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方位反义共现成语研究
2023-09-03高清杨
高清杨
(烟台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
反义词共现是汉语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词汇、句法、语篇中均有所体现。其中,方位反义共现成语的结构和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特征和表达效果也值得深入分析。研究方位反义共现成语不仅可以推动本体研究,还可以将方位反义共现成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其语义、语法、语用特征,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关于反义词共现现象,前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究:王兵(1997)从反义词表义的积极、消极角度将反义词在成语中的位置分成七种格式。吴淑琼(2014)以有X有Y、左X右Y构式为例解析反义词共现构式的认知机制。芦晓莉(2020)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比研究汉英反义词共现语义结构形成机制。芦晓莉(2021)探讨了反义词共现的内部语义关系和互文性特征的限制性条件。
由此可见,前人研究大多基于广泛语料,概括性较强,专门研究某一类成语的反义词共现现象的定量研究较少;在汉语中,句法层面和语用层面的研究较少;将其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的研究少之又少。汉语反义词共现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一、方位反义共现成语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一)方位反义共现成语的界定
“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的根本规律,任何事物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且矛盾双方必须处于同一类别内。反义词对是“对立统一”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同时,方位词对表示反向对立,是典型的反义词对,这样具有明显反义关系的方位词对在语言中常常同时出现。
现代汉语中反义词共现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其主要形式有反义复合词、反义待嵌构式和矛盾修辞法。其中,“反义待嵌构式指含有意义相对或相反词项的待嵌格式[1]”,它经过反复使用会固化为成语。
(二)方位反义共现成语的结构
汉语中的单纯方位反义词对有“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前-后”“内-外”“里-外”共七对,本文以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词典》中的方位反义共现成语为语料,去除四字格外的成语,共收集了89个方位反义共现成语进行研究[2]。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3],本文将方位反义共现成语分为四类(X、Y是具有反义关系的方位词对,A和B是非反义关系或具有与方位词无关的反义关系的单音节词素):
1.XAYB。共56个,占比63%,如:左顾右盼、东奔西走、南征北战、内忧外患
2.AXBY。共25个,占比28%,如:七上八下、天南地北、瞻前顾后、吃里爬外
3.XYAB。共6个,占比7%,如:上下其手、左右逢源、内外交困
4.ABXY。共2个,占比2%,如:不相上下、举国上下
X、Y分开组成成语的比例较高,占比91%,如,“左顾右盼”“七上八下”等;X、Y组合形成成语的比例较低,仅占比9%,如“左右逢源”“不相上下”等。A、B同理。A、B分开组成成语时通常为同词性词素,词性为动词、形容词、名词,且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反。A、B组合形成成语时构成动宾、偏正、主谓结构。
由此可见,方位反义共现成语中,方位反义词素分开组成成语的比例较高,组合形成成语的比例较低;非方位词素的词性为动词、形容词、名词,或组合构成动宾、偏正、主谓结构。
(三)单纯方位反义词共现成语排列顺序的形成原因
这89个成语中,方位反义词的出现顺序具有一定的规律,以“上、左、东、南、前、外、里”在前的居多,仅有7个成语不遵循此规律,其中还有3个为前后颠倒再成词,如,“里应外合”和“外合里应”。
形成原因如下:
1.反义词具有不平衡性。
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反义词对的使用频率、语义范围并不相同,这就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在汉语反义词中,有些成对出现的并列结构,它们的先后顺序是不能任意更替的。[4]”例如,根据《新华成语词典》中的方位反义共现成语进行统计,含有反义词对“左”“右”二字的并列结构成语共6个,全部都是表示“左”的词放在前面,表示“右”的词放在后面,如“左邻右舍”“左顾右盼”“左支右绌”等。
2.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前”和“后”这一反义词对具有明显的时间顺序特征,含有“前”的词先发生,含有“后”的词后发生。如“承前启后”这一成语,指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要先继承,再开创,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也具有承接顺序特征。再如“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要前面的先去,后面的接上,同样也是遵循时间顺序的表现。此外,“前因后果”这一成语既有时间顺序的特征,又具备因果逻辑顺序特征。
“上”和“下”这一反义词对具有位置高低的特征,它们的引申义表示“上下级关系”,体现了一种尊卑观念和等级次序。如“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有效仿上级的意味,体现等级观念。再如“上闻下达”:使上级知道,使下边的人明白。将上级放在下级的前边,体现尊卑、等级次序。
“内”和“外”“里”和“外”这两对反义词的排列顺序较为特殊,“内”和“外”通常“外”在前、“内”在后,“里”和“外”通常“里”在前、“外”在后。笔者认为,这与成语的感情色彩相关,“内”和“外”组合的成语中,褒义和中性居多;“里”和“外”组合的成语中,贬义和中性居多。通常含有褒义色彩的成语“外”在前、“内”在后,遵循从表象到深层的逻辑顺序,如:“外愚内智”“外柔内刚”;含有贬义色彩的成语“里”在前、“外”在后,由内而外进行描述,如:“吃里爬外”“里通外国”;而中性词的顺序没有定论,如:“里应外合”也可以说成“外合里应”。
3.受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着人们日益多元的民族文化。汉语能够成为人类社会上历史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与饱经沧桑而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及宗法制度的洗礼,形成了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社会心理,深刻影响着语言及文化的发展。
我国多数朝代以左为尊,以东、以南为尊。如“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即空出左边的位置亲自迎接侯生,表示尊敬;再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同样揭示了这几个人的尊卑有别。因此方位反义词对在成语中同时出现时,通常表示尊敬的方位词在前,即“左”“右”同时出现时,“左”在前,如:“左邻右舍”“左顾右盼”“左支右绌”;“东”“西”同时出现或“南”“北”同时出现时,“东”和“南”在前,如:“东奔西走”“声东击西”“南橘北枳”“南箕北斗”。
二、方位反义共现成语的特征
(一)语义特征:表示时间、空间、个性、频次等。
方位反义共现成语可以表示时间的先后,如:“承上启下”指先承接上面的,后引出下面的内容,整个成语表示上下之间的一个起过渡作用的时间段。
这类成语还可表示空间范围的不同,如:“南腔北调”原指戏曲中南北方不同的腔调,突出了地域差异。
“内”和“外”这一反义词对构成的成语可以表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如“外柔内刚”指外表柔和、内心刚正;“外愚内智”指外形笨拙、内心机智……这样的词往往表现一个人的反差,有对比意味。
方位反义共现成语也可以表示一个动作的频次,这个动作通常多次反复或持续进行,且用部分概念表达一个整体的概念。如:“东张西望”表示看这一动作,但并不是向东看又向西看,而是持续向各处张望,用东和西两个方向代指全部方向。再如:“左顾右盼”“南征北战”等都表示反复或持续的动作,用部分代指整体。
(二)语法特征:并列、因果、承接
1.并列关系
方位反义词共现成语构成的并列关系可以分为整体并列和部分并列。无论是整体并列还是部分并列的方位反义词共现成语都集中反映为等义并列,即一对反义词共处一个成语中,彼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整体并列的成语如:“南腔北调”引申义为口音不纯,既有南方方音,又有北方方音,体现了南北方音的等义并列;再如“东食西宿”“左邻右舍”等也都体现了等义的整体并列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具有整体并列关系的成语往往既包含反义词对共现,也包含近义词对共现。
部分并列的成语如:“上下交困”指上面下面共同处于困境,也体现了上处困境和下处困境的等义并列,再如“左右为难”“里外夹攻”等也都体现了等义的部分并列关系。
2.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5]”,通常原因先出现,才产生结果,所以“前”和“后”这一反义词对体现了这一逻辑关系。如“前因后果”就是典型的因果关系。
3.承接关系
承接关系指“动作的先后连续[6]”“一先一后,连贯而出的两个动作之间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7]”,因此“上”和“下”“前”和“后”是承接关系的具体表现。如“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就体现了一种典型的承接关系[8]。
(三)语用特征:转喻、隐喻、互文
1.转喻特征
前文提到,单纯方位反义词共现的成语可以表示多次反复或持续进行的动作,如“东张西望”一词实现了从源域“向东看和向西看”向目标域“向各处看”的转换,语义产生了增值,是转喻特征的体现。
2.隐喻特征
“左右逢源”一词中的“左”和“右”本是表示方位,但在这里原指做学问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取之不尽,后也指做事很顺利或办事圆滑,方位义完全虚化。用方位的含义指知识积累的数量或做事的程度,是从方位范畴投射到了动作的数量范畴或程度范畴,体现了隐喻思维[9]。再如“前思后想”“东躲西藏”“南来北往”等成语均是以方位表动作的数量或程度。
3.互文特征
互文性特征是汉语反义词共现的一个典型特征,但“互文性特征的体现必须同时满足句法上的形式对称和语义上的意义互补两个限制性条件”[10]。如“天南地北”看似是天的南边和地的北边,各说两件事,但实际上语义交错、互相补充,共同形容距离的遥远。“天南地北”这一词首先满足了形式的对称:1位和3位、2位和4位是两组反义词对,是对称存在的;其次满足了意义互补的条件:用天和地表达整个世界这一完整概念,用南和北表达所有的方向,两组反义词对缺一不可。
三、方位反义共现成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一)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方位反义共现成语在结构上呈现一定的规律,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内部的逻辑及规律并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这样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同时启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精讲多练、加强巩固
方位反义共现成语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们常因无法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语境及无法自如运用成语而产生畏难情绪。精讲多练、加强巩固的原则强调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学习方位反义共现成语,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
方位反义共现成语结构规律,使用场景有一定的限制,成语的含义多包含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因此单一的学习结构、功能或文化会导致学生无法在具体的生活场景或写作中运用。方位反义共现成语的结构即上述XAYB、AXBY、XYAB、ABXY四种,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言规则;功能即在一定的场景中如何运用方位反义共现成语;而包含等级观念和对称美感的成语,则要辅之以文化的讲解。
(二)教学方法
1.比较法
在讲解方位反义共现成语的结构及成语中的方位词对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时,可适当对比中西方位词文化及中国方位成语和西方方位俗语的结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讨论自己国家的相关文化,在比较中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情景法
在讲解“东张西望”这样的成语时,可以设定情景。如,假设两人约好时间见面,另一个人迟到了很久,等待的人向四处看寻找另一个人,而非单纯向东或向西看,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多次反复或持续进行,且用部分方向代指所有方向的含义。“左顾右盼”“上蹿下跳”等均可创造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便于开展教学。
3.类聚法
方位反义共现成语在结构、特征、表达效果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因此单独教学会使效率低下。可以利用词语之间的聚合关系,将方位反义共现成语作为一个小专题进行拓展讲解和巩固练习,使新旧词语形成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结语
反义词共现是反义关系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方位反义词共现成语在结构上呈现一定规律,本文从反义词的不平衡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及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三个角度阐述了方位反义共现成语的内部排列顺序的形成原因,并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角度阐述了方位反义共现成语的特征,最后,根据方位反义共现成语的特征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使用偏误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研究范围。除此之外,反义词共现研究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尚待深入探讨,值得我们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