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现状

2023-09-02彭雅婷阳晗林子涵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问卷素养大学生

彭雅婷,阳晗,林子涵

(1.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600;2.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0)

网络素养是考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 年9 月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网络素养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网络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解读网络信息、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也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素养情操[1]。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但新媒体中部分信息的娱乐化、商业化甚至粗鄙化的表达,不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大打折扣,更是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高校如何运用新媒体引领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研究内容[2-4]。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进行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调研不仅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创新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工作的具体尝试,也是做深做实网络素养教育工作、提升网络素养教育实效的有效手段,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

1 调研对象和方法

1.1 调研目的

课题的研究需要通过数据来进行支撑,为更好地了解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特制订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基本情况、大学生网络行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意识、学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等方面展开,通过调查梳理出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本研究网络素养教育对策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

1.2 调研对象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包括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等10 所高校,样本发放包括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4 所职业院校,湖南农业大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邵阳学院、长沙学院、长沙师范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6 所本科院校学生,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等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本次调研借助问卷星平台共回收882 份,回收率达到100%,有效问卷871 份,有效率为98.75%,其中男生和女生分别占比31.34%和68.66%。

1.3 调研方式及内容设计

根据研究需求,本次调研采取线上问卷调查及线下现场访谈相的方式。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共设35 题,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类型题目,内容主要分为4 个层面:一是性别、年级、独生子女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等基本信息;二是通过网龄、上网时长、网络语言使用、跟帖行为等来调查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三是从基本素养遵守情况、对网络黑客、网络文化等方面的态度来调查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意识;四是从对于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的评价及对于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的期望来调查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对于被调查者的影响。现场访谈从两方面开展,一方面,随机抽查在校生调查其所在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情况;另一方面,与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其所在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授课形式、特色和制约因素。

1.4 数据分析方法

问卷星网站提供了详细的数据记录与统计,对问卷进行检查后,对所有从问卷中得来的数据加以整理、分析,并用问卷星调查平台和SPSS 22.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自制问卷统计数据和现场访谈结果。笔者从被调研者基本情况、大学生网络行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意识、高校网络素养意识现状4 个方面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男女比例分别为31.34%、68.66%;年龄绝大多数不超过25 岁,超过25 岁的多为研究生,仅占比2.76%。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基本持平,分别为58.44%、41.56%,就读年级分别为大一31.46%、大二20.78%、大三33.64%、大四5.17%、研究生8.96%;被调查者多来自农村,占比66.02%,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占比33.98%。72.8%的被调查大学生不是独生子女,而自评家庭经济水平时,1.26%自评为高水平,68.66%自评为中等水平,31.34%自评为低水平。

2.2 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91.79%的大学生网龄超过3 年,31.59%的大学生网龄超过9 年。大学生上网时长总体偏高,有56.15%的大学生工作日上网时间超过3 小时,87.84%的大学生节假日上网时间超过3 小时。其中节假日总体上网时长显著高于工作日,59.25%的大学生节假日上网时长5 小时以上,而工作日上网超过5 小时的大学生占比22.28%,独生子女的上网时长比非独生子女的上网时长要长。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网络依赖性强,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历久弥新的问题[5-6],一方面在网络世界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和实践,另一方面网络世界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强化网络素养教育尤为重要。

表1 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

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49.71%的大学生表示网络交际语言与日常对比无差别,24.11%的大学生表示更文明,然而也有24.68%的大学生表示网络交际语言比日常更随意,1.49%的大学生表示更具侵犯性。而对于是否会转发或跟帖不文明现象的帖子,有78.19%的大学生表示从不转发或跟帖,但也有21.81%的大学生转发或跟帖。从数据分析可知,总体大学生网络素养行为文明,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网络素养行为缺失,例如,网络交际语言比日常更随意或更具侵犯性,会转发或跟帖不文明现象等。

2.3 大学生网络素养意识分析

本次调查中,在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意识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见如表2),大部分学生认为盗取其他人账号或隐私、传播谣言、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人肉搜索、论文抄袭、传播浏览不健康网址等是没有素养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人肉搜索”是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也有38.35%的大学生表示要让素养缺失的人无处可藏。然而,仍有一些大学生依然存在错误认知,50.1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黑客是没素养的违法行为,然而33.07%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网络发展的正常现象,甚至3.56%的大学生崇拜网络黑客。对于网络上说脏话或口头人身攻击现象,58.55%的大学生感觉无法容忍,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漠视这种现象,其中24.68%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11.71%的大学生表示可以容忍,5.01%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对于网络骂人现象觉得反感,因为摘抄他人成果而不注明出处感觉非常羞愧的占比60.73%,但是由于网络聊天说谎自觉非常羞愧的仅占比26.75%,由于浏览色情信息而非常羞愧的占比36.17%。结合问卷和访谈结果可知,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明辨是非能力,对于人肉搜索有正确清晰的认知,但是对于网络言语暴力和网络黑客等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对于网络聊天说谎和浏览色情网站羞愧感较低。

表2 大学生网络素养意识分析

2.4 高校网络素养培养现状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意识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问卷结果分析可知,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如表3 所示。64.6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或教师非常重视网络素养教育,27.67%和7.69%的大学生认为不太重视或者不重视。27.9%的高校经常针对学生进行网络素养考核,41.79%的高校偶尔进行网络素养考核,19.63%的高校很少进行网络素养考核,甚至10.68%的高校从不进行相关考核。对于《接受的网络素养教育方法是否多样》 的调查中,27.90%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多样,30.65%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多样,然而26.98%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单一,5.8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单一,8.61%的大学生不确定。认为所在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师资力量非常专业的占比38.69%,14.70%的大学生认为有专业的网络素养教育教师,但是专业水平有限,21.47%的高校由思政教师兼任,25.14%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所在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师资力量如何。学校的网络素养教育,67.16%的学生表示内容单一,同比例学生表示与现实脱节;67.93%的学生表示方式老套、不够创新;29.74%的学生表示教师缺乏专业素养。通过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比较重视网络素养教育,但是总体上网络素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绝大多数高校没有专业的网络素养教师或者教师水平有限,针对学生的网络素养考核不多,接受的网络素养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方式老套、不够创新,总体上学校网络素养教育还需加强。

表3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现状

然而,68.20%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定期开展网络素养教育,24.1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有7.69%的大学生表示不希望。大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建立网络素养资源库、建立校园网德育平台等新颖方式来接受网络素养教育,也有一小部分表示希望大学生结合传统课堂与书籍及建立家校互动教育接受网络素养教育。所以,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希望定期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并希望加大创新力度,以更新颖的方式接受教育。

3 结论与建议

3.1 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调研结论

3.1.1 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而大学生又是学生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56.15%的大学生工作日上网时间超过3 小时,87.84%的大学生节假日上网时间超过3 小时。大学生已具备基本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人肉搜索有正确清晰的认知,但是对于网络言语暴力和网络黑客等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对于网络聊天说谎和浏览色情网站羞愧感较低。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高度依赖,但是不乏网络意识薄弱和网络行为失范现象,所以,新媒体视阈下网络素养教育对于修正大学生网络意识和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7-8]。

3.1.2 网络素养教育实效性不强

网络素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提升网络信息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但是根据数据显示,目前网络素养教育实效性不强。通过本次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后发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或教师对于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有35.36%的学生表示学校不太重视或者不重视网络素养教育,尽管有64.64%的学生表示学校重视网络素养教育,但是在从访谈中了解到网络素养教育更多流于形式,在学生圈形成的氛围不够、影响不够;另一方面,学生接受网络素养教育方式比较单一,67.16%的学生表示内容单一,同比例学生表示与现实脱节,67.93%的学生表示方式老套、不够创新。所以,创新力度不够是网络素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3.1.3 网络素养教育未形成合力

网络素养教育能达到效果、形成影响必定需要各方形成合力,但是通过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网络素养教育教师队伍明显薄弱。一方面,问卷调查中认为所在院校网络素养教育师资力量非常专业的仅占比38.69%,其他大学生认为所在院校师资队伍薄弱或者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另一方面,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网络素养教育学生干部较少,每班仅安排一名信息员对于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未形成“校—院—班”逐级落实的学生干部队伍合力。

3.2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发展建议

3.2.1 以学生需求为驱动,优化网络素养教育模式

当代大学生拥有强烈的尊重需求,网络素养教育过程不仅要体现“学生主体”,还要吸引“学生注意”。不仅要“讲清道理”,还要“注重情理”,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在情感上接受和认同。因此,新媒体视域下网络素养教育要借助新信息技术,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需要,大力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教育资源,新形势下教育观念要由“封闭”转为“开放”、教学内容由“落后”转为“先进”、教学方式由“传统”转为“新颖”、考核方法由“单一”转为多元,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等方式,提高网络素养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9]。

3.2.2 高校创新网络素养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从大一入校开始,学校便应设立科学合理的问卷和实践考察,调查学生网络素养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薄弱环节,从判断能力、甄别能力、选择能力、自律能力等方面建立网络素养评价指标,并对新生进行科学评价。后续通过网络素养教育的推进和针对性的精准帮扶,定期再次对学生进行评价。再次评价后及时更新数据库,原本有网络素养问题的学生若“症状”改善,让其“出库”并密切跟踪,同时让新增的有网络素养问题的学生“入库”。通过动态科学的监测和评价不仅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网络素养思想情况和存在的隐患,还可以检测网络素养教育效果,更可以校正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育手段[10]。

3.2.3 高校组建协同“朋辈互助”队伍

新媒体视阈下网络素养教育创新队伍不仅有教师队伍,还应有学生组成的“朋辈互助”队伍。高校要成立一支以校级院级主席团成员、各班团支书心理委员、各寝室长组成的“朋辈互助”队伍。“朋辈互助”队伍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网络素养问题进行监测、调节、安慰、鼓励、劝导和反馈。“朋辈互助”在掌握学生网络动态和心理辅导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学生干部更容易发现网络素养问题,也更容易让网络素养“困难学生”敞开心扉。因此,要充分调动同辈的力量,校级、院级、班级、寝室“朋辈互助”干部加强对接和交流,固定每月“一报告一沟通”。学管教师要加强对朋辈干部队伍的培训,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的“敏锐性”“执行力”和“免疫力”,及时发现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第一时间解决并反馈,再针对问题进行经验总结并推广,共同助力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教育氛围。

3.2.4 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制度保障机制要与时俱进

制度保障机制要有规范性也要具有时代性。高校要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结合高校现实情况、大学生发展需要和时代发展的特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相关法规制度。高校要加强社会交流、同行交流、家校交流,要善于将社会、学校、家庭等范围内关于网络素养教育好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将全社会网络素养教育好的做法、经验提升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法规制度。每年要复盘是否需要进行制度更新,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和校正,以期更好地促进制度建设。

猜你喜欢

问卷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