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大学写作”课程自然模块的建设与实践
2023-09-03仝维鋆张伟徐志康
仝维鋆?张伟?徐志康
摘 要:写作能力是一个人重要的底层基础能力,也是新时代卓越人才所必备的一种核心能力。针对目前国内大学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上存在逻辑容易混乱、论证与批判性思维不足等明显问题,浙江大學打造了新形态、模块化、专业教师深度参与的“大学写作”课程。其中自然模块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全校理工农医等不同专业的教师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围绕不同主题,选择读书笔记和科普文章为写作文体,组织学生开展说理性写作的训练。本文简要介绍浙江大学“大学写作”课程自然模块的建设与实践,展示该模块的目标和定位、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写作文体的选择与思考,为新模式的“大学写作”通识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写作;说理性写作;读书笔记;科普文章
一、前言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重要的基础能力,它是思维、表达、学识和逻辑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新时代卓越人才所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但是,目前国内大学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上存在逻辑关系不清、论证能力不足、批判性思维缺乏、人文素养与科学知识互不关联等明显不足,明显限制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能力提升,也影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浙江大学于2021年3月建立了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面向全校各专业招募教师打造了新模式的“大学写作”课程。课程参照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按三个模块设计:基础理论、主题进阶和讲座学习。基础理论模块重点讲授逻辑、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则,语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等内容。主题进阶模块支持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说理性写作或创意写作,围绕涉及理工农医及社会科学等具体主题开展沉浸式写作学习和训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写作素养和综合能力。讲座学习模块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分析自己在写作方面的心得体会,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参加,从中获得启发性建议。自然模块属于主题进阶部分的一个主要模块,教学团队由来自高分子系、海洋学院、能源学院、环资学院、医学院、生工食品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等的专业教师组成。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设了 “膜分离与饮水安全”“传染病”“生物大分子”“生物光密码”“医学材料”“海洋”“材料的历史与未来”“合成材料”等主题。以这些主题为抓手,教学团队统一思想,统一标准,集体备课,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说理性写作。
二、自然模块课程的开展形式
自然模块课程属于“大学写作”课程的进阶模块,共16个课时,每班30人,学生为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绝大部分来自理工农医专业,但尚未接触专业知识。在进入本模块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写作基础理论模块的学习,基本掌握了逻辑、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则以及语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等,但是如何在说理性写作的过程中运用这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技巧仍然是学生需要面对的挑战。
巴金先生说过:“只有写,你才会写!”因此自然模块的教学非常注重通过写作实践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指导和训练,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说理性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课程开始之前,教师精心选择和主题相关的经典书籍及重要文献推荐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课程开始后教师会首先简要介绍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分类和基本规范,重点讲解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文章类型。而后进行主题导入。主题导入的目标不是要对主题知识内容进行大而全的传授,主题只是我们说理性写作的“抓手”,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对于具体主题相对宏观的介绍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深入思考。所以在主题导入阶段教师应该引入能够触发学生更多深入思辨的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出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并能够有条理地阐述独到的观点。围绕这些主题,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推荐的文本或者自己查阅相关资料,需要完成1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和2000字左右的科普文章各一篇。在布置读书笔记和科普文章的写作任务之前,教师会首先通过课堂讲授和点评范文介绍这两种文体的特点、类型和基本要求等,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两种文体。针对学生接触科普文章较少和写作困难的问题,教师还有针对性地收集知名科普作家的科普创作漫谈文章与学生分享,使他们能够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相关的方法论和技巧,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学生完成初稿后首先进行小组讨论和学生之间的互批,而后进行课堂汇报。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点评朋辈的作品,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通过自主思考和分析发现他人的不足,也可以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避免类似问题。学生根据互评的意见和建议对文本进行第一次修改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随后教师及助教对每篇文章进行个别批改并反馈具体的修改意见。教师选择优秀作业以及体现较多共性问题的作业在课堂上进行精心点评和分析,学生借鉴学习后针对教师和助教给出的具体意见进行第二次修改并提交终稿,每篇文章经历两轮批改后给出最终分数。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来判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教师也能够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内容,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自然模块写作文体的选择与思考
自然模块定位于说理性写作的训练。说理性写作是围绕一个问题或者观点寻找相关素材,然后有条理地论证,在此过程中需要把可能面临的各种质疑和反驳都考虑在内,写作内容要做到简洁明了和有说服力的有机结合。针对这一定位,结合自然模块的专业特点,教师团队经过深入细致的讨论,决定选择读书笔记和科普文章作为写作训练的文体。
笔记是一种不拘体例、取材广泛、随手记录的著作体裁。叶圣陶的《文心》中是这样解释的:“笔记,普通都是作者有所见到,随时写录,有的记述见闻,有的记述自己的感想,有的记述读书心得,内容非常复杂。”“普通笔记之中有对于读书心得的记述,这可称为读书笔记。”[1]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对同一文本的阅读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也就丰富多彩,具有相当大的自由性,为人们的阅读和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质有量的阅读与思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办法,要会写首先需要大量地阅读,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写读书笔记是对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批判性思维的全面锻炼,也可为后续撰写篇幅更长的文章积累素材。
“读书笔记虽是议论文,全体需简洁,和普通议论文不同。读书笔记不需词藻修饰,以简短朴实为宜。除了论断、理由、例证以外,不必多说无谓的话。”[1]读书笔记的这些特点,天然地契合了说理性写作的要求。由于读书笔记形式自由,为了统一要求,教师在课程中对读书笔记的格式和内容作了规定。首先要求学生提纲挈领地简要介绍所读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并且能够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做到简明扼要。这是为了训练同学抓住文章中心、理清文章条理的能力。其次要求他们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观点和论证过程有什么理由和根据。这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他们能够全面而理性地思考问题,能够细致地洞察和科学地评价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最后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拓展思考所读文章的观点和论证等对自己工作的启发。将来学生在阅读理工农医等专业文献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来撰写读书笔记,从而训练自己的阅读理解、总结概括、提炼问题、批判性思维、开拓性思维以及写作表达能力,为将来说理性的学术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开宗明义提出:科普,全称“科学技术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科普文章是科普的主要载体之一,其作用就是把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认识,把人类的科技活动状况、科技研发的成果、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想和探索精神表达出来,介绍给公众,传播到社会,让公众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3]。作为一流大学的理工农医等专业的学生,应当承担起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的重任,为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撰写科普文章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撰写科普文章时,学生首先要围绕一个选题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有逻辑的思考与分析。在此过程中,读书笔记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和练习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同时也为科普文章的写作积累素材。科普文章的写作切忌大而全,泛泛而谈。教师鼓励学生精心选题,围绕一个科学知识展开,争取做到“小题大做”。随后教师通过经典科普文章的点评来阐述科普文章中逐步递进的三个层次:(1)科学知识是基础——科普文章首先要告诉人们正确的科学知识是什么;(2)科学思维是导向——科普文章应该介绍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以及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3)科学价值为引领——科普文章应该尽量从科学知识中提炼出思想,给读者传递科学的价值观。目前大多数的科普文章以科学知识的传递为主流,带有鲜明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较为少见,价值观的引领更难。最近能够将三者有机结合的一个优秀范例是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郑强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与人文素养精心撰写的文章《塑料与“白色污染”刍议》[4]。作者在文中不仅介绍了塑料的来源、分类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等科学知识,还通过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涉一次性使用塑料制品的相关表述进行了澄清,探讨了“白色污染”概念的由来及应对策略,提出我国“卡脖子”的高性能多功能塑料的研发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与非石油基、生物基为原料的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相辅相成,不可偏颇。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引领。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对这篇文章的精细分析和点评,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一篇优秀的科普文章的三个不同层次,并努力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进行实践。
能够达到以上三个层次的科普文章就是非常优秀的科普文章了,但是要发挥更好的科普效果,科普文章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扩大科普文章的受众面。因此科普文章还应该在时效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及时结合新闻热点传播科学技术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新成果等,并在标题制作、素材选择、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尽量做到新颖有趣。例如,笔者在“材料的历史与未来”这个主题中就以新闻热点中人工肺(ECMO)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神奇效果和昂贵的价格为切入点,一下子抓住了同学的兴趣点,激发他们去调研资料分析原因,围绕ECMO撰写科普文章,明白了神奇效果来自于ECMO中特殊的膜材料,而价格昂贵也是因为这种膜材料被国外巨头所垄断,从而激发学生投身科研,努力奋斗去突破这个卡脖子技术。学生从这个例子中获取的经验也被成功地运用到他们自己的文章写作中。例如2021级张子杰同学就结合北京冬奥会使用了大量含有碳纤维的高科技材料的新闻,撰写了题为《碳纤维:冬奥赛场中的“黑色黄金”》的科普文章,吸引了很多同學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互评中获得了高度评价。
四、展望和建议
浙江大学“大学写作”课程自然模块经过了两个学期的建设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按照学校规划,“大学写作”课程将努力通过3~5年的建设覆盖浙江大学每年6000多名大一新生,而其中自然模块需要承担大部分的课程。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大规模扩大教师队伍,如何进一步统一教师团队的理念和课程质量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我们需要在各种各样的主题之下,坚持说理性写作中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核心,同时兼顾语言和格式的基本要求。在课程质量建设上要加强集体备课和研讨,统一课程的要求,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精心设计相关主题,引入更加有思辨性的话题,增加优秀范文的展示和点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和积累相关素材。大学写作课只是一个开始,教师应该通过这门课来培养和激励学生养成终身写作的习惯,在持续的写作和练习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朋辈学习的作用,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助教和教师可以参与小组讨论,进行引导和帮助。也可以汇集优秀作业作为范本起到引领和示范,还可以让优秀的学生给下一届的学生进行朋辈辅导。
总之,新形态、模块化、专业教师深度参与的大学写作课程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界而言仍是新鲜事物,本文希望通过介绍浙江大学“大学写作”课程自然模块的建设与实践,展示本模块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写作训练文体的选择与思考,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大学写作”通识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经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夏丏尊.文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198-199.
[2]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N].中国科学报,2017-12-06 (1).
[3]常青.科普写作怎样凸显普及性[J].文学教育,2008(10):34-35.
[4]郑强.塑料与“白色污染”刍议[J].高分子通报,2022(4):1-10.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