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阈下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2023-09-03岳雨彤
岳雨彤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0)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蕴涵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的璀璨明珠,文化发展的繁荣与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文化自信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其积淀着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精神追求,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生机。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将新时代青少年培养成为推动优秀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力军。
一、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独有的符号,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是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的内在动力,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必备条件。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1]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软实力,日渐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显现出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3]是个体对其国家、民族、政党自身所拥有的文化所具有的持久而坚定的信心,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支撑。文化自信是由我们对民族、国家及政党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展现着强大的精神谱系,的青少年作为国家建设的新一代建设者,承担着坚定文化自信,赓续文化血脉的责任。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青少年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使广大青少年拥有坚不可摧的文化立场,帮助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创造更广阔的舞台,为中华文化屹立在世界文化舞台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提供精神动力。
(二)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的内在动力
思政课作为承担“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要站在时代前沿,在课程中发挥优秀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矢志不渝的带领青少年以推动中华文化繁荣为己任,带领其踏上社会主义新征程。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在思想上铸魂育人,更会为广大青少年在日常行动中指引航向。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形式是对一个国家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层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既包括对国家政体的肯定,也包括对政党的领导的赞同,思政课作为一门以意识形态教育为导向的课程,应积极将青少年对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课程的核心地位,将文化作为教学资源,让优秀中华文化浸润青少年的心田。在培养青少年提高思想觉悟的同时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思政课应在教学中时刻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让文化自信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相互渗透,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厚植于每一位学生心中,使广大青少年深切体悟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绝对优势,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必备条件
青少年群体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家强,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意识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关键意义。在当今多元化文化迅速发展与多种不良文化不断冲击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正立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历史节点,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迫在眉睫。首先,有利于青少年建构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认同,能够在新时代对本国优秀文化进行传播与创新;其次,可以提高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的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外来文化扬弃观,积极抵挡西方国家腐朽文化的精神侵蚀,并依托文化自信的培养使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充满希望,对社会主义制度满怀信心,为广大青少年群体日后矢志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予强大的信念支撑,为广大青少年日后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现阶段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文化在中国本土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在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趋势下,现阶段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知淡薄、思政教师教学设计较为单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有待创新。
(一)部分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知淡薄
青少年群体人数众多,可塑性较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重、接受度高,这造成了部分学生对于外来文化总是可以欣然接受,而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却了解匮乏,带有一定的刻板印象。优秀的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打造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新时代每一位青少年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部分青少年却没法用全面、客观、辩证的眼光去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青少年群体作为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本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部分青少年仅仅只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比较单一的渠道来进行本国文化知识学习,私下往往不会去主动传播优秀文化,对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在学校所开展文化活动中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提升文化自信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二)思政课教师教学设计较为单一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思政课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需要思政课教师依据时事政治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进行与文化相关的教学设计。但部分思政教师文化储备不足,导致教学设计较为单一,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因而无法在心理层面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共情心理来实现学生对于本国优秀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思政课教师在使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把握学生实际,同时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教学水平,拓展自身文化储备,丰富教学设计,创新教学理念,并不断引导学生增强文化价值认同,逐步树立高度文化自信,自觉担当起赓续民族文化血脉的重任。
(三)校园文化的建设形式有待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也蕴含着其价值体系和育人方针,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能够帮助思政课教学获得更好的实效性。当前,大部分校园都已经设立了校园文化宣传栏,也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但相关的文化建设也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一般较为固定,所以难以吸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难与思政课共同发挥协同育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有效的培育工作尚未落实,局限于单一的活动形式,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信教育不够深入,无法体现其真正的时代价值与深刻的精神内涵。
三、新时代视阈下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教学,要积极发挥多渠道的育人合力。校园营造文化氛围、思政教师提升文化底蕴,并积极依托家庭、社会、网络形成多方合力,打造文化自信教育新平台。
(一)校园营造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场所,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学生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学校应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在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设立文化宣传专栏,对本国和本土优秀文化进行科普,潜移默化地将文化自信意识深植每一位学生心田。校园文化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优势,为时代新人接受教育和个体成长提供充足养料,天然地具备政治性、教育性以及广泛性。[4]由此,在校园中要积极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体味优秀文化。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教育不仅需要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实践性活动的引导,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红色歌曲合唱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建党精神征文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了解,把握中华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内涵。同时,可以依托地方文化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文化活动的认知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对中华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思政教师提高文化底蕴,增强思政课堂育人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5]这无疑也是对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更高的要求,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思政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教学能力,更要增强自身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思政课教师要为人师表,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在思想意识上,思政课教师应自觉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四个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中华优秀文化,言传身教地让学生充分体味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文化自信意识,自觉自愿地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备课,在有限的课程中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从课前设计到课堂教学,都应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充分利用议题式教学法,聚焦本地区优秀文化,在课堂中设立与文化相关的议题,让学生通过对议题的探究增强对文化的了解,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思政课堂有所收获,从而提升学生对于中华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三)加强多方联动,合力打造文化自信教育新平台
新时代青少年思维活跃,对于新事物接受与学习能力较强,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需要广大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养成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首先,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人生中的第一个教育摇篮,其影响将会伴随着个体一生。许多美好品质生长的根基都源自家庭,因此,要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必须要重视家庭教育,应注重子女在现实生活中对文化活动的参与感,父母可以利用寒暑假与子女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纪念馆、参与地方文化节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子女的文化自信。
其次,社会环境在对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感召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并积极与思政课教学形成育人合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要加大对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让青少年将革命英雄、先进人物作为目标导向,营造敬英雄、爱英雄、向英雄学习的社会风气,帮助青少年深入体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让青少年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陶冶中提升文化自信。
网络媒介的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提供了新路径,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大众参与度高这一优势,完善校园文化网络的建设。例如利用公众号进行文化活动的宣传、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拍摄、通过网络平台增强与青少年的互动,提升青少年对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思政课教师则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比如紧扣网络文化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让学生通过对热点话题的讨论拥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在网络意识形态中为文化自信的培育争取到主流话语权。
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应辩证地看待各个路径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实现各路径之间的有机融合,从整体上增强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新时代视阈下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还要注意把握文化的多样性与时代性,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利用网络传播媒介,增强文化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联系,要努力创新文化自信的培育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政治认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