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 后 记

2023-09-0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体

本期含“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中希文明互鉴”“中国文体学研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等专题专栏,专栏导语之外,刊文凡17 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方向都有一系列精辟论述,其中若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存在“学科意识”与“问题意识”的分歧,这种分歧其实缘于看待学科的角度和立场差异,事实上,学科的发展与问题意识密切相关,或者说正是问题意识推动着学科发展,辩证而历史地看待这一分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么庞大的人口,意味着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必然充满了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林进平与吴重庆分别从这两个角度研究阐释了党的二十大精神。

“家国情怀”是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家”的特殊意义当然值得重视。相对而言,西方特别是古希腊对家庭的重视程度则在城邦之下,而追溯其源,则苏格拉底堪称代表。在苏格拉底那里,家似乎不是哲学对话的地方,对于传统的家庭伦理,他也多有功利主义的消解,治家、治邦与王政思想,在他那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关联。这是本期“中希文明互鉴”专题讨论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一个著名的“洞喻”之说,走出洞穴的哲人,直面的是“真理”;而返回洞穴的哲人,直面的则是自己。在走出与返回之间,其实行走的是政治哲学以及包蕴在这种哲学之中的真理、灵魂和政治世界,其间之纠葛与往还,就构成了相当复杂的多边关系。文明互鉴是当下极为关注的学术观念和理路,而中国与希腊,这两个文明古国的文明互鉴,就更具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术争鸣是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那种一锤定音的研究注定是一种愿景。一篇论著能解决部分重要问题便已足称赏,而若解决得不彻底甚至方向有偏,或者遗漏了诸多问题,则留给学术史的空间便愈大。本刊致力于求真的学术研究,十分欢迎本于学理、删略意气的商榷文章,以从多个角度丰富和完善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故本刊拟常设“学术争鸣”栏目。本刊2022 年第1 期曾发表林煌达《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一文,此文重点探讨宋孝宗朝对环卫官的改革过程,本期则续刊束保成商榷之文,讨论的历史脉络似更为长久,或许可以为宋代环卫官问题的讨论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一部中国文学史,大率是一部中国文体兴替、交融的历史。从文体切入文学研究自然是文学研究的正道和大道,文学史的主要问题若能从文体出发,则得其主体固无论矣。本期文体学研究专栏刊出四篇文章,从《古文尚书》的训释文体、汉代的祠堂题记、赋序的源流与功能到从文体差序格局而形成的别集编纂,涉及文体形态与文体理论的多个方面。文体研究同样需要遵循做足微观、适度中观、谨慎宏观的基本程式,没有坚实的文体个案研究,带有一定整体意义的理论研究便很容易陷入左支右绌的境地。沉沦于微观或个案而不能出,则难免坐井观天之讥;不是根于脚踏实地的理论建构,则很容易被雨打风吹去。学术研究之难,或许正体现在这种合之双美、离之两伤之中。吴承学为本专栏撰写的导语值得细读的原因正在这里。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涵摄力自来就十分强大,往往在经历一个受容、包容阶段之后,便是在兼容的基础上自立新境。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便清晰地印证了这一基本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从受容、包容到兼容的过程,不仅有中外观念上的交流与碰撞,也有地方政权上的引导和管理,如何既适度保存外来文化的特质,又让其更契合中国社会的传统,“三容”所面对的正是这些问题。王菲菲考察北宋时期的杭州佛教与地方社会如何建立互利共生的关系,为这一理念提供了一个比较鲜明的个案。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地是两仪,人在其中,性灵所钟,合之为“三才”。世界万物无非在天、地与人三者之中,哲学探讨的荦荦大端也正在于此。现代最具基础性的意识形态应是普遍性,但如何界定这种普遍性,却是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将普遍性绝对化,赋予其绝对性,所带来的利弊便立刻分解呈现出来。天经与地义,如果加上人情,是否能带来具体普遍性的结构?陈赟之文探究的中心即在于此,作者用相当哲学的话语探讨这一重要的哲学论题,需要读者花费较多的精力反复含玩才能得其精义。

婚姻的缔结所带来的不仅是家庭基本结构的形成。钱锺书把婚姻理解为一定程度上的“围城”,当然是出于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及其关系的考虑。但婚姻缔结确实会带来财富积累的连带关系,并由此形成主观阶层认同,则作为具有一定闭环意义的围城,倒是合乎多量的事实。这当然是从主体和群体意义上而言的。许弘智等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对婚姻缔结、家庭财富与主观阶层认同三者关系的分析,为认识当代社会的特点提供了堪加关注的视野。

在金融领域,防范风险是永恒主题,也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是一个更迫切也更严峻的问题。本专栏邀请杨子晖组织了三篇长文来深度探讨这一问题,读来颇受启发。

此期编竣,本年期数到半。此前数年,我曾不止一遍翻阅《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文集》,对穷尽一生深研文史的王闿运心追神想。今年四月间,终得踏访湘潭,虽有讲学之任,但私心更想寻访湘绮楼故址和墓地,以一偿夙愿。在友人导访之下,才辗转访得,楼已无存,惟有颓垣在前、满目菜地,而其墓地更在密林草深之处矣。因感赋二诗云:

诗坛一代数壬秋,湘绮楼中唱未休。

任是辉光曾万丈,空余败壁菜畦幽。(《湘绮楼故址》)

寻幽薄暮竹林深,湘绮坟茔杂草侵。

小字模糊难辨认,几回误读几沉吟。(《谒王闿运墓》)

标志着一个学者身份和形象的楼宇可以瞬间崩塌,一代名家的墓地可以寂寞在竹林深处,与诸多平民坟茔杂然难分,但其留存在历史上的身影和脉息,依然在其诗文集中可以寻得端倪。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学术研究的意义是否也能从此略悟几分呢!

猜你喜欢

文体
《两汉语类文献生成及文体研究》简介
打开艺术的宝盒——“青藏三部曲”的多样化文体与叙事探索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英文环保公示语的文体分析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商务英语文体论略
旅游景点介绍的文体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确定的反思——兼与《小石潭记》相比较
赠序文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