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科技美学
2023-09-03王晓俊
王晓俊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苏州市位于我国华东地区,江苏省东南部,是一座古今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名城。苏州紧跟时代的脚步对历史文化进行合理保护与发展,有建设性的将线下各大艺术场馆进行整合规划,形成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并且现已成为具备较强软实力的高质量发展城市。同样,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官网运营整合了各类艺术电子资源,将详细全面的艺术资讯在线上平台呈现给观众。“与科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发现规律、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改良社会不同,艺术活动的目的在于表达人的某种特定的感受,这是艺术最为核心的特征。”[1]艺术可以检验人类精神世界,现代化科技社会的发展必然将和艺术碰撞出越来越多的火花。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统一出现科技美学一词。科技美学,属于应用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综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2]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是展现美学的综合地,其中自然少不了科技美学的融入。现已进入文旅4.0体验新时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沉浸式文旅体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与幻想。
一、苏州市公共文化聚落
(一)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城市中文化艺术是城市整体的缩影。苏州市的文化艺术氛围非常浓厚,有位于人民路的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紧邻多处文化艺术场所。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得益于优异的地理位置,在满载文艺情愫的环境里尽述艺术的精妙。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设有苏州美术馆、苏州市文化馆、苏州市名人馆、吴作人艺术馆(苏州书法篆刻艺术院)、颜文樑纪念馆(苏州油画院)、苏州版画院(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杭鸣时粉画艺术馆(苏州粉画艺术院)、苏州公共艺术研究院等艺术场馆。[3]苏州美术馆经常有艺术名家特展。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与书店经常联合举办公益活动,合力打造了城市中的大学堂式图书馆,使市民们都有同等的机会接收到好的文化艺术,同时有益于培养出全民阅读的习惯。艺术场馆还定期举办公益性活动邀请高校教授讲解非遗文化知识或开展其他科普学习讲座,以拓宽游客的知识广度与丰富其精神生活。游客也可以在公共文化中心的公众号上拼手速预定每期有限名额。这对于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素质以及发展城市软实力都有非常好的影响。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前进中的民族,我们应该能够享受到人类的文艺智慧精品,艺术场馆是我们在城市中得以被文艺滋养的入口。
(二)吴中区公共文化中心
苏州市吴中区公共文化中心是一座处于吴中区核心位置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中心内设有规划展示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城建档案馆、法制宣传教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会议中心(苏州保利大剧院)、艺术展览中心等“五馆五中心”。[4]吴中区公共文化中心内提供各类文化艺术惠民服务,同时,场馆也与许多培训机构合作开办了文艺氛围浓郁的多样化培训课程,为大众艺术教育提供了一种新式途径。游客也可以从网上预约听剧或参加免费练瑜伽等项目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艺术场馆内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结合了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普惠于市民群众,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绚丽多彩。
二、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数智化实践
(一)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015年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启用大型数字互动墙,通过数字文化的传播,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实现互联网与艺术二者间内容与形式的深度融合。数字互动墙全面展示了馆藏的各类作品资源,使得画展不再局限于开展与闭展的时间。观众可以随意查看近期举办的所有展览。此次搭乘网络科技的“快车”建成大型数字互动墙,解决了观众观看展览因时间限制可能错过展期的遗憾。对于艺术场馆来说,还解决了无法在短时间内展示出大量馆藏作品导致场馆发挥社会效益功能受限等问题。科技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游客们在大型的数字互动墙面前可以通过挥手、手指停留在屏幕上或点击、下载等操作来体验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奇妙感。通过购买产品或服务,顾客创造了经济学家所谓的“需求”,即给定市场内所有经济体获取的产品或服务的总和。[5]16这样的大数据媒介使得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记忆存储获得大量的、真实有效的数据样本进行不断地分析改进馆内服务。艺术场馆可以更好地分析出游客们各自的喜爱偏好,也将使游客游览体验更加提升。研究者们通过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得市场所提供给顾客们的产品和服务有了更加精准的方向。同时,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网站与微信公众号都在进一步升华游客体验,如精细化推送内容、整改网页界面、创新虚拟空间、提供详细的网络信息、展示网络馆藏等服务,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通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模式。
(二)数字藏品活化藏品资源
近期,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开发出了一款数字藏品名为《一团和气》,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发售,以全新的方式进入到大众视野。由于博物馆中大多数藏品都是非常珍贵的,所以许多场馆展出珍贵文物的展览周期也都比较长,普通大众基本上很难近距离接触到它们。但是,数字藏品是指虚拟的或实体的文化瑰宝通过数字化技术也就是区块链加密技术拥有专属的密钥,在网络上得以呈现。这种区块链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产物使得许多喜欢艺术作品的大众开始有望收藏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加密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就是NFT数字藏品。NFT即不可替代型代币,也被译为“非同质化通证”。[6]每一个代币都独一无二,相互间没有可替换性。这一串神秘代码使数字艺术在网络世界仍具有唯一性,为数字艺术保护版权提供了新的路径,确保其不会在区块链和不同交易平台上重复出现,也相当于给数字创作打上了防伪编码以使藏品在线上可以进行确权认证和上链交易。这就使得NFT艺术品交易可能成为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新潮流。藏品数字化以后,大众有了近距离接触原作的可能性,也能够感受到藏品更多的精妙细节。数字藏品把珍贵工艺文物以更年轻化的方式传递出来,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了新的呈现载体。“从数字艺术身份角度看,数字加密艺术的购买唤醒了收藏者的群体意识,建构起基于共同偏好的兴趣社群。”[7]数字技术更新了人们欣赏艺术品的方式,让艺术更加亲近大众。尤其对于年轻玩家来说,数字藏品也代表了一种“圈层认同”,能够满足年轻人追求个性的特点,且符合年轻人在数字世界消费的习惯和审美。NFT加密既可以适用于所有数字作品,又可以适用于有实物载体的作品,也就是说,艺术家可以在区块链上对自己有实物载体作品进行NFT加密。加密后的作品属于数字艺术藏品,在网络记忆区块链中就确定了作品的原始创作者,以后的每一次交易收藏都可追溯,因为NFT数字货币具有可溯源性。这将为保护创作者权利提供了极大便利且一定程度上解决许多剽窃与复制产生的侵犯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然而,购买数字藏品者则拥有了对应的唯一NFT代币即数字藏品的所有权。此外,2021年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公共文化场馆馆藏数字化管理应用项目成功入选《2021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出库名单》。公共文化场馆馆藏数字化管理应用平台,是为苏州公共文化中心各馆,如苏州美术馆、苏州市文化馆、苏州市名人馆等艺术场馆的馆藏提供一站式管理和协作平台。苏州市各大艺术场馆的数字化建设是数字苏州建设的系统落实。数字化城市文化建设是以惠及群众为基础,发展社会助力城市振兴为目标,以实现科技美学直触理想生活。博物馆里存放的文物似乎插上了数字科技的翅膀,有机会飞往每一个热爱艺术和文艺的百姓家中。一系列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同时更加符合Z时代数字原住民的文化需求。科技美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新光彩,助力我国传统文化走得更好更远。
在苏州,像桃花坞年画这样的数字藏品还有很多,如何用好现在的科技手段,搭乘时代快车开辟出一条历史文化艺术传承创新路径,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三、科技美学助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科技与艺术的交互美感
科技美学萦绕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偏实用性科学。无论是市场推广或大众消费服务,它都起着重要作用。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艺术与科学虽不是完全相同,但又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关联,他们往往在审美的方面相互交汇。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艺术也是与科技相辅相成。如在美术馆里,每一件美术作品无不在科学的观念与哲学的思考下加以画家感情融入后,进而以视觉艺术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说,艺术与科学也是脉脉相通的。艺术并不是一小部分偏见那样认为的绝对感性,艺术史中有很多时候是由理性去推动的,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几何学和解剖学的进步,西方的油画家尤其重视画面中的科学性与精确性,以至于在那个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史诗级艺术创作。另如,印象主义的画作表现出的模糊感与朦胧感并不是对科学精确的丢弃。恰恰相反,印象主义画派对色彩以及光影的精细描绘正是体现出画家对于科学的另一种极致追求。当时,不断追求创新的画家深受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他们把这些观念与自然科学法则进行融合创作来表现物象。多个例证中,都可以表明科学技术与艺术本身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直在发展的进程中尝试交融创新。不论是科学的理论指导,还是科技的实际应用,都与我们时代的艺术表现有着紧密的关联。尤其在现代的科技创兴时代,科技兴国已融入我国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正确合理搭乘科技的快速列车将会使我们的征程走得更远更快。有如,现代的科技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及时地收到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各类信息以及了解各个场馆最新的多样化的活动。科技的美丽克服了时间的绵长与距离的遥远,极大的便利与提升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在苏州,每个月都有看不过来的免费展览,观众可以通过艺术展览中系统地了解艺术家、了解苏州城市文化底蕴以及经过不断发展后,苏州走向世界的过程。在观看展览中,淋漓水墨可以带出氤氲水气的江南秀色,渔歌般的运笔也可以抒写出画家对家乡的无限爱念。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科技现代化的游览体验,以主展厅免费参观的方式引流,其亲民的路径普惠于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也可以使游客数量增加,从而起到激发场馆内文化衍生品的传播、催生优质现代化的艺术活动、延长观众的艺术体验、传播苏州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人间天堂苏州且以二次消费的方式实现商业经济效益的转化助力城市发展。
(二)艺术与数字媒介的交融体验
苏州公共文化中心在探索数字化进程的路上也有多项措施,主要是从传统视觉媒介向新兴传播媒介的转变。如目前,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微信公众号,里面设有掌上资讯、虚拟展厅、微展览、名人故事、中心简介、艺术慕课等多个入口。游客可以通过掌上阅览提升对于苏州市以及苏州公共文化中心的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是无法去现场但仍可品苏意蕴的新途径。品苏慕课中内容颇丰,包括园林、绘画、手工艺、音乐,四大方面都有多样化的翔实性的课程呈现。人们在家中就可以实现艺术文化的学习与鉴赏,了解苏州传统文化。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文化是小众的不流行于民间大众的,但线上的新窗口为拉近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艺术传播的范围不再受限,真正进入到大众的生活视野中,滋养到每一个人,也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艺术多元化层次的审美。艺术场馆每年总计举办的展览体量很大,如果想要每个展览都能现场观赏到,对于社会节奏较快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现在在苏州公共文化中心微信公众号上仅用五分钟即可在手机上浏览完可能需要在线下花费三至五天时间观看的展览,极大地方便了不能到现场观看的艺术爱好者。在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线上的数字媒介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远在异国他乡的外国友人,他们缺少直接接触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但数字窗口的打开使得我国文化也能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出去,让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
结语
苏州市有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和吴中区公共文化中心,这两大较为典型的文化聚落。文章探讨了两处聚落中有代表性的科技美学与艺术相结合碰撞的实例,以及数字科技如何促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21世纪,科技注定成为时代关键词,它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人类共识中,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比较的是文化。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发展是被无数历史验证的事实,人们想要有更多的精神收获就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文化艺术。对于不是艺术行业专业的人士来说,城市中的艺术场馆就是人们可接触到的珍贵的艺术资源。艺术场馆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艺术的守护者传承者。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千千万万被艺术和文化滋养的人们心中对文化未来希望的一个标志。文中列举了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数字建设的优势与目前成果,同时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将数字科技与文化艺术相生相成、融合发展,以期能够为其他城市文艺建设与发展公共文化中心提供参考价值,以及希望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高质量继承与发展,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能够日益提升与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