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扬斗争精神论析*
2023-09-03吴贞艳贺映红
吴贞艳 贺映红
(1.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2.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株洲 412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及“斗争”二字,明确指出奋进新征程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1]。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构成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使命重大。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继承和发扬斗争精神,在价值引领中树立新时代大学生振兴中华的志气,在破立并举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做中国人的骨气,在以文化人中夯实新时代大学生踔厉奋发的底气,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一、斗争精神的具体内涵
新时代讲斗争,是把斗争当作指导实践的内驱力和化解难题的大智慧。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以把握历史主动、推进改革创新、涵养文化自觉为基本内容,不断增强实践自觉、理论自觉与文化自觉。
(一)以人为本、勇担使命的历史主动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救国、立国、富国、强国的复兴之路上,深谙“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力量”的道理,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使命任务的有效履行必定需要凝心聚力,保持和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如此才能书写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和民族复兴的征途必然荆棘丛生,从宏伟蓝图到美好现实,斗争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遵循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即使遇到惊涛骇浪,也要满怀信心、勇立潮头,坚持斗争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正所谓“辨方位而正则”,面对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抓好自身建设,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握历史主动权,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继续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创新精神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开辟的新道路为苦寻救国药方的中国先进分子带来黎明曙光。然而,如何让来自异域的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的土壤,并走出一条中国式新道路成为一道现实难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懈探索中得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的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而非教条,这一共识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活实践。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举,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从遵义会议彻底解决“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进而开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到1956年突破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些从正反两个方面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1978年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恢复,开启了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将“一个相结合”提高到“两个相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认识的深化。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创新精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
(三)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文化自觉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4]。斗争精神不是无源之水,这种精神特质深植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传统,是在长期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实践中不断丰富的结果。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信心和底气不仅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实践支撑,更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引以为傲的思想宝库。“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要坚守独立自主的发展原则,就必须坚持文化自觉,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民族性,永葆文化交流的自立与自信。所以,面向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经验、民族智慧、文化精髓,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创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夯实发展的底气、壮大斗争的勇气、增强奋进的志气,提升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的综合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扬斗争精神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发扬斗争精神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应有之义
高校思政课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教学重心,是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的课程[6]。“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7]思政课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与生活氛围,在给予师生思想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隐患。一些歪风邪气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兼容并包的大学里逐渐蔓延开来,并且波及范围绝不仅限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就教师而言,当下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确存在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更有甚者,崇洋媚外,严重背离“四个自信”。这些不恰当的言行举止可能会使学生迷失信仰,也可能会助长学生对思政课的抵触情绪。面对高校思政课存在的现实隐忧,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乐为、敢为、善为,朝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8]的方向不懈努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自觉发扬斗争精神,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引路人”,敢于驳斥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声音和行为。教师唯有自身“有信仰”才能向学生“讲信仰”,才能引导学生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
(二)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之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9]。要做到“深”“透”“活”,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需要教师以一种锐意进取、矢志创新的精神风貌对待教育教学。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思政课重要性与实效性之间出现了较大落差,突出表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于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得到协调发展。这一方面告诉我们思政课教学需要更新,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主体力量是教师。就理论传授这一重要任务来说,照本宣科早已不合时宜。大学生喜欢的思政课一定是双向互动的,一定是情理交融的。对优秀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是“一体两翼”的关系,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钻研教学的有心人。教师只有真正将自己与所授内容“修炼”成合二为一的状态,其知识输出才能源源不断,并给予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以“八个相统一”为方向,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任重而道远,而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智慧来源于斗争精神的不懈支持。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之举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突出地位,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觉肩负起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伟大任务。当今社会是自由而开放的社会,又是多元文化交织的社会,其带来的价值冲突不可避免。如果主流价值观“缺位”“失位”,就等于给予非主流意识形态肆意生长的空间,这无益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国青年积极向上的昂扬姿态是其发展的主流,但与此同时,处于价值观定型阶段的他们也面临着“风吹雨打”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敌对势力争夺的对象。价值观念紊乱、道德水准低下、人际关系淡漠等客观事实,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务必担起“引路人”的责任,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优越的行动力“过五关斩六将”,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行为失范进行回应和矫正,促使学生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因此,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仅强调了思政课教师的使命,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发思政课教师对于如何履行好这一使命的思考。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培养出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敢于自我省思,自我革新,不断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扬斗争精神的路径指引
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扬斗争精神,意味着要把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体可从精神自觉和实践体悟两方面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引导学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真正实现思政课的铸魂育人功能。
(一)坚持价值引领,树立新时代大学生振兴中华的志气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党的光辉历程中汲取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自觉与新时代同向同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矢志不移、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有志青年勇于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在所处时代展现“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使命在心”的拼搏姿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生机盎然的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光明。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接力奋斗创造的,这些鲜活的人和事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奠定了中国人的历史自信。从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身上都有一个闪亮的共同点,那就是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品格,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教师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应注意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建构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中国人民做成了什么样的大事、中国为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的正确的历史认知,进而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强信心与对时代大任的责任自觉。
(二)坚持破立并举,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做中国人的骨气
思政课要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既正面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又勇于批驳各种错误观点思潮,在科学把握舆情和学情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浩然正气”。中国故事不仅要讲给世界听,更要讲给自己的学生听;中国声音不仅要向世界传播,更要让自己的学生用心领会,因为对国家的认同是最基本的政治认同。为此,要善用新闻媒体发布的最新资讯,结合教材精心设置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效果,推动实施主流意识形态行为。另一方面,要做好思想斗争,清理“乌烟瘴气”。高校思政课置身于复杂环境之中,同样需要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做到不“失语”、不“错位”。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的种种误导性言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被无限放大,一些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处于一种“路在何方”的困惑状态。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意识形态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必须敢于斗争,主动掌握话语权,对造谣、攻击、唱衰、歧视中国的言行坚决予以反驳。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思政课教师要清醒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在积极的思想斗争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力,在对社会思潮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三)坚持以文化人,夯实新时代大学生踔厉奋发的底气
文化自信催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五千多年文明孕育而来,积淀着中国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当代仍具有不褪色的价值。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等人文精神都已在潜移默化之中建构了学生的文化基因,这为引导学生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想条件。其次,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为涵养学生的自信自觉注入了红色基因。党的百年奋斗史彰显了党和人民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崇高品质,其构建的精神谱系是培育学生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精神坐标。最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兼具民族性与开放性、科学性与人民性。它既是时代的最强音,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从历史中汲取斗争本领;有利于学生明晰责任担当,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敢讲,不想讲,不会讲”的原因在于理论修养和斗争精神上的贫困。对此,教师要努力克服自身惰性,充分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实现理论学习进步和个人品德提升,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