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味
2023-09-03王茜
王 茜
老舍先生的文字极富诙谐感与幽默感,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取材,用朴素生动又活泼的语言表现日常生活。经他的手写的文字,生动有趣、诙谐幽默却又引人深思,使人印象深刻。每个文学家都有着自身的语言风格特色,在老舍的文字中,尤为突出的是语言的幽默感。幽默感在写作中并不少见,但是老舍小说的幽默感来源于他独特的描绘方式和鲜明的语言风格。在老舍的小说中,他并不着重于描写上层社会和大人物,相反,在他的笔下多是对社会底层为了生存奔波,挣扎于生存线上的小人物的刻画。他的文章更接近实际生活与市井生活,描绘的人物形象突出,个性特点突出,创作手法生动活泼却又朴实无华,有着强烈的亲和力与幽默感。这是因为老舍明白,在社会生活中,普通人是占大多数的,是社会的主导,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这些特点决定了老舍的小说受众广泛,很受读者欢迎。
一、老舍生平简介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一生共写了约计800 万字的作品,被称为“人民艺术家”。1924年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书院当教师,同时开始进行文学写作。主要代表作有《赵子曰》《二马》《月牙儿》《蛤藻集》等。老舍以小说和剧作闻名,他的小说内容大都取材于市井民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主题范畴。他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风俗潮流,使用的民众口语,都呈现出强烈的京味。最具代表性的是小说《骆驼祥子》,这是一部描绘20世纪20年代北京市民生存状况的杰作,因富有鲜明的幽默风格和强烈的特色,及其从内涵到表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老舍小说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
在小说中,夸张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手法,它通过描绘客观事物内在的矛盾性,并使用显微镜来放大它们的状态,给读者带来更生动的印象。老舍的幽默小说中经常使用夸张手法来否定反面现象,这也是老舍写作的风格。在老舍的小说中,赵姑父醉酒后的笑容“像喷过火的火山掩映在红云赤霞里似的”;高妈的语言圆滑得像留声机片,像是在转着圆圈说话,把所有人都说在里面……这种奇特的比喻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使得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同时又使得作品的表现效果翻倍。除了夸张的表达手法,他的幽默风格还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和设计的故事情节中。老舍擅长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充满矛盾的故事,并通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创造出富有碰撞感和幽默感的情节。形成这种写作风格的原因是老舍出生在一个北京普通的家庭,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的丰富多彩使得老舍的素材库真实有趣,这种文化和性格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俚语和故事,老舍的小说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真正形成了独特的“幽默”味。
三、老舍作品“幽默”味的内涵分析
(一)借以幽默外衣讽刺时代
老舍幽默的写作语言和写作风格与其成长和生活的年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老舍出生于国内时局动乱的时期,生长于受压迫侵略的旧社会,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老舍创作的黄金时期,我国人民生活尚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多数人的思想文化还处于蒙昧与混沌状态,底层的人民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与迫害所造成的悲苦,他们心有不甘,却又不敢奋起反抗,只能艰难地挣扎着活下去。正像鲁迅先生对自己的作品《孔乙己》的主人公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国人的麻木与迟滞,将这种艰难黑暗的社会描写出来也是老舍先生的写作宗旨。因此,老舍选择在自己的小说中选用一种看似风趣诙谐的笔触来讲述故事,对各种荒谬行为加以嘲笑,在看似可笑的故事后是对旧社会中国人民悲惨的生存状况的深深同情。也正因如此,老舍先生的作品常常看似是一个喜剧的情景,却传达了深刻的社会同情和悲哀,使人看罢笑中有泪,在幽默风趣中得到深刻的警示和感动。如老舍先生在其长篇小说《赵子曰》中,以赵子曰为重点角色展开了描写,并将他设定为一名爱慕虚荣的普通大学生,对我国旧有教育体制所造就出来的所谓“学子”展开了嘲讽,无论是其被校方除名,还是他意图操控“女权发展会”,这一系列行为都看似嘲讽,实则是以喜剧铺陈,但看罢却令人感到了一股无奈的苦涩。赵子曰的角色,名字来源于孔子的教育哲学,看名字我们会认为此人应该是一个正统端正的好青年,但是他却爱慕虚荣,贪图名利。在试图批评他的同时,却陡然间发觉,其实赵子曰本身就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意识,这个形象也是我国当时千千万万迷茫大学生的典型。与其说老舍先生是想要嘲讽这一个年轻人,不如说是想要警示如他一样的学生们,让他们睁眼看世界,去开创出一条新中国的新道路,这也是在小说故事的最后赵子曰走上了革命道路的原因。在赵子曰的身上隐含着老舍先生在写作表象后面的真正意愿,其本意是同情和警醒,老舍先生在文中把小人物身上的问题焦点和隐痛转化为可以推动社会前进与改变的力量,一个个小人物在历经苦难后的蜕变是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最佳反驳。
(二)悲喜交融,拥有悲剧内核
如果把老舍先生的创作单纯理解为“喜剧”是绝对有所偏颇的,在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背后,传达出的是深刻的悲悯。正如其在《离婚》当中所写的:“女儿生就是赔钱货,从洗三那天起已打定主意为她赔钱,……到底是儿子,只要不是马蜂儿子。”在这段叙述中,老舍先生用方言和白话文生动地描述了人物的语气、形态,使得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个男人在绘声绘色地说着这些话,但他口中说的话传达出的是扎根于旧中国社会千百年的“重男轻女”观念,带着某种戏谑的口吻,调侃着对养育女孩子的不情不愿,转而谈到“男孩子”时,却说“只要不是马蜂儿子”。前后对照最强烈的就是,即使男孩子再不好,也依然是孩子,即使女孩子再好,也依然是赔钱货。这种貌似温和的调侃血淋淋地说明了封建思想给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对女性的剥削与压迫,读到这里,读者会产生疑惑,这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在幽默的话语下我们竟然读出了悲凉与无奈?而这就是老舍幽默味背后的深意与作用。在《离婚》中,老舍先生还描述了一群看似身份非同一般的科员太太们,为了保住自己正房夫人的地位,防止自己的丈夫拈花惹草另寻新欢,她们挖空心思设计了一系列的荒唐行为。在老舍描述的科员太太们争抢和钩心斗角的行为中,读者或许会忍俊不禁甚至嘲笑,但仔细想来,在她们荒谬的举措和无法接受的可笑言行之后,却隐约揭示了在旧社会为人妻子的可悲和无助。她们的举动只是为了保护好自己独一无二的科员太太身份,却因为在外人眼中是作为一个附庸而存在,所以就连对于权力与金钱的追求也变得如此可笑,这当然也是可悲的。在老舍的作品之中,不论是赵子曰的迷茫,又或是科员太太们的无可奈何,都是老舍笔下喜剧背后的悲惨内核。细细看来,老舍的剧作矛盾常常并非来自故事自身,乃是来自喜剧与悲剧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碰撞,这也就构成了老舍独特的幽默风格。
(三)表达自然,寻求“原生态”幽默感
老舍先生的幽默感来源于他的“原生态”,他接近底层社会,擅长以最平常的生活故事营造诙谐的社会气氛,用文字描写出人物滑稽的动作、体态、语言。他的幽默后面总是包含着同情和感同身受,他把自己当作笔下人物,与人物共情,既描写出了角色喜剧性的外部动作和话语,又温柔地表达了对角色的同情和自身感受。尽管老舍有时也表达出了嘲讽之意,但却显然比其他作家更加温柔、敦厚。虽然是讲道理,但是出发点更加接地气,也更加接近民众日常生活。从某种程度来说,老舍的文字更容易接受,也更易于共情。而形成如此的共情力,主要是因为他语言风格的“自然”,他善于利用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角色本身的冲突,从矛盾出发,形成喜剧矛盾,引发矛盾诞生的笑点,这种幽默也变得非常自由,不具有人工痕迹。例如,在《赵子曰》中老舍讲述了一个细节,赵子曰嫌弃自己的老婆是一个裹脚女人,所以他祈愿可以终止这一段姻缘。他的话语反映出他本身的矛盾,他想要终结婚姻,而不是直接离婚,只是选择祈祷。祈求的目标是阎罗王,期望阎罗王夺走他的老婆,成全他和“新式美人”的“完美婚姻”,却在句尾增加了一个“阿门”。自己也不明白自己讲了些什么,反映了赵子曰思维的混乱和冲突以及中西观念的冲突,让一段本来应该是恶毒的发言变得幽默搞笑,使人忍俊不禁。老舍在人物的自然表达中制造冲突,而这种冲突又恰好让人捧腹,这便是老舍式的天然幽默与一种原生态的幽默,不矫揉造作,看起来如此顺理成章。
(四)反映现实,展示笑背后的深思
在新旧文化冲突的年代,鲁迅作为首位冲锋者,他的笔下开始真实表达现代人的故事,用现代的手法和语言讲述故事。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开创的幽默风格一度引发幽默的热潮,使得一些作者开始用幽默的手法来讲述故事。但由于林语堂没有开创出自己的幽默风格,最终造成了幽默类的作品大都流落为“闲趣”小事。尽管这种日常生活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政治思想,却也大多属于知识分子群体的语言,是对智者的调侃,理性的幽默脱离了大众,是高雅又遥远的幽默。只有老舍真正做到了把政治幽默融入人民的正常生活,让我们仿佛观看了一幕幕在那个时代终结的前夕人民集体的狂欢喜剧。在这个喜剧中,老舍展现了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幽默——既能带来欢乐,又能带来悲伤。但老舍也反感含着眼泪的笑话,就如同在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时期,以诙谐闻名的伟人作品《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二种》《巨人传》等,他喜欢的是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人”本身最强大的信心和快乐。老舍本人就好像是堂吉诃德,挥动着长枪冲向乌云重重的那个年代,他希望能从阴暗的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揭示出人文主义的光亮,用幽默清除“迷叶”的瘴气,让他笔下的角色可以在幽默的表达中拥有不同于那个扭曲时代的健康认知。
(五)幽默的形态:镜子般的直观展示
老舍以诙谐的手法揭示了我国不同层次人们可笑的精神状态,向人们展示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复杂的人间喜剧。他不仅描写了平民、公务员、文人、商贾、大学生等这些抽象的社会形象,他的文字中还包含着丰富、具体的社会生活个性。如《猫城记》中的主角,虽然长着猫面孔,却也是中国儿女的体现。在那个年代,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老舍的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人民真实的生活情景,所以老舍的幽默是真实的,让人读不出一点的多余与修饰。在老舍的笔下,自以为哭就大哭,笑就狂笑,“我真盼望我能写些震天的笑声,使我们痛快一番”,老舍在人物中也倾注着自己的生活价值与感受,所以他的笑声也并非震天的笑声,而只是消解了“伪饰”的健康的笑声。在作品中,老舍还将自己所发现的关于可口可乐公司的故事分享给社会大众,以寓庄于谐。老舍将自己的审美理念恰到好处地展示给大家,带着自己的真诚,让读者的心灵温暖,同时思考。如果鲁迅的幽默感是曲线式的,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个爱情故事,有着深邃的含义和冷峻的幽默,那么老舍的幽默感便是圆润式的,用丰富的想象力得以展现,乍看令人费解,再看令人捧腹,细看却深入人心。所以老舍才有自身独到的幽默风格,犹如一阵春风缓缓地吹进内心。老舍作品最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喜剧语言:犹如一面哈哈镜,通过诙谐的折射,消解了当时的精神世界中以“高尚”“美丽”“快乐”“真实”等为名而产生的虚伪,从而凸显出了病态的个体精神思想问题,形成了老舍的独特的幽默氛围。
四、结语
老舍作品中的幽默艺术风格呈现出一贯的诙谐、积极的审美感染力,他创作的不仅是社会的、大时代的喜剧,还是时代的缩影与批判的表达。在老舍的笔下,一个个喜剧故事与人物形象表达的是一种混沌的时代精神,老舍用幽默拨开他们混沌精神上的“瘴气”,直击时代痛处,在喜剧与悲剧之间相互转换和碰撞,引人发笑的同时又发人深省,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