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
——基于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的案例分析

2023-09-02谭轹纱帅培清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心理健康融合

谭轹纱 尹 浪 帅培清

心理健康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融合,推动人格成长与职业成才协同并进,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与实践,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重庆女子职中”)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结合职业教育育人特点,从理念融合、课程融合、手段融合、师资融合等方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进行了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基于此,本文选取该校作为研究的案例,从价值意蕴、基本要求、模式构建、实践路径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典型经验,以期为中职学校开展有关改革提供借鉴。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价值意蕴

高素质技术人才是健全人格、优良品格和精湛专业技术的有机统一,好的心理素养是高素质技术人才持续成长的基础。由于心理健康是为进入职业生涯所做的必要准备,职业生涯能促进个体实现人格完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政策驱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责任在肩。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其中,“理想”和“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嘱托。理想与人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品德与人的心理健康紧密相连,分别彰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育心、育德、育才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有效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版)》,将“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整合为“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构成了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促进个人职业生涯良好发展。

(二)战略牵引: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应有之意

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好的人生是“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身心健康是人成长、成才的基础。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心理健康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素质和能力得以形成的基础,因此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应有之义。但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则更多集中在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技能培养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中职学生大多数处于15~18岁的年龄段,正是健康心理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稳定、认知不够健全,导致中职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缺乏清晰的目标,在日常生活、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迷茫的情况。对未来的迷茫与心理问题相互交织,导致部分学生适应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不够,容易产生无力感,调节能力、认知能力、适应能力、规划能力都亟需提升。有研究指出,我国每年因心理问题而做出伤害行为的中职学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鉴于此,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开展,有利于引导中职学生直面自身实际和内在需要,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现实需求:加强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是解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问题的实践诉求

研究表明,中职学生主要在学习压力、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与敌对等方面存在心理健康问题[3]。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其生活的学校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从重庆女子职中的实际情况看,学校生源以农村为主,大部分学生的父母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城市家长有一定差距;学生多是初中成绩比较落后,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成绩上的不尽理想导致学生自我价值感相对不高、自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而心理上的问题又反映在其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准确的认知和把握。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职业技能的基础所在。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是提升学生对于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切合实际的专业理想、专业认知和专业技能,有助于解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问题。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基本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和技能,强化自身综合职业能力,促使自身职业实现有效发展的活动[4]。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其核心是适应与发展[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同指向,前者指向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向外的;后者指向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向内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系统性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涉及心理系统和物理系统,还涉及家庭系统、学校系统和社会系统。一方面,学校要从制度体系、运行机制、课程设置、活动安排、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列入学校整体规划,并充分发挥学校各层面组织系统的特定作用,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融合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广泛调动有利于推动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融合育人的合力。

(二)坚持主体性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以学生成长的需要为根本着力点,充分尊重学生在融合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融合教育设计之初,需要深入调研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心理状态、行为特征、能力特长、职业理想等,分析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职业发展方面遇到的难题,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融合教育的具体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途径等。在融合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让学生成为融合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内容和自身成长的关联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融合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差异化地开展融合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三)坚持阶段性原则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职业发展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刚入学时多数学生可能面临的是入学心理适应问题,而对职业问题考虑较少;而临近毕业时更关心的是就业问题,同时心理问题也会伴随产生。为此,中职学校需要建立阶梯化的培养思路,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安排融合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例如,高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等,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等,高三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等。

(四)坚持实践性原则

职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它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而言,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明确的职业理想。在实施融合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把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行动起来、施展出来。通过综合实践、社会实践等,分阶段、有重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和规划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学生团体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同伴环境,让学生形成合作奉献、协同创新等良好心态和职业精神。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模式构建

(一)基本思路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积极心理品质在学生成长与成才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从全面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变、从关注问题向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形成转变,将关注个体发展与关注社会适应有机结合,将个人成长与职业成才有机结合,通过融合教育全程化、课程体系化、手段多样化、师资多元化等新路径和新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规划能力。

(二)理论基础

1.课程统整理论

学生将要面对的真实世界具有整体性且日趋复杂,学生必须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不断更新知识、建构意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分科教学强调序列性、层次性,显得零散僵化,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弥补分科教学在这方面的弊端,将课程进行统整让学生形成更加宏观的图景十分必要。课程统整不只是知识内容的统整,还包含自我的统整,自我与知识的统整,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整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开展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将自我认识与探索知识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理解职业和专业技能对自身的意义,帮助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自身经验进行整合,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简易化、生活化。

2.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理念建立在对传统教育弊端的反思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学说的重要教育理论,其最大的特色是强调人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和谐发展,倡导完全人格的教育[6]。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秉持全局观和整体观,在关注学生认知和技能发展的同时,遵循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和生涯发展特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社会能力的培养等,帮助学生审视自我并找到人生的目标和价值。

3.积极心理学理论

自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兴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研究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随之展开。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传统心理学关注学生的焦虑、躁狂、抑郁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学生的感恩、力量、勇气等积极心理品质。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心理品质,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品质,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构建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模式构建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调查分析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了解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特征、存在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融合教育提供现实依据。

第二,理论研究阶段。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研究进展,寻找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适切理论和创新方向。

第三,行动研究阶段。从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实际需求出发,师生一起参与“四位一体”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模式构建与探索。

第四,实践总结阶段。总结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重庆市石柱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云阳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酉阳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经验,在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模式进行不断完善。

(四)模式构成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模式由三部分内容构成:

第一,融合教育信息技术平台。该平台创造性地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高度融合,通过利用可视化、形象化的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加快数据开放共享,推动优质资源整合,提高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时效性。

第二,融合教育四级网络。第一级网络由校级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是:各部门紧密配合,制定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督促检查各项工作,从教育管理方面支持、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第二级网络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生涯教师组成,主要职责是: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交流和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了解并掌握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三级网络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组成,主要职责是: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以学科渗透、主题班会等方式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在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引导下,教育、管理和帮助学生成长。第四级网络由学生组成,学生自身通过主动参与班集体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学科竞赛等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三,融合教育师资体系。为提升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教师能力水平,依托职业院校生涯教育研究中心和相关社会机构,制定生涯导师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标准,明确培训课程内容及培训考核要求。以专家培训为支撑,以证书考核为手段,率先在国内开展生涯导师和心理咨询师能力证书培训,并实行“生涯导师”和“心理咨询师”持证上岗制度,为全面开展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奠定坚实师资基础。

四、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实践路径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中明确提出,中职学校德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重庆女子职中始终将“人”的培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致力于开展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为适应新时代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重庆女子职中成立了“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中心”,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为切入点,结合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及学习特点,创新性地从理念融合、课程融合、手段融合、师资融合四个方面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进行了实践。

(一)理念融合:构建积极育人导向

重庆女子职中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为总体目标,通过推动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时间全程化、课程体系化、手段多样化、师资多元化,分阶段、有重点、循序渐进地培养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规划能力。基于国家思想政治课程和校本课程,对学生从入校前到毕业后的3至5年,持续开展以“认知测评—课堂学习—活动体验—成长记录—导师引领”为主线的融合教育,提升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认知为核心内容的认知能力,以环境适应、积极关系、积极情绪为核心内容的适应能力,以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事业规划为核心内容的规划能力,最终形成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见图1。

图1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结构

(二)课程融合:形成完整课程体系

重庆女子职中采用“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4门国家思想政治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7门校本选修课程。其中,一年级第一学期选修全程生涯教育实务手册、积极心理学;一年级第二学期选修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性健康;二年级第一学期选修实习与就业;二年级第二学期选修实用礼仪与形象塑造;三年级选修实习指导手册。高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业规划能力,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认知能力、人际互动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高三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事业规划能力。三年中,系统对学生进行社会经济、人际交往、心理调试、职业生涯、职业道德、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教育。

重庆女子职中还十分注重发挥活动课程和体验课程的重要作用,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外,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保障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学校配套开发了认知测评、入学教育、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节活动、达人访谈、优秀毕业生返校分享等16个活动课程和认识实习、岗位实习2个就业体验课程。例如,学校每年5月组织“和雅心理健康节”,主题为“积极教育成就幸福人生”,设有职业与心理知识专场讲座、职业心理小测评、职业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小游戏等项目。再例如,学校每周三下午举办生涯与心理读书会活动,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和个人需要,选取一本关于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的书籍进行共读、分享,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又提升了学生的健康心理水平。随着课程的不断完善,学校逐步形成了与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相关的课堂教学课程、活动课程、就业体验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包。

(三)手段融合:统筹线上线下活动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也有助于发挥育人的合力。重庆女子职中结合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特点,开发了系列教学工具,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服务学生共性发展需求。第一,开发学生发展大数据平台。通过采集学生基本信息、测评信息、成长信息等数据,进行数据异构整合、搭建数据模型等,将不同来源数据进行处理和优化;通过对海量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学生成长规律,精准指导学校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数据化、可视化。第二,开发“学无涯”学生成长档案应用程序。通过设立咨询、学习、测评、六修(职业认知、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实践、积极关系、积极情绪)模块,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第三,建设系列学生成长功能室。包括探究室、测评室、VR体验室、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宣泄室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便开展线下活动。

(四)师资融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是推动学生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融合教育的最主要力量。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工作能力及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都将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成效[7]。学校要注重提升全体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第一,举办生涯导师和心理健康咨询师“专业人才能力”培训活动。邀请知名专家从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概论、测评工具、就业等方面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对培训合格者颁发生涯导师和心理健康咨询师证书。第二,开展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融合教育交流活动。针对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融合教育课程教学、课题研究等工作的需要,定期开展磨课交流活动及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先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示范、课题申报方案撰写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第三,举办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教学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方位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心理健康融合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