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金华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景观英译研究
——以“江南第一家”为例
2023-09-02金言睿王芳
金言睿,王芳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金华 321013)
八婺文化源远流长,而金华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是俯拾皆是。2021 年6 月,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公布的省级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名单中,金华市有九家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入选,以期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进一步推动金华红色文化研究风潮。在过往针对金华红色文化的研究中,叶剑韬[1]从馆校合作模式出发,探讨金华地方高校如何推广红色文化;张小余[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金华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哲学价值;黄艳[3]则探究金华地方高校如何将金华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现有研究更多着眼于分析金华红色文化的思想理论价值与学科教育功能,从而助力金华本土文化发展。
不过,在其他城市的红色文化英译研究呈现欣欣向荣态势之时,关于金华红色文化英译的研究几乎空白。而金华作为“一带一路”面向欧亚大陆的桥头堡和浙中西地区高等教育的重镇,外商与留学生云集,金华外语学界也应积极响应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开展红色文化英译研究,提高金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塑造金华文化大市的形象。鉴于此,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三维理论探究金华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景观英译现状,此项研究既能解码金华红色文化基因,厚植乡土情怀,又能用外语讲述金华红色故事,帮助金华红色文化走出去,拓宽金华的国际视野。
1 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家胡庚申教授于21 世纪初以“翻译适应与选择论”[4]为基础,并结合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提出的翻译新论。该理论将原文和译文视作独立的生态系统,而两者的语言、文化以及交际等生态圈存在显著差异性[5]。因此,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6],即运用生态学理论对翻译进行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7]。其中的生态学元素则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与自然选择,胡庚申将其嫁接至翻译研究中,将翻译视作“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即译者应当充分考虑语言生态系统的各个维度,并作出适应性的选择与转换。而在翻译研究中,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相对集中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之间[8],因而“三维”转换理论是生态翻译学中最合适的翻译方法。
2 “三维”转换理论指导下“江南第一家”景观英译研究
2.1 关注英译语言维度的适应性
语言维度的选择转换即指在译语中应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以适应其语言生态环境,包括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及文体风格等。汉英隶属于不同语系,因此两者在发音、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及行文风格方面差异显著。汉语重意合(parataxis),多用短句和重复句,动态词汇和主动语态较多,句式结构和行文逻辑较为松散;而英语重形合(hypotaxis),多用长句和省略句,静态词汇和被动语态偏多,语法缜密,逻辑连贯。因此,译者在英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语料时,应适应英语的语言生态环境,选取符合英文文法和表达习惯的语言形式,最终达到译文能够适应英文语言生态环境并在其中生存的目的。经实地调研发现,“江南第一家”景点简介和标识语的英译存在较多在语言维度方面的问题。例如:词义错误、单词拼写及词性错误等。
仅图1 中的词汇就存在词义错误、词性错误及拼写错误。廉政的正确翻译并不是“honest”,应是“incorrupt”,而英语平行结构各个部分词性应该一致,此处统一的词性为名词,因此正确的英译应为“incorruption”。同样,有序的正确拼写应是“order”而不是“orderi”。在语法层面,时态错误也较为普遍,如介绍景点常用的短语“传说”译为“it is heard”,而此句语境以过去为主,时态应为过去,而根据英文表达习惯,最后译文应为“it was said”。
图1 “江南第一家”英文标识
另一大语言问题即滥用拼音。部分旅居金华的外国友人并不熟悉拼音,且中文拼音与英文字母绝大部分一模一样,部分外国人甚至会把中文拼音误认为生僻的英文单词。而在“江南第一家”路标的英译中,拼音滥用的现象较为严重,如“麟溪南路”译为“Linxi Nanlu”。为规避误解,此处应按照英文语言习惯译为“Linxi South Road”。
这类语言错误往往由于译者语言基础薄弱和粗心大意导致。错误译文一旦制成标语,修改费时费力,往往不了了之,但这类错误对于外国友人却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基地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着力夯实语言功底,避免词汇与语法错误,同时,译文应尽可能适应英语的语言生态环境,运用地道的英语表达习惯。
2.2 关注英译文化维度的适应性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9],因而源语与译语所承载的文化性质与内容均不尽相同。同时,翻译也是两种文化的对比,因此译者在转换源语时,应关注并适应译语的文化生态系统,准确传递文化元素,揭橥源语的文化内涵,构建双语的文化生态共同体。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英译并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乃至意识形态更值得推敲深究。就金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而言,其英译的服务对象以旅居金华的外商与留学生为主,而他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与国内游客相距甚远,故而在英译中不仅要保有源语的文化元素,更要适应英语母语者的文化生态环境,选择便于理解并接受的译语来传递文化内涵,实现文化维度的适应性。
在实地调研中,“江南第一家” 部分英译并未考量译语读者的文化思维方式,存在引起困惑的可能性。例如,“红色文化”中的红色在汉语中政治色彩浓厚,是共产主义事业建设与革命精神传承的象征,语言色彩庄重而肃穆; 而在英美文化语境中,“red”的隐含意与中文中的庄严之意大相径庭,常指代“血腥、暴力”。在英译时,我们应选取正向、恰当的单词,保留中文的文化内涵,帮助中国红色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故而此处红色文化译为“revolutionary culture”更贴合翻译的生态环境。此外,景点“小同居”的牌示解说中也存在类似问题。其中“直到清康熙初年”译为“till the beginning of Kangxi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康熙帝在中国家喻户晓,但该译文的读者是并不熟谙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当读至此处,他们便心生疑窦,康熙是何人,康熙初期又是何时。因此,此处应通过增译的方式,明确语意,修改译文为:till the beginning of the reign of Kangxi(1662-1722 年) of the Qing Dynasty。“reign”意为统治,点明康熙为帝王,而增补康熙在位具体年份,明确“beginning”所指时期。
综上可知,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关注译语文化维度的适应性,提高跨文化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在保留源语文化要素的同时,也应关照译语读者的文化生态与价值取向,以便准确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
2.3 关注英译交际维度的适应性
英译中交际维度的适应、选择与转换即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在关照源语与译语的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之后,应运用合适的翻译技巧在译语中传递源语的实际交际意图。换句话说,在精准阐释语言与文化内涵之后,可适当转换源语用词,确保交际意图在译语生态环境中得到体现。而英译交际维度的适应性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公示语中体现尤为显著。“江南第一家”以爱护草坪为主题的公示语“绿草茵茵,踏之可惜” 被译为“It's a pity to tread on the green grass”;同样,“绕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绿”被译为“Take three or five steps to keep the grass green”。源语体现汉语的委婉与写意,但是译为英语后,国人所深谙的语韵无法体现语言的直截了当的施为功能,应按照英语习惯,直接译为“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更能突出语言的施为功能。而警示游客地滑的公示语“小心地滑”被译为“Keep away from slippery ground”,而此类标语的交际功能以警示游客为主,因此,根据语言习惯,译为“Caution! Slippery ground”警示功能更强。“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是交际的积淀。”[10]在英译中,三个维度虽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关照。英译并非只考虑一个维度,恰当的译文是三个维度相互联动的产物。只有在三个维度协同效应下,才能产出适应译语语言生态环境的恰当翻译。
3 高校促进红色文化基地英译水平提升的具体措施
3.1 推进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
2020 年6 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全面进入高校课堂,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一剂高效良方,同时也浇筑了红色文化基地英译建设的坚实基础。一方面,将红色文化送进大学英语课堂能够凸显其全方位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将红色文化的英文表达内化于心时,红色文化的价值也将以另一种语言形式赓续绵延。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大学英语教材主题内容涉猎广泛,可融入基地的红色文化映射点颇多。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第一册第三单元Work Hard with a Purpose(为目标而努力)在结合基地素材后,可以融入“中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致力于贫困县摘帽”等蕴含红色元素的语境,综合运用翻译能力。例如,“贫困县摘帽” 可译为 “doffed the poverty hat(shook off poverty)”。通过第一课堂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夯实语言基础,传承革命精神,更能在调研基地时,运用所学推动基地的英译现状改善。
3.2 拓展大学英语课程第二课堂,构建校外红色文化育人平台
受限于人力不足等问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英译修正、英文讲解等项目的发展空间狭促。而在新媒体时代开展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应着眼于利用课外实践赋能理论知识的内化。因此,院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平台更应延伸至基地本身,在促成全方位育人的同时,推进基地英译修正工作。本校外语系可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语言学习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基地的红色主题实地调研活动,如英译修正、英文讲解等,弥补基地人手短缺的不足。为提高学生积极性,院校首先应将基地第二课堂活动纳入课程考评机制,鼓励学生在课余实践承担基地志愿服务工作。一方面,通过第二课堂,能够丰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层次,另一方面,拉紧了基地与院校的合作纽带。其次,可成立相关社团,作为推广基地—院校合作模式的创新平台。社团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通过社团构建校外红色文化育人平台,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关注度,进而充实基地英译修正团队。而在这一范例成功之后,也可在金华其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铺开推广。
4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对金华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景观英译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并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提供更贴切的译文参考。一方面,充分挖掘金华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益于传承与优化金华当代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讲好金华红色故事,提高金华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力和金华人民的国际胜任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红色文化基地的英译研究体现了金华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确保党的思想建设与宣传红色文化工作协调统一,积极打造金华红色文化的双语金名片,以思想力和文化力保障高质量经济发展下的思想自觉性,进而反哺金华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