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切不可忽视科学普及
2023-09-03聂震宁
聂震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强调全民阅读和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连续十年写入“全民阅读”工作外,还提到了“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这不仅预示着科普能力建设上升为国家大政方针之一,也对全民阅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要切实提高科学普及水平,加强科普阅读。
● 加强科普阅读的重要意义
科普阅读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形式,加强科普阅读,推进科学精神、理性思维融入大众生活,有助于提升全民阅读工作成效,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
促进青少年成长。青少年成长关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随着国家发展步伐加快,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加之教育改革,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复杂多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机械式记忆的成长模式已逐渐被取代。提升学习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是当今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法则之一。
提升青少年学习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增强其阅读力,包括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开卷有益,只要阅读,总会有收获,而科普阅读在培养青少年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效果。
从写作方法来看,科普读物遵循着科学探索的原则,一般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创作,这种循序渐进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其进行同步思考,提高专注力,还锻炼了其逻辑思维能力。早在190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就曾指出,“科学应该作为思维方式和认知的态度”。通过科普阅读,能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探知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提升青少年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提升国民素养。2017年发布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总则第一条就提到了制定该条例的目的之一为“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科普读物主要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普及性作品,其普及的内容不仅包括解释诸如雷暴闪电、四季变化、疾病灾难等常见现象,也会阐释ChatGPT、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更涵盖了探索黑洞、三星堆文化等人类未解之谜。阅读科普知识与研读科学论著不同,后者是面向科研人员的专业性、系统性著述,科普读物则重在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理性思维。推广和加强科普阅读,促使更广泛民众理性认识各类现象、了解最新技术,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破除愚昧、自我提升的必经阶段。
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这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深植崇尚科学的信仰、厚植热爱科普的土壤,培育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根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明确指出了科普工作与创新工作的关系及对人才建设的意义,深刻阐释了科普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
作为科普工作的基本形式,科普阅读对普及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科普阅读推广,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热爱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 科普阅读现状概览
ChatGPT的走红,使2023年被广誉为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元年。技术的迅猛更迭,普通大众无可选择地被裹挟其中。阅读科普知识、了解科学动态,让人们更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培养了人们从容面对这个世界的心态。然而,当下科普阅读的整体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科普读物出版销售情况较差和阅读科普内容的人数较少两个方面。这在科技部等4家单位公布的近年阅读、营销数据中有更直观的体现。
科技部统计数据。科技部发布的2020年度和2021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明确列出科普类图书、报刊的出版发行数据及其他科普知识传播途径的情况:2020年,广播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总时长为12.83万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总时长为16.46万小时,出版科普图书9853.60万册,发行科普期刊1.31亿份,发行科技类报纸1.58亿份;2021年,全国广播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总时长为14.60万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总时长为17.75万小时,科普图书发行8559.89万册,科普期刊发行8834.67万册,科技类报纸发行9462.12万份。通过对比,除电视节目外,科普图书、期刊、报纸的出版发行量在2021年均处于下降态势。
中金易云公司统计数据。2023年4月6日,中金易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2023年1—3月纸质图书市场分析报告。2023年一季度各大类图书中,文化教育、少儿读物和经管励志类销售码洋同比呈上升态势,其余包括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类图书都呈下降趋势。其中,科学技术类图书降幅最大,为15.74%。该项统计没有具体细分科普图书的销售情况,但是从科学技术这个大类的营销数据可以看出,从图书这个口径来看,一季度科普阅读的情况并不乐观。
开卷公司统计数据。根据开卷统计的2021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数据,从产品结构来看,少儿、社科、教材教辅、文学四大图书品类销售码洋占据市场整体规模的87%,科技、语言、生活及综合品类码洋规模相对占比较小,其中,科技仅占6.5%。与中金易云统计数据相类似,虽然开卷公司现有的细分结构未明确列出科普图书销售情况,但从科技图书的表现,可以粗略地看出科普图书的营销情况并不理想。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从2021年8月开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了第19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这次调查显示,2021年,成年國民对各类出版物的阅读情况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纸质报纸的人均阅读量为15.13期(份),纸质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为1.90期(份);相较于成人,未成年人的阅读情况更为可喜:2021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听书方面,2021年,我国有32.7%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综合前述开卷公司对2021年图书销售情况的统计数据,虽然2021年未成年人的读书情况比较亮眼,但是成人的阅读量并不乐观,加之当年科技图书销售整体表现不好,可以想见,具体到每位读者,其阅读科普类内容的时长和品种数都是偏低的。听书虽然在国民中占比三成以上,但科普读物从内容属性来看,其要求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进行理解、思考,因而科普阅读与听书这种形式的适配性相对较低,导致科普读物不会在听书内容中占据过多比重。
● 推进科普阅读的方向
科普阅读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科技创新、个人素养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实却是科普阅读已经成为全民阅读中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它的重要性与它在全民阅读中的实际占比严重失衡。重视、加强、提振科普阅读,势在必行。
加强科普阅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是必须的,党委重视、政府引导支持、阅读推广机构协同配合是必要的,大力培养科普阅读推广人、领读者是必需的。此外,提升科普阅读推广成效,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提升科普读物创作出版质量。首先,精耕科普读物内容。当前出版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态势,每年推出的出版物浩如烟海,只有打造优质内容,才能从中脱颖而出。对于科学技术相关的读物,虽然内容难免会深奥、枯燥,但大众并非不爱看,更多的原因是其本身不耐看。近两年有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强势出圈,如日本漫改科普电影《工作细胞:细胞大作战》在全国公映后,累计票房600余万元;《鼠鼠历险记》首映当天累计播放量35万。这些科普作品能够大热的原因是它的内容经得起考验。科普读物只有打造出吸引读者的高质量内容,才能让读者选择阅读并乐于阅读。
其次,创新科普读物呈现形式。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有优秀的内容,但是也需要搭载适宜的形式。科普阅读传播的是理性、前沿的科学技术内容,更需要以新颖、高效的方式创新传播形式。
一方面,纸质科普读物的表现形式应注意多元化。需要进行科普的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金融、日常生活等,涵盖了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其特点之一是有些现象用画作、视频远比文字描述要形象且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纸质科普读物不应拘泥于纯文字表达,应根据具体的科普内容,在呈现形式上进行创新,打破科学一贯的严肃形象,在确保内容准确的前提下,将科普变得生动有趣。科普漫画就是其中一种方式,以科普漫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为例,作者二混子陈磊将科普内容以漫画加段子的形式呈现,成功吸引了大批成人、儿童买书、争先被科普,使得这本书上市7小时就全网售罄,1天时间狂揽4大图书网站(当当网、京东、亚马逊、博库网)新书榜第一,截至2021年,该书共推出5册,全网销售已突破3000万册。优秀的内容搭配适宜的形式,才能创造好的传播效果,科普阅读的繁荣也不能免俗,需要依托科普读物表现形式的创新。
另一方面,科普阅读应注重运用融媒体技术。当下,视听节目日渐火爆,其中不乏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如《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等文化节目。这些节目带动的不仅仅是收视率,更重要的是引发了亿万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自发关注与阅读。以技术推进科普阅读,不应只局限于建设数字化科普阅读空间等基础设施、完善更新数字化科普阅读资源,在大众对科普内容不感兴趣的前提下,很难动员他们主动去使用已有的数字化科普资源。观看诸如科普影视等搭载融媒体技术的科普作品,本就属于科普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更容易产生联动效应,促使阅读者主动阅读与之相关的科普读物或科学作品,以兴趣带动阅读,方能为提升阅读者科学素养提供持久动力。
提高公民科学教育水平。首先,重视青少年科学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关注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指出培育青少年科学志向的重要意义。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青少年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为进一步推动青少年阅读活动深入开展,促进全面提升育人水平,教育部等8部门于2023年3月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对抓好青少年阅读工作作出详细的部署和安排。方案中多次提及对青少年深入实施科普教育,加强科学教育,普及科学知识。
开展科学教育与养成科学思维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科学理念,可渐进式促进全民养成科学思维,从而有效推动科普阅读风尚的形成,提升科普阅读覆盖率和推广成效。
其次,培养公民的科学思维。由于我国科学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才提到,需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因此,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基础薄弱,需要下大力气培育科学思维。2021年,中国科协发布了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这一数据相较于此前几次调查结果有明显进步,但世界先进国家这一水平都在20%以上,其间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通过开展科普宣讲、举办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公民,特别是老年人、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人员等易被忽视群体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其对科普阅读的接受度。
● 升级科普阅读推广模式
建立多维推广机制。科普阅读的全面铺开,除了需要从读者出发,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普阅读的兴趣,促使读者主动开展科普阅读,同时还需加大外部助力。开展科普主题系列阅读活动,可以很好地展现科普阅读魅力,提升科普阅读吸引力。
国家新闻出版署已连续多年开展全民阅读优秀项目推介工作,通过推介全民阅读活动典型事迹和优秀组织形式,传播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新鲜经验。2021年入选的项目共有15个,涉及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数字阅读服务、校园阅读活动等众多类别,但是集中科普阅读推广的项目占比并不高,这应该引起各相关责任部门、科普阅读推广单位的深思。
优秀全民阅读项目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在本地区或本系统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具有较好的传播力、影响力”。形成传播力、影响力,才会有效实现覆盖面的扩展,因此,提升科普阅读的传播效果,可以带动更广泛群众参与到科普阅读中来。总结分析往年入选项目,可以看到,打造优秀的全民阅读项目,不仅需要政府、阅读组织机构等多方主体共同协作,更重要的是要依托全媒体传播矩阵,打造多层次、完善的阅读服务网络,通过实施覆盖各阶层、各领域、全年龄段的阅读推广工程,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阅读风尚。以此为鉴,加强科普阅读推广工作虽任重道远,但按图索骥,以创建新颖、立体、全面的科普阅读推广体系为目标,仍可打造科普阅读的繁荣气象。
加强与新媒体合作。营销是出版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升阅读率,前提条件是要使被推送内容在海量产品中脱颖而出,直达读者。上一代的营销模式主要是依靠销售平台的推送,如今已迭代更新为依托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的直播互动。据开卷发布的《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全年抖音电商平台图书销售总单量达2.5亿单,短视频电商同比增长42.8%,成为增速最快的渠道。中金易云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图书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一季度销售呈现上升态势的图书,主要是靠短视频电商渠道的拉升。
当下,不管是图书还是其他文化类产品,线上销售规模占比不断攀升,文化产品的售卖渠道已呈现出了新媒体销售强劲发展的新特征。抖音东方甄选董宇辉促成《额尔古纳河右岸》150萬册的销量、抖音“主持人王芳”月度直播卖书销售额近1亿元,这些虽然是网络销售个例,但足以彰显新媒体的营销实力。
科普阅读是围绕科学知识展开的阅读行为,创新推广方式,搭载最新技术手段,打造全新的营销模式,这也是与科普阅读内容相匹配的一种推广形式。作为强势宣推科普阅读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手段,科普阅读需正视新媒体的推广潜力,创新与新媒体的深度合作。
● 结语
全民阅读历经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倡导,现已广受社会各界重视。中宣部于202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创办全民阅读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贺信祝贺大会举办,对全社会积极开展阅读活动提出了殷殷期盼。我们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阅读工作,努力提升阅读参与率,打破固有阅读边界,扩宽阅读内容范畴。科学是人类知识版图中至关重要的一极,重视科学普及,着力推广科普阅读,是打造完整全民阅读体系的关键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可靠助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步。全民阅读不可忽视科学普及,科普阅读需被加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