,因此将其作“班本化”处理,这样处理既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实效果确实如此,有学生在《数学周记》中写道:“原来数学课也可以这样好玩!”“天哪!这是数学课吗?”“这更像一节数学活动课,只可惜时间太短了。”……
主题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选编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样式无法完全满足教学情景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发主题图,赋予它新的意义,使它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适应特定的情境,一方面服务于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学生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实际,在认真解读教材、正确把握内涵的基础上,灵活创编、使用主题图,在“教材文本”与“儿童现实”的巧妙结合中,找准教学行进的切入口,使主题图真正体现其应有的教学价值。
主题图作为教材的一大特色,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主题图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色彩丰富,主题鲜明。它承载着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任务,又密切联系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活其思维的作用。教师作为主题图资源的运用者,更是主题图资源的开发者,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提高教学的实效呢?下面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为例探讨一下。
■
在教学用数对表示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时,教材例1(如上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教室里有序排列座位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一方面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实际生活中描述教室座位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交流,能引发学生用一致的方式表示位置的需要。这样的主题场景对于学生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但如果能将这一主题图作“班本化”处理,效果一定会“出奇制胜”。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确定位置。谁能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班徐一鸣的位置?
生1:他在第4行从右数第5个。
生2:他在第5排第4个。
其他生提出争议:明明是第4排。
生2:是竖着数的。
其他生:从哪边数的?
生2:从左往右数的。
师:看样子,要想描述一个人的位置,如此辛苦,却未必能描述得清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
将例1的场景图转换成我们五(1)班的场景图,将“小军坐在哪里?”转换成“谁能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班徐一鸣的位置?”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个个兴奋不已,纷纷起来描述。当然,这些描述是学生已有的、不成熟的经验,必定会产生矛盾,使得学生体会到这些描述有时不够明确,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从而产生正确、简明地表示位置的需要。
师:我们一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现在,你会描述徐一鸣的位置了吗?
生:第5列,第4行。
师:用数对表示为(5,4),5表示第5列,4表示第4行,你们会表示了吗?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我在黑板上写一个数对,看谁能又快又对地找出这个位置上的同学,好吗?
师:闭上眼睛,(7,5),(3,8),(2,1),(4,4)……
(学生睁开眼睛后,迅速找起来,并齐齐指向该数位上的同学,激动并快乐着。被找到的学生也乐呵呵地起立,带着少许羞涩。)
师:好,我们来换一种玩法,我说出咱们同学的名字,你们迅速用数对表示出他们的位置。
生(齐):好,快点。
师:朱宵,张琪坤,徐阳洋,胡力凡,赵悦……
师:各位同学看看自己的位置,用数对应该如何表示?同桌互相检查一下表示得对不对,你们有什么发现?
这里结合学生自己的座位场景,知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是应该遵守的规定。接着,通过游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其核心是帮助学生对“用数对确定位置”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在游戏中增加练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数对”的概念:前一个数表示列数,后一个数表示行数。
【反思】
所谓主题图班本化,是指当教材上提供的主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相吻合时,可将主题图现实化,让学生亲临主题情境,去观察、探索、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此案例中,由于学生对教室座位的场景非常熟悉,因此将其作“班本化”处理,这样处理既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实效果确实如此,有学生在《数学周记》中写道:“原来数学课也可以这样好玩!”“天哪!这是数学课吗?”“这更像一节数学活动课,只可惜时间太短了。”……
主题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选编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样式无法完全满足教学情景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发主题图,赋予它新的意义,使它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适应特定的情境,一方面服务于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学生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实际,在认真解读教材、正确把握内涵的基础上,灵活创编、使用主题图,在“教材文本”与“儿童现实”的巧妙结合中,找准教学行进的切入口,使主题图真正体现其应有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