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着力点
——基于广东省调研数据

2023-09-03魏成芳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14期
关键词:民众党组织群众

魏成芳,钟 萍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社会治理(本文指县(区)域城乡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基层单位,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直接关系着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既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在广东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中将“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作为2022 年的主题。为此,本文对广东省县(区)域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现状开展了调研。基层党建在引领基层治理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根基,让老百姓在基层治理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本文对调查数据分析后认为,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的着力点应从老百姓的需求端出发,采取党建重心、自治重心、公共服务重心三个重心下移的系列举措切实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

一、部分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不足

本文对广东省县(区)域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现状开展调研,发现超78%的民众对广东省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效果是满意的,但遇事会主动找党组织的民众只占69%,约30.6%的民众认为党组织在社区(村)治理中的作用只是按部就班、例行公事。这反映出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工作中还存在形式主义的作风和组织虚化的情况。

(一)工作内容存在脱离群众实际需要的情况

基层党建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将国家的大政方针落实到基层,可以说一头连着国家的大政方针,一头连着基层工作的实际,是党的方针政策与群众利益联系的纽带。而当前在部分基层党组织中存在普通党员被排斥在党建工作之外、党建工作只是干部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情况,这一方面导致党员既缺乏对党组织的认同,也缺乏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另一方面导致党建工作内容悬浮于基层实际工作之外,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简言之,部分基层党建工作将主要参与者压缩到村社少数几个支委成员,工作内容限制在单一的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中,而没有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融合,没有与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也忽略了党建工作发动组织群众的作用,脱离群众实际需要。

(二)工作方式存在脱离群众基础的情况

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优势所在。基层党建工作的主体不仅是干部党员,而且包括普通党员、基层群众。只有党员干部与基层党员、基层群众良性互动,才能做到基层党建对基层治理的有效引领。但目前部分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互动不足、引领不力。一方面,由于一些党建工作内容较为抽象,加之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基层党员干部对政策理解不深不透,工作方法单一,宣传不到位,无形中拉大了基层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距离,更谈不上有效发动群众。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党建工作人员配置的有限性,部分地区存在工作样式照抄照搬、在涉及群众利益的工作方面不主动不作为、措施不够到位、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三)存在组织虚化、民主协商机制贯彻不到位情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41.48%的民众不了解所在社区(村)的基层民主选举情况,14.85%的民众认为基层民主是走形式, 44.98%的民众认为所在社区(村)的重大事项只是有时经过居民代表讨论,30.57%的民众认为党组织在社区(村)治理中的作用是按部就班、例行公事,甚至有超32%的民众认为在解决矛盾过程中遭遇过不公正待遇。这意味着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并没有充分发扬民主协商,基层民众在群体中被尊重的正当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导致部分民众对于社会治理的举措不认可,对于政府的行为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尤其是在当前基层利益多元复杂的情况之下,许多重大事务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让各个群体在互动中充分表达利益诉求,才能达成一致。

二、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着力点

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将党建工作与当地的实际状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真正将党建工作的重心放在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方面,才能做到群众心里,提升基层治理的时效性与科学性。

(一)服务重心下移,着力改善民生,满足基层民众生存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虽然我国民众基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及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县(区)域社区(村)基层百姓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排在前三位的仍然是家庭收入来源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和养老保障问题。而这些现实问题直接关系着基层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只有这些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解决了,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有基层社会稳定的前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历史发展的是人们的物质生产,而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种需要,并且这种需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其内涵会不断扩大。因此,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的着力点应首先放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上,即收入、教育、医疗及养老方面。如何能切实帮助基层老百姓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将基本公共服务下移,了解老百姓需求,面向老百姓基本生活服务需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清远市在此方面已进行多年探索。以解决基层群众办事难为切入点,推进服务重心下移,在行政村(社区)建立村级社会综合服务站。服务站由村(社区)“两委”干部和党员担任代办员,为群众提供免费代办和上门服务,实现与县、镇建立的社会综合服务中心对接,不仅对各职能部门面向基层群众的各类公共服务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而且帮助民众想办法解决就业、医疗、生产等身边的实际问题,实现了民众有事找“党”,“党组织就在身边”的双向互动,有效防止、减少了基层社会矛盾的产生。

(二)自治重心下移,着力提升自治水平,满足基层民众归属与爱的需求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城镇社区居民的素质不断提升,参与基层治理的意愿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乡村中人才的流失,使得某些乡村基层党支部成员年龄层次不合理、党员干部能力不足。由此,一些乡村党组织出现了不重视与民众交流、不了解民众需求,甚至在群众心目中党组织被边缘化的情况。从调查数据来看,51.09%的民众不愿参与社区(村)治理的原因在于对所在社区(村)缺乏集体归属感,53.71%的民众认为即使参与也只是形式,不能收到预期效果。这体现了部分基层民众对所在集体缺乏信任和认同感。

因此,党组织要善于调动基层民众自治的热情,将自治重心下移,落实到小区楼栋、乡村小组层面,落实落细,引导组建小区业主委员会、(村)自治理事会,在居民小区、村组(自然村)一级全面建立居(村)民理事会,可推选热心服务民众的好人能人、退休职工、德高望重的宗族前辈成为理事会成员,引导乡贤力量有序参与乡村治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理事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可充分发挥其在亲缘、地缘、人缘关系中的积极作用,结合生活生产实际,牵头制定村规民约,民主商讨所在集体公共事宜,从组织管理层面提升民众对社区(村)的归属感。同时,规范有序开展换届选举,鼓励基层民众参与其中,充分发扬其主人翁精神,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同时,为满足基层民众归属和爱的需要,党组织要加强对民众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身心健康。从调查数据来看,在最希望党组织强化的服务方面,有48.47%的民众选择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民众的心理健康状态相对于生理健康状况对个人幸福感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虽隐蔽却更加持久。党组织要加强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教育,引导营造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和相互爱护的群体氛围,为民众良好的心理健康提供群体支持,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清远市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先后将连州市九陂镇、英德市西牛镇、佛冈县石角镇3 个镇的各级村作为试点单位。在村民小组(自然村)一级建立党支部,在党支部领导下选举当地有名望、有意愿参与乡村治理的好人能人,成立自然村村民理事会,激活乡村治理“内在因子”。村民理事会定期开展工作,围绕村中大事小事展开充分商讨,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探索建立起了一套“党支部提事、村民理事会议事、村民会议决事、村委会执事”的民主决策机制,充分调动了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主体意识,村中矛盾明显减少,村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三)党建重心下移,着力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满足民众尊重需求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随着低一级层面的需求被满足,高一级层面的需求就会增强。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基层民众对基层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和实现个人知情权、参与权等权利的需求即被尊重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但从调查数据来看,部分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中并没有充分发扬民主协商机制,导致村(社区)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够高,没能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

因此,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必须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民主集中制优势。首先应将基层党组织重心下移,在社区、村民小组一级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将党组织建在群众身边,而不是待在办公楼、写字间,让基层老百姓能“看得见、摸得着,走得到”。同时,探索建立“党支部提事、居(村)民理事会议事、村民会议决事、村委会执事”的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尊重基层民众民主权益,满足其被尊重的需求。其次,凡涉及基层群众公共利益决策,事前要充分调研、征求基层民众意见;事中要充分讨论,民主决策;事后要将决策和最终的实施结果全面公开,让基层民众监督,发挥党的民主集中制优势,让基层民众在涉及切身利益的事件中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尊重。最后,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直接代表着党的形象,影响着基层百姓对党的认同,影响着党的群众基础。党组织务必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开展常态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通更便捷的民众意见反馈渠道,接受身边民众监督,防止党员干部发生腐败现象。

三、结语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城乡社区(村)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治理的好坏影响着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党的执政根基的稳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政治依靠,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力量之源。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应坚持党建引领,党组织应从需求端出发,将服务重心、自治重心、党建重心下移,急群众之所及急,解群众之所困,满足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实现党建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猜你喜欢

民众党组织群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清华党组织公开
多让群众咧嘴笑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