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共同缔造”理念方法 推动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2023-09-03周银平

民族大家庭 2023年2期
关键词:民族群众发展

文/周银平

美好环境,人人向往;幸福生活,人人追求。在全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是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重要决策。湖北省民宗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迅速行动,牵头组织省直定点帮扶鹤峰县驻村第一书记及村“两委”人员赴麻城、红安实地观摩学习,会同鹤峰县及时指导定点帮扶的石龙洞村开展试点先行。通过学习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和实地观摩,对“共同缔造”的内涵要义有了更深层理解,对“共同缔造”的实践成果有了更直观感受,对借鉴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方法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有了更进一步思考。

“共同缔造”的实质是组织发动群众实施乡村振兴帮扶,必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帮扶双方“两个积极性”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红安、麻城在“共同缔造”探索实践中,通过让群众唱主角,解决了“没人管事”的问题;通过变政府单打独斗为发动群众一起干,解决了“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通过群众的事让群众说了算,解决了“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实践证明,“共同缔造”是一把“金钥匙”,调动了群众参与积极性,激发了内生动力,是新时代组织发动群众的好办法。

共谋长远发展,变“真金白银”为“顶层设计”。规划就是顶层设计,是起引领作用的,帮做发展规划就是帮思路、帮长远。省直帮扶部门在宏观政策把握、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等方面有独特优势,从方向、政策、理念、思路上对民族县市的长远发展给予指导,比单纯给资金、给项目的效益更高。

共搭协作平台,变单向输出为双向共赢。借助区域协作帮扶平台,充分利用双方的自然、人文、产业资源,在产业发展、劳务协作、文旅融合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达到共赢的目的。

共建定点帮扶,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省直定点部门及驻村工作队,要将自身所能与帮扶对象所需结合起来,坚持小切口、能办到,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做起,因地制宜开展实体帮扶、特色帮扶,切实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共享帮扶成果,变工作往来为全面交融。充分看到民族地区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帮扶所产生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始终把对民族地区的帮扶放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考量,从思想、心理、文化、情感等全方位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切实防止出现为帮扶而帮扶、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倾向。

“共同缔造”的关键是增进民生福祉实施乡村振兴帮扶,必须着眼解决实际困难问题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红安、麻城试点的经验看,“共同缔造”以美化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从可见可知可感的实事做起,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形成最大共识、最优方案,真正做到立足实际、立足功能,就地取材、朴素节约,精准打造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贴近村民、贴近生活的民生项目,让群众在参与“五共”过程中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乡村振兴帮扶,必须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在帮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帮扶举措,让帮扶实效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突出防返贫监测。防返贫监测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质效,与每个返贫风险户、边缘户息息相关。省直定点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必须把防返贫风险摆在重要位置,尤其要高度关注近年来疫情的冲击和影响,重点关注监测对象的生活保障和收入、支出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坚持一户一策,做到早干预、早帮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突出就业创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牢牢牵住增加收入这个“牛鼻子”,通过组织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使劳动力、人才、城乡要素流动起来,支持民族县市大中专毕业生、乡贤、技术人才回乡创新创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行以工代赈方式,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落实就业帮扶、产业奖补等各类补助政策,促进脱贫人口、困难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突出基本公共服务。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合作办学、公益助学、医疗服务等方式,吸引更多资本到民族地区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

突出基层治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作用,把脱贫致富能人培养成村“两委”班子带头人,建强村组织,深化乡村治理,培育文明乡风,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和谐稳定环境。

“共同缔造”的目标是共创幸福生活实施乡村振兴帮扶,必须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确保幸福共富路上不让一个民族掉队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文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工作机制,接续对包括民族十县市在内的脱贫地区实施帮扶,既是民族地区的所需所盼,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实际举措,对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民族地区虽然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但发展基础依然薄弱,产业造血能力不足,财政自给率低,仍然需要外部给予帮扶和支援,尤其是要着眼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民族地区构建起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坚持“守底线”与“上层次”并重。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底线任务,推动脱贫地区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是质量要求,两者统一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过程。必须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配置资源,努力做大规模,做强品牌,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抬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底盘。

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对民族地区的帮扶,不仅要帮发展,打牢物质基础,也要关注思想意识、精神文化层面,赋予发展在凝聚人心、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团结和谐稳定方面更深层涵义,在抓帮扶、促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如果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在帮助民族地区转变思路、开阔视野、增强技能、提升素养上下功夫,尤其是在规划编制、人才培养、科技助力、公益服务上给予更多政策支持,确保从规划政策和顶层设计上为自身长远改革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山区,是重要生态功能区。要守护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构建与区域发展布局相适应的以生态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绿色工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探索实践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新路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让生态优先、绿色崛起成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

猜你喜欢

民族群众发展
我们的民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多元民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