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

2023-09-03陈睿涵

大众文艺 2023年10期
关键词:达利潜意识艺术作品

陈睿涵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 110035)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19世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著名心理学派: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潜意识作用,关注个体异常行为以及童年对个体的影响。其主要理论框架包括冰山理论、梦的解析、性欲学说、自由联想等,为心理学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即指向内部深层自我的研究。

著名冰山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意识到的事物即浮于海面的冰山,只占冰山的5%;而个体意识不到的事物则隐匿与海面,称为无意识,占冰山的95%。无意识又分为前意识与潜意识,其中潜意识指向个体内心最深处的原始欲望。三种意识分别对应着自我、超我与本我。本我指向个体原始的欲望与冲动,超我即社会道德的规则制度,自我指向意识。[1]当本我的欲望不断接近约束自我的超我时,超我不断压抑本我,不让原始欲望与冲动出现在意识中,但是本我会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个体意识中并影响个体行为,如口误、笔误、下意识动作、梦境。1899年出版心理学著作《梦的解析》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书中具体阐述了梦的实质是经过伪装而进入意识的潜意识,他认为梦是通往潜意识的途径,是指向本我最深的冲动欲望。个体在梦境中离奇荒诞的经历并非无意义,而是压抑在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呈现。[2]通过对梦境的分析解释可以了解个体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以及如何为这种想法所影响。

精神分析学说打破了理性认识,主张挖掘深层次的自我,构建了心理学领域的又一独特理论框架;同时也对当时的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理论思想广泛出现在文学、绘画、雕刻、电影等艺术领域。如弗洛伊德认为印象派作品《莎士比亚》描绘了伟大的母亲形象,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渴望;布尔乔亚的雕塑作品《给L的回旋曲》展现了对自我心灵的无穷探索与挖掘;电影《爱德华医生》以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等手法诠释了“犯罪情节”,但精神分析对艺术最为深刻的影响当属于超现实主义。

二、超现实主义的诞生

1.对历史的批判与继承

20世纪20年代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残酷的战争使欧洲满目疮痍,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及理性问题的深入思考。从前人们认为应该以理性、规则、制度化压抑欲望的方式建立社会,但是这种方式带来的确是毁灭性灾难;于是人们开始思考,这是否是对人性的过度压抑、用规则与制度来衡量社会文明的负面结果。在历史潮流中,超现实主义在对达达主义的继承和对现实主义的批判中诞生。

达达主义在无政府主义运动中兴起,表达对资产阶级价值观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对,认为资产阶级世界观催生了一战爆发。具体而言,达达主义试图推翻传统艺术审美和创作方式,以另类荒诞、随意的方式传达对世俗规则、制度的反抗。传统艺术强调作品规整、美感、高深的价值观输出,并有其特有审美标准;而达达主义逆其道而行,主张艺术应该随意、混乱、非理性、无意义,并抛弃传统世俗的审美规则,对传统艺术而言达达主义具有较强的“破坏性”。[3]而超现实主义继承了达达主义的部分思想,它并不像达达主义一样强调彻底的反传统,而是强调艺术形式与创作手法的颠覆,但并非无意义。通过非理性的创作手法,作品背后的意义来自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

超现实主义表达了对现实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强调完全的理性,追求极致的作品写实度,描述性,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与悲剧,还原社会生活的本质,因此缺乏创造力;并认为现实应该是循规蹈矩的按照世俗的约定、规则、制度运行。而超现实主义认为现实主义披着虚伪的面具、打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号建立的平庸、陈腐的社会过度压抑个体的欲望,导致社会意识形态的扭曲,以另一种野蛮、残忍的方式释放压抑的欲望,这是催生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因此,超现实主义将艺术的对象由现实主义主张的外部世界转向内部的自我,强调对本能欲望的释放,对心灵的自我探索。

2.《超现实主义第一宣言》的发表

1924年超现实主义创始人布雷顿表在巴黎了《超现实主义第一宣言》,标志着超现实主义思潮正式确立。在《宣言》中布雷顿明确指出:“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式,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4]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从该概念可以看出超现实主义对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手法不做要求,但是题材、灵感来源以及创作方式来源于对自我心理的探索。从某种程度来说,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对象是作者的潜意识,对心理的探索则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如自由联想、催眠、梦境等。因此,超现实主义的实质是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论创作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超现实主义中的“超现实”即指向内在的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与现实主义指向外部世界的物质实体截然不同;物质世界有道德、伦理的限制,而主观精神世界没有。超现实世界不遵循传统艺术的审美标准,没有机械化的评判过程,自成体系,以意识流为特点,用理性分析非理性的,在看似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无序中隐藏着有序的逻辑性。[5]超现实主义的概念核心包含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强调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摆脱世俗的规章制度与伦理道德约束,摒弃理性的限制,释放过度压抑的本能欲望与冲动,用非理性的元素构建作品,使其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宣言》的发表确定了超现实主义在艺术史中地位,推动了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发展,为超现实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奠定基础。

三、精神分析与艺术创作过程的融合

1.精神分析在艺术作品解析中的渗透

在19世纪艺术史进程推进中,精神分析概念不仅逐渐渗透于创作过程及艺术作品本身,还体现在对作品的赏析过程中。其主要理论源于性欲理论与童年创伤理论。精神分析中性欲理论认为,性欲望是个体最原始的一种本能,称为力比多,生而具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肉体的形式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艺术作品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为肉体的裸露,通过刻画男性的肌肉线条,女性的丰满来诠释性的表达。后来,弗洛伊德将力比多的概念扩展为个体的意图与目的,一种泛化的欲望。力比多过度压抑后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进行宣泄。因此,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潜意识的想法,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具象与抽象,深入挖掘意象背后所传达的信息,能够发现作者内心深处的欲望。超现实主义认为欲望是驱使个体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发动力,通过光怪陆离、抽象、离奇的形式对自身欲望进行宣泄。精神分析理论同样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的影响。童年经验塑造了个体后期的发展趋势。童年的痛苦情绪体验、创伤与被压抑的欲望会被埋藏在潜意识中,经过伪装后碎片化地重新出现在意识中,如梦境、幻想。在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作者在特殊意识状态下所见到的意象可能反映着作者早期的童年经历,从而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与主题。[6]因此,早期经验对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创作产生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作品意象的诠释可能会发现作者所压抑的童年创伤。

2.超现实主义创作的两大方法论

超现实主义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潜意识的探索创作艺术,以个体内部精神世界为题材,不断挖掘被压抑的本我,对艺术进行创作的过程也是诠释本我的过程。超现实主义创作过程也遵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式,其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偏执狂式批判与心理自动主义。

偏执狂式批判中的“偏执”不同于偏执人格。心理学中的偏执性人格障碍强调病理机制,极端思维导致对社会适应不良,无现实依据的猜忌及不合理怀疑。而超现实主义的偏执狂式批判强调个体的积极、主动性、与目的性,是一种在自我控制范围内的偏执。艺术家通过主动地将有违和感的、不符合逻辑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引导自己用偏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进入特殊意识状态的目的,最终再现潜意识意象。[7]但偏执狂式批判并不意味着对理性的完全抛弃,而是用理性分析非理性,用逻辑性分析梦境、幻想中的看似毫无联系的意象。在超现实主义作品中,偏执狂式批判更体现在整体构图与色调中。作者常用精致、细腻、写实的笔触刻画局部,用离奇、荒诞、抽象、诡异的构图构建整体,试图完整、清晰的再现潜意识中的情景。因此,可以说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是用写实主义的笔触来将自己特殊意识状态下的所见直观、精准、完美的传达给观众。

超现实主义的另一方法论:心理自动主义则来源于精神分析理论中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自由联想。主张个体自主关闭理性大门,屏蔽超我束缚,通过联想让本我或潜意识的内容进入意识,达到挖掘个体心理病因或冲突的目的。无论进入意识的内容有多么荒诞、离奇或反伦理道德,都是个体本我的表达,与过去压抑的心理内容息息相关。在超现实主义流派中,艺术家们需要摆脱所有的规则、理性与逻辑,解除超我的监督机制,使意识达到空灵状态,潜意识内容才能浮现,并将其真实反映在艺术作品中。[8]通过心理自动主义,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世俗规则、制度的厌恶,批判了对人类本性的压抑,提倡思想的解放。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多元化表达、打破常规逻辑扩展了超现实主义对艺术的定义,使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在20世纪熠熠生辉,掀起艺术史上一股独特创新的浪潮。

四、精神分析对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

1.精神分析的践行者:达利

萨瓦尔多·达利是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在作品中通过对日常物品、景色的扭曲、变形、夸张、重新组合来表现潜意识意象。达利童年经历哥哥的死亡,父母以哥哥的名字命名达利,使得达利潜意识认为自己是哥哥的替代品,对哥哥充满嫉妒的情绪,并力求追寻真正的“达利”,以其独特个性塑造自我概念。达利是精神分析的践行者,受到精神分析理论启发后,创造了偏执狂式批判的创作方式,以“迷乱系统化”为创作特点。达利早期受文艺复兴影响,将写实、细腻的笔触融入自己光怪陆离的精神世界,打破了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现实的界限;其作品多以荒诞、离奇、诡异的方式呈现,局部的写实与整体的抽象形成鲜明对比。达利在创作中擅长使用偏执狂式批判的方式进行创作,诱发自己特殊的意识状态,从幻境中寻找意象,著名画作《记忆的永恒》是偏执狂式批判的典型代表。[9]该作品以加泰隆尼亚海滩为背景,夕阳照耀山峦,呈现出凄凉、寂寥、诡谲的气氛。钟表是达利的常用的潜意识符号,四处散落的钟表通过扭曲的形式呈现出软化的特点。作品整体给人以时空扭曲之感,软化钟表的非理性元素形象体现着达利对时间概念的偏执,赋予时间迂腐、破败的哲学寓意。

2.童年净土的寻梦者:米罗

西班牙著名画家杰昂·米罗,早年于巴塞罗那美术学院学习,但因对艺术教育不满而辍学。早期受到现代艺术影响,尤其是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其作品具有线条感与精美的配色,后来通过自身不断探索形成超现实主义风格。米罗从小家教严苛,一直以纯真、幼稚的角度看待世界,并对田园风光、自然风景充满想望。米罗的常用手法是心理自动主义,通过自由联想描绘了潜意识中奇异的场景,既有充满童趣、纯真的具象,也有荒诞离奇表达对现实绝望的抽象。其作品中常出现的田园、星空、昆虫、植物等意象也反映了对战争的厌恶以及避世、隐退的态度。以其名作《哈里昆的狂欢》为例,该作品代表着米罗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正式形成,以屏蔽理智的束缚,激发潜意识的方式进行创作。画中抽象荒诞的蜜蜂、猫、鱼等形象营造出了派对的热闹氛围,配色简单明亮,构图独特、空间感强;很多意象无明确形状,多用线条与几何图形构成;奇特的动物形象与窗外夜空暗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能体会到纯真、童趣的心态,给人轻快、愉悦之感以及梦幻、自由与意识流的特点。[10]

3.现实世界的质疑者:玛格丽特

比利时艺术家雷内·玛格丽特的其作品按主题可分为神秘超现实主义与哲理性超现实主义。玛格丽特早年母亲跳河自杀,打捞上岸后母亲尸体脸部用衣物包裹的场景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童年创伤理论解释了这是其早期作品中人物没有面部形象或被遮挡的原因,童年时期被压抑的痛苦经历被诠释在作品中。同时,玛格丽特的作品多以生死、时间、现实的冲突、质疑为主题,烘托出诡异可怖、阴郁、魔幻的气氛。玛格丽特的超现实艺术作品的另一特征是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打破了传统的感官认知与规律。[11]其继承了达达主义的“质疑现实”的特点,通过运用日常熟悉的事物在荒诞离奇的场中再现的方式质疑现实,传达着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理念,尝试颠覆传统的认知方式。著名作品《这不是一根烟斗》是其哲理性超现实主义的代表画作,上方呈现烟斗形象,下方文字写道:这不是一根烟斗。该作品打破了语言、思维、视觉的界限,回到了哲学存在主义问题上,认为我们看到的烟斗只是视觉形象,并不是物质实体,没有承担烟斗的任何功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使我们以全新的角度思考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猜你喜欢

达利潜意识艺术作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达利的超现实之旅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毕加索&达利:亦师亦友亦对手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