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与金融行为提升路径研究
2023-09-03钱净净
钱净净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要求在农业领域实施各类金融支持计划,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创业致富打好基础。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金融政策的实施依托于农民金融素养的提升和金融行为的改进。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是指,农村居民基于其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对其所有的房屋、土地、储蓄以及自身劳动力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收入的能力。研究表明,拥有更高金融素养水平的农村居民能够更好地实现财富水平的提升。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
近年来,全国出现了村镇银行高息揽储事件、农村居民因为连带担保陷入债务纠纷的法律案件、农村居民重疾返贫、高额彩礼和不当网贷房贷债务加重等现象。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仍然跟不上金融下乡的速度,有可能使政策实施结果与政策目标不符。文章参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报告2019》《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和北京大学发布的2021 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对河南省的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进行描述。
(一)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相对低于城镇居民
《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报告2019》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在金融态度方面倾向于延迟满足,具有良好的信用意识,但是均低于城镇居民;在金融行为方面,农村居民相较于城镇居民对账单的理解能力不够准确,在贷款前容易不考虑还款能力,表现相对非理性;在金融知识方面,如储蓄知识、银行卡知识、贷款知识、信用知识、投资知识和保险知识的掌握度均低于城镇居民10 个左右百分点,部分农村居民对复利计息和单利计息,以及投资风险和信贷风险的理解不够;在金融技能方面,40%的农村居民不懂得比较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区别,50%的农村居民不能辨别非法投资产品和渠道,但是能够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部分农村居民不懂得冠字号码功能。该调查基于全国样本得到的结论基本反映了河南省农村居民的特征。
(二)农村居民数字金融技能水平较低
根据调查结果,在获取金融知识方面,农村居民的主要获取途径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咨询金融机构的员工、求助家人朋友和网上找资料,社区培训、机构知识普及等途径较少。在此过程中,农村居民更容易被金融机构的员工误导,而购买了不适合的产品,导致利益受损。北京大学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显示,河南省农村居民在数字普惠方面距离东部发达省份尚有距离,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省域值为374.37,县域平均值仅为119.73。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对于普惠金融工具及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存在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等。金融科技已经通过移动终端等进入农村居民生活,各种信贷工具给农村居民获取资金带来了方便,但也伴随出现了部分电信诈骗、高利贷、首付贷等现象,使部分农村居民因贷致贫。
二、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生成逻辑
当前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较低,与群体的收入、文化水平、年龄结构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息息相关。
(一)传统村落环境降低农村居民跨时空选择能力
金融的本质是跨时空选择,通过资金的跨时空安排平抑生命周期中收入和支出的不平衡性。农村居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村庄,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左右着人们对外界的认知,礼尚往来和亲友互借构成了他们平抑收入不平衡的主要方式,也增加了人情世故方面的支出。部分居民偏信熟人言论,对市场经济缺乏深入了解,对个体的生命周期和不同生命时刻的资金需求缺乏认识,对社会保障体系缺乏足够认同,参保意愿和程度不足,投资理财意识较弱,家庭缺乏财富传承能力,金融参与能力较弱。
(二)较低的教育程度制约金融知识获取能力
研究表明,教育程度对金融素养水平有正向影响。虽然一些学校教育中缺乏金融知识和技能教育,但求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同辈交流、信息扩散等获取金融知识、提高金融技能。当前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普遍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同辈间金融知识的交流和扩散,更缺乏代际间金融知识的传递。较低的教育程度还使得部分群众获取金融知识的渠道较窄,分辨能力较弱,民间流行的各种高利率贷款、借款担保、高额法人资格回报等成为其追求高额收益的渠道。
(三)数字素养匮乏限制了数字金融工具应用
当前数字技术与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结合紧密,消费者的数字素养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能享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益处。一方面,消费者通过数字渠道能够更加容易地接触到金融产品,更加便捷地享受各项金融服务,在实践和试错中促进自身金融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消费者基础金融知识与数字技能的不足、信心的缺乏等会制约其进一步使用各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目前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对于银行App 的使用不够充分,而手机游戏功能、刷屏功能处于主流地位,使城乡数字鸿沟有所拉大。
三、农村居民金融行为提升路径
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金融素养决定金融行为,金融行为反作用于金融素养,提升农村居民金融行为要从多方面着手。
(一)界定农村居民需要的金融知识
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农业生产不断向集约化、机械化转变,这需要耕地承包方式的变革;农民面临着生活方式的变革,农民个体意识逐渐觉醒,养儿防老、家族互助等传统生活观念被小家庭为主、大家庭为辅的生活方式替代。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居民亟须承认并面对生产关系的转变,农地转租、抵押、入股、担保等知识成为金融振兴农业的基础性知识;了解个人生命周期、保险转嫁风险、经济周期波动、住房贷款等知识成为引导居民使用金融工具的先决条件;国债、基金、股票等成为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渠道。为此,可以制作发放“金融知识小卡片”,在村文化广场和村民活动中心设立展板展示,让其树立起“金融强我”的观念,明白金融基本规律和风险所在,抵御非法集资和电信诈骗。
(二)转变农村居民固有的金融态度
部分农村居民对金融的理解不到位,认为抵押农地、转包农地、转让宅基地使用权是拱手让出土地的行为,离开土地个人就会失去最后的保障。对于个别特困群体,土地确实是最后保障,但对于已经参与到非农产业中的居民来讲,土地的流转却是解放生产力的有效手段。还有部分居民对保险有误解,认为保险用不上就是为他人作贡献了,对保险的参与度不够高。一些居民不敢使用低息贷款满足孩子上学和自身创业需求,民间借贷又导致村民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不良事件。进一步阐释金融的机理,转变农村居民的金融态度,可帮助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金融变革,做市场经济中的金融要素提供者和使用者。为此,可以举办面向农村居民的“金融态度面面观”活动,向农村居民介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帮助其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实现个人和家庭财务安全增长。
(三)普及农村居民必要的金融技能
农村居民必要的金融技能主要是指数字化背景下的金融工具应用,如手机支付、银行App、证券App 的操作等。这部分工作需要村委会、金融机构、财经类院校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村委会负责组织宣传,各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工作经验界定农村居民必要的金融技能并制作成视频图文等资料,财经类院校负责组织学生进村进行讲解和教授。如村委会可定期组织“金融活动周”;各金融机构可将包括信用贷款申请程序、证券开户申请步骤、低风险证券购买方式、各类证券的功能和弊端等在内的适农金融技能制作成视频图文;财经类院校可安排学生与村委会对接,利用暑期下乡实践机会,向村民开展普及金融技能的活动,比如购买国债、全品类指数基金等。如此一来,村委会、各类金融机构和财经类院校三大主体构成的多元协同机制建立起来: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村民困惑,了解村民诉求,帮助金融机构设计适农贷款、保险、债券等产品;金融机构对村民的信用状况进行摸底,创新信贷产品,撬动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村委会起到了组织推进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村民整体金融素养,避免村民经济纠纷和发生经济不当行为。
(四)增设农村居民可及的机构网点
研究表明,金融机构设施的可及性对当地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当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部分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较低,无法在手机上完成操作,需要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和当面示范。可适当将金融机构网点向农村下沉,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拓宽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为农村居民提供与其风险程度和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农村居民获得正规金融服务,从根本上杜绝网络诈骗、民间高利贷等现象的发生。通过金融机构下沉,提升农村居民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和使用效能,增强农村居民信用贷款可得性,积极发展普惠型人身保险,更好满足居民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居住等需求。
(五)开发农村居民适用的金融产品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和农企经营面临着一些困境,可积极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深耕本地市场,根据河南省农业生产结构创新完善有特色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第一,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开发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创新专属金融产品。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风险保障需要,推出了金鲳鱼和对虾风力指数保险等地方特色险种,使全区农业保险品种基本覆盖主要农林牧渔产业。第二,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保单、仓单、应收账款、圈舍、养殖设施等抵押质押贷款业务,拓宽农村资产抵押质押物范围。第三,耐心打磨适合农村居民的低风险高收益理财产品,使农村居民在风险承受范围享受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第四,适度放松农村信贷约束,让更多农村居民了解并享受到正规低息贷款,树立个体经济信用独立意识。
(六)构建支农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
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明确评估对象、评估指标和方法、评估程序、评估结果和运用等具体内容,突出金融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资源投入力度,以此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支农活动。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施“信贷助农、信用助农、金融科技助农、基础金融服务助农”四大行动,全面优化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山东省着力破解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痛点难点堵点,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持续深化“首贷培植”行动,联合举办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竞赛,并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助商惠民“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专项行动”“齐心鲁力助商惠农行动”。河南省也应积极制定支农金融机构的激励办法,对支农效果卓著的机构进行嘉奖,激发金融机构的支农惠农热情,提升农村居民“金融强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