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产出和效益探析

2023-09-02孙翠香关志伟孙静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院职业

张 鹏 孙翠香 关志伟 孙静晶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产教融合的中国模式,现代产业学院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主动适应新业态、新趋势,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措施。2020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随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快速发展,当前的投入是否满足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需要,投入的理论样态如何,产出的理论样态为何,产出的效果与社会、企业、学校、个人发展投入是否同步等问题亟待进行深入研究。

一、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投入、产出和效益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属于经济学的中观部分。产业关联理论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创始人是德国的华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产业关联是指产业之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纽带的经济技术联系和联系方式。产业关联方式包括产业关联的纽带和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产业关联的纽带包括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劳动就业联系、投资联系等,其中产品、劳务是产业之间最基本的关联关系,技术、投资等都是在其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产业间的联系包括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产品供求关系;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不发生直接产品供求关系和技术联系,而是通过其他中介作用建立联系。

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是介于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教育组织模式,而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种产业,所以现代产业学院也是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建立的联系。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模式,它与产业建立了劳动就业联系、生产技术联系和投资联系。传统的职业院校多是通过学生就业与产业建立浅层的直接联系,而现代产业学院的出现则使职业院校与产业形成了间接联系,这种联系使得职业院校和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和现代产业学院都建立了深层联系,见图1。社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归功为产业间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提高,对于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而言,其投入产出效益的提升,最终归功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图1 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产业联系框架

(二)资源配置理论

资源配置理论属于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旨在解决如何配置资源使得效率最优。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与资源投入、产出和效益密切相关, 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涉及到两个层面的资源配置:一是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二是企业的生产技术资源配置。现代产业学院中的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每年经费预算在教学、科研等各类项目中的支出比例,由于现代产业学院只是职业院校的一个组成部分,获得的经费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科学合理配置内部教学资源有利提高产业学院的投入、产出和效益。现代产业学院中的企业资源主要是企业承担社会教育责任过程中每年经费预算在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职外培训中的设备、技术、培训师等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蓄水池,在投入的量和质上都较高。

二、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内涵界定

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是通过主动争取和被动接受获得的社会资源,用于服务产业学院的教育活动,购买产业学院内各种形式教育活动所需人力资源要素和物质资源要素。

教育投入的性质是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教育未能直接创造出物质财富或经济效益,因此不能作为生产性投入,仅作为一种福利性投入的形式存在。这种认识更多来源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现代产业学院是这一类型教育中落实产教融合的中国举措,它以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能通过开发智力、培养技能提升个人能力和水平。这类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特殊“产品”,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样态,它也具有普通教育的普惠属性,投入也具有福利性。因此,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性质兼具生产性和福利性。

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具有递增性、直接性、超前性及迁移性特征。第一,现代产业学院投入具有递增性特征。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及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多元化和专门化,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逐年提高,这对现代产业学院人才供给的规模、层次、种类也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的快速推进,全产业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要求现代产业学院的规模也要匹配社会生产发展。第二,现代产业学院投入具有直接性特征。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与普通教育不同,它可以直接增加产业链需求方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经过现代产业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直接到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生产劳动,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比传统职业教育的投入更加优化,在职业教育投入相对直接的基础上,通过与产业的紧密联系,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发展之间的差距,使现代产业学院直接性的特征更加凸显。第三,现代产业学院投入具有超前性特征。教育的投入与其他生产性投入相比,投入产出周期长,存在滞后的问题。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与产业链联结最为紧密的教育机构,在建设过程中会综合研判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变动规律,并结合所在地方的产业优势,进行差异化的超前性投入,使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超前于产业发展。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超前性并不意味着跟风蹭热度,而是从投入的方向、层次、结构上进行统筹安排,长远考量[1]。第四,现代产业学院投入具有迁移性特征。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兼顾基础性和专业性,基础性是指底层的通用性,即宽基础,专业性是指中层的分立性,主要针对当前岗位能力要求的需要,基础性投入要考虑后期可能发生的职业迁移性需要。

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方向会受政策、市场的影响。为了避免投入方向可能出现的偏差,需要在确定投入方向时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遵循发展性原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市场经济导向不同,产业变革与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需求也不同,因此产业学院的投入方向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第二,遵循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就是指投资者保证其价值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投入不遭受损失的行为规则。为了确保投入方向的安全,投资者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现代产业学院的风险,同时强化对投入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做好弥补资金损失的准备。第三,遵循收益性原则。要结合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技能型社会等大背景,立足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培养产业生产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确保投入获得相应的收益。

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目标是依据投入方向制定的清晰发展目的。不同的投入主体有不同的投入目标,提出投入目标是为了实现对投入目标的管理。根据发展总目标确定投入总目标,再将投入总目标分解成具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措施。投入目标的制定要严格限制主要活动领域,确保导向明确。投入目标的组织实施,应从资金筹集、项目决策、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环节进行,环环紧扣,循序渐进。投入目标的成果评价,既要对实施过程中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也要对完成以后的经济效益做长期考察。此外,要制定合理的投入目标,把握好收益、时间、风险三个要素。

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投入形成的混合所有制模式,要求现代产业学院把握好投入的结构。从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类型上讲,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从经济学的角度,现代产业学院投入可分为价值形态投入和物质形态投入,前者是指以货币形式投入的经费,后者指货币转化为教学、培训、生产等固定资产;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现代产业学院投入可分为固定费用投入和可变费用投入,前者指为现代产业学院提供教育服务的能力而必须开支的费用,后者指为现代产业学院提供教育服务时受内部要素变化而变化的费用;根据投入性质分为教育型投入和培训型投入,教育型投入针对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主要包括国家教育投入、学生学费等,培训型投入主要包括职业资格培训、技能等级培训等。

三、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理论样态

投入指的是特定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对于现代产业学院而言,由于其具有教育的公益属性,其投入体现并非是完全的经济性行为。根据现代产业学院的投入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教育投入和非国家教育投入。非国家教育投入主要包括国内企业投入、国外企业投入、个人或家庭投入、银行贷款、社会和个人捐助等。

(一)国家教育投入在一定时期内仍是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教育投入是支撑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对于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国家教育投入在一定时期内仍是重要资金来源,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生均教育经费是由政府制定的财政年度预算,是国家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产业学院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其投入水平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的影响。二是教育培训类项目投入。国家以培训项目的形式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投入,提升现代产业学院软件和硬件的整体适应性和部分超前性。三是教育专项投入。通过设立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专项资金以保障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四是公共职业培训。通过设立专项培训项目,引导产业学院自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从而提高培训收入。

(二)企业投入应逐渐演变成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将逐渐成为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关键主体。企业投入现代产业学院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资金投入,以混合形式直接入股,捐赠设备,承担培训费用等;二是人员投入,选拔优秀企业员工参与人才培养、教材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习指导、技术研发等;三是场地投入,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提供场地,选拔优秀员工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四是教师培训,企业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岗位,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国外投入应成为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必要组成部分

进入全球化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国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同时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参与我国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也是一种必然[2]。一方面,积极与国外合作,推动现代产业学院走出去,积极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培训等,提高产业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尤其是建设理念、培养标准、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等,提高现代产业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

(四)个人或家庭应成为现代产业投入的长期稳定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是职业,是职业个性的特殊需要,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一种实现形式,个人或家庭投入也是其来源之一。家庭负担子女教育支出,个人支付自己的教育支出,这种支出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是投入,对现代产业学院也是一项投入。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教育应该满足每个人或每户家庭的个性化需求、多元化需要,要求现代产业学院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因此,个人或家庭作为现代产业学院的一种长期且稳定的投入来源,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五)社会捐赠应是现代产业学院投入的不可预期性组成部分

社会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团体出于爱心,自愿无偿地向现代产业学院捐赠财产进行帮助的活动。纵观国内外,捐赠是办学资金的来源之一。现代产业学院瞄准产业、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以校友的身份进行捐赠,这些人才的使用单位也存在进行捐赠的可能性。此外,关心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团体也会进行捐赠。由于社会捐赠的内容和形式多样,捐赠的主体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社会捐赠存在不可预期性。

四、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产出的应然样态

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产出就是系统培养一定规模的有思想、懂管理、尚技能的产教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比如“工匠精神”的塑造、综合职业素质的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等。

(一)塑造职业化的“工匠精神”

成功的企业都有一种共同价值观念,这种观念是区别于物质产品的无形产出。职业化的“工匠精神”与现代企业的先进技术、质量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等密切相关。“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责任与使命,更是一种进取与创新,它是职业素养和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代表着对完美的无限追求。营造良好的现代产业学院文化氛围,将企业最新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融入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当中,让学生在点滴的学习与生活中接受熏陶、内化言行,使产业学院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沃土和张贴工匠精神的标签。企业作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履行将企业优秀工匠派驻到现代产业学院,塑造“工匠精神”的培养氛围,展示和传授先进技艺,让现代产业学院的学习者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系统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使产业学院真正成为“工匠精神”的创造者、传承者、发扬者。

(二)提升专业化的综合职业素质

长久以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竞争的过程就是内在素质较量的过程,在不考虑经营条件的情况下,竞争集中在经营活动者要素上。因此,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高低,取决于企业内不同层次、不同职责的人的素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现代产业学院精心打造的“产品”,人才综合素质是现代产业学院的行动标准。现代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企业等主体参与的优势,注重研究产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及时将最新知识和技术吸收进教学内容,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课程资源、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评价机制等,从而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坚实保障,满足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依托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办学理念, 营造积极进取的模拟工作环境, 从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抗挫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加强关键职业能力培养, 从而促进学生职业实践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需要“机会”和“帮助”,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完善调节进行各部分的平衡。职业教育需要为准职业人设定进行自我管理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完成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现代产业学院不仅要把重点放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上,更要放在真正对准职业人有价值的终身能力培养上,培养“心里有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兼具教育功能和企业功能的一种机构,需要的是“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来帮助孩子们在成长中获取这种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孩子们在面对需要掌握的内容时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掌握、从掌握到熟练运用的过程,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现代产业学院学生可以经过一系列自我训练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如强化文化熏陶和制度执行, 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加强学习方法和生产技术指导,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组织实践锻炼和实战体验活动,强化学生自我约束能力[3]。现代产业学院发挥企业和学校的独特优势,从纪律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技能管理等方面促进学生的自知、自省、自控、自治能力的提升。

(四)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4]。虽然“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但主要集中在投入主体的实力、管理层的领导力、教学管理体系的水平、教学培训的硬件性能、师生的素质等方面。现代产业学院的“产品”质量要对接企业的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一切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要素都参与质量管理。这要求现代产业学院的各要素都具备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现代产业学院“产品”的经济效益提高指同样的教学投入获得增量的产出,或同样的产出消耗的教学资源下降。产出体现在“产品”进入企业后的直接价值体现和一段时间以后的潜在价值体现。“产品”(人才)效益是人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的全部效益。“产品”(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其效益表现为“产品”(人才)在经营活动中的产出创造的收益与投入(教育投资成本)对比。其效益大小取决于对“产品”(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效益提升的路径

理想的现代产业学院应该具有教育和产业的双重特性,并依赖于国家法律、政策等各主体组织的内在能力。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影响投入增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收益率,确立以企业、个人、学校和社会四个维度的投入产出收益为推进方向,提升企业、学校的持续发展动力,才会保障现代产业学院获得持续稳定的投入。

(一)提升企业发展效益

一方面,企业资源价值的有效与否不仅在于企业自身,而且在于企业将资源配置与竞争对手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比较判断,分析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在建设产业学院过程中,企业要享有知情权、决策权、发展权、利益分配权。另一方面,企业方追求技术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产业学院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与学校一道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从而提升教科研成果服务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企业教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反向推动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5]。企业在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具有天然的内生性诉求,产业学院扎根到区域产业中办学,促进产业发展与教育进步在空间上实现融合,便于行业、企业与学校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知识、技术、资源等方面的高度集成,推动企业成为集生产、教学、研发和应用为一体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既有助于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也有助于获得税收、金融、土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耦合”,实现链群互动,提升企业发展效益。

(二)提升学校竞争力(名誉)收益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一方面可充分利用企业方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环境和先进文化,吸收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吸纳聘请企业优秀人员,将企业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前沿知识及时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上的关键作用[6],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支撑,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实际收益。

另一方面可从产业的逻辑、创新的逻辑出发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逻辑,系统考虑学科间与专业间的关系,优化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特色专业群。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构建人才链,相应地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群课程体系、专业群教学组织模式、专业群教学团队,打造复合型、高素质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产业与教育的共赢发展,精准有效提高学校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而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产业学院的建设应以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为导向,逐步转向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股权合作、联合研发等方式发挥产业资源的先进性,有效盘活学校低效资源,谋划布局一系列紧跟市场发展的项目,实现育人功能与研发、创新功能的相互补充,激发学校的活力,提升实现学校创新发展的新动力[7]。随着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学校人才培养从专业型向复合型发展,从复合型向创新型迈进。为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学校与企业通过产业学院形成协同共生的发展体系,围绕区域产业群实现专业群共建、专业群人才共育、专业群教学团队共培的协同发展机制。

(三)提升个人能力收益

现代产业学院对个人产生的收益,亦称“个人教育报酬”“私人教育收益”,与“社会教育收益”相对。在职业心理方面,通过产业学院,提升学生个人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较高的执行能力、沟通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大幅提升其个人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是个人形成积极职业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虽然个人职业幸福感与个人自身对幸福感的认识有关,但从个体层面而言,通过现代产业学院不断调整学生的心态,督促学生学习好知识理论,提升学生对职业幸福感的认同。在职业岗位方面,借助产业学院中校企合作的优势,推动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的融合,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高个人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跨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在职业能力方面,通过产业学院拓宽实训、实践的领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开展体验式学习,锻炼实战性技能,迅速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个人能力收益是通过产业学院教育培养体现的个人整体能力,个人整体能力的提升需要加强奉献意识、素质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提升社会价值收益

现代产业学院具有强大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高质量的毕业生输出能力、高水平的应用成果产出能力。现代产业学院具备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与典型企业优质资源,为提升社会效益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条件。岗位适应能力是指工作的性质和从业者的能力最接近,容易激发从业者工作兴趣,使其进入工作的“心流状态”,获得工作的积极体验。这有利于提高就业的稳定性,促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职业幸福感与社会对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支持度密切相关,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促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进而对职业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从社会层面而言,社会应给予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合理的期望。现代产业学院提供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服务内容,是为满足受教育群体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依靠现代产业学院多元化主体提供教育服务,具有精神性服务和发展性服务双重属性。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从“制造”向“智造”发展,必须在产业链多个环节上进行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为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打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适应性较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学院职业
初等教育学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学院掠影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