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3-09-02刘毅华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4期
关键词:伊川县麦苗喷药

刘毅华

(伊川县皋镇人民政府,河南 伊川 471331)

伊川县有着悠久的小麦种植历史。2022年,伊川县小麦种植面积达3.95×104hm2,小麦种植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为保障伊川县小麦生产安全,要高度重视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小麦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1 小麦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1.1 选地整地施肥

小麦生长要做好选地工作,农户要优选前茬作物为玉米、马铃薯的地块,可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优选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地块,同时要保证交通便利,便于机械设备进入作业。靠近水源,满足灌溉需求。优选pH值为6.5~7.5的地块种植小麦,保证小麦产量和质量。

科学选地后应做好整地工作,提高土壤松散性和保水保肥能力。整地前,需清理干净田间的杂草、碎石块,然后使用机械设备深翻麦田25~30 cm 晾晒,杀灭潜藏的致病菌及虫卵。整地时,可配合施加充足的底肥,一般每0.067 hm2施腐熟有机肥2 500 kg、复合肥30 kg、锌肥1 kg,要保证肥料撒施均匀,防止烧苗。整理后的土地要求土层分明,上松下实,表面无坷垃,便于小麦播种作业[1]。

1.2 选种及种子处理

种子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所以在小麦播种前做好选种工作至关重要。农户应综合考虑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因素。优选经过农业部门认证的小麦品种。以伊川县为例,可选择洛旱22、洛麦41、洛旱28、洛麦38、弘麦360等小麦品种,上述小麦具有抗旱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抗倒伏、早熟等特征和优势。保证其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符合标准要求,为小麦高产稳产奠定基础[2]。

科学选择小麦品种后,要适当处理种子,首先应对麦种进行晾晒,选择晴朗天气均匀摊铺晾晒麦种,厚度控制在3 cm 左右,每间隔2 h翻动1次,晒种的同时可剔除其中的霉变种、残缺种、虫蛀种,留下健康优质种子,优质种子晾晒中可打破休眠期,杀灭表皮致病菌,保证小麦健康生长;其次,要做好种子浸泡和药剂拌种工作,用温盐水浸泡种子,可提升发芽率。药剂拌种时结合当地病虫害流行特点选用三唑酮、甲基硫环磷乳油等药剂拌种,防治病虫害;最后,要进行小面积的发芽试验,观察麦种发芽情况,如发现发芽率不高,则要考虑更换麦种或做好补苗工作,保证小麦齐苗率。

1.3 规范播种管理

小麦播种作业是否规范是影响小麦出苗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做好播种管理非常重要。首先,小麦播种前3 d,需通过人力、机械将田间杂草清理掉,并喷施除草剂实行封闭除草;其次,农户应结合降雨、温度、湿度、品种等因素控制好小麦播种时间,一般在土壤温度稳定在8℃~10℃时播种为宜,要抢雨播种,保证播种后的出苗率。再次,要控制好播种量及密度,建议使用小麦专用播种机进行精准化播种作业,控制播种速度,以5 km/h为宜,密切留意下种情况,避免出现少播、漏播等现象。播种时建议采用宽窄行条播法,窄行20 cm、宽行30 cm,深度3 cm,每667 m2麦田播种量为7.5~10 kg,基本苗控制在15×104~20×104株;最后,小麦播种后覆土厚度控制在3 cm左右,同时做好镇压工作,确保小麦和土壤充分接触,有助于提升小麦的抗旱能力,保证小麦出苗率。

1.4 加强田间管理

1.4.1 查苗补苗,移栽补种

小麦种植后,农户应密切留意出苗情况,查看是否存在缺苗断垄的现象。如缺苗则要及时移栽补苗,农户可从疙瘩苗、稠苗、地边苗等密苗处取苗移栽至缺苗处,移栽时每2~3株为一墩。如断垄则要及时补种,选用同品种小麦,用温水、盐水或磷酸二氢钾等浸泡种子6~10 h,然后催芽补种,补种需在3叶期内完成。完成移栽补苗、补种后需做好浇水、追肥工作,提高移栽补种成活率[3]。

1.4.2 耙耱镇压,防旱保墒,控制旺苗

小麦封冻前可适当中耕,将稻田内的土坷垃粉碎掉,减少水分蒸发,提升低温,并消灭麦田内的杂草。同时,过早播种的小麦易旺长,此时可适当镇压处理,提升土壤保温保墒、抗寒抗旱能力,确保小麦安全越冬。禁止镇压盐碱地、砂土地、长势弱和播种过深的小麦,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1.4.3 因苗施策,分类管理

受到播种时间以及土壤墒情等因素的影响,麦苗长势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此时农户应做好分类管理工作。首先,针对壮苗,要防止其转弱,如土壤肥力不足,农户需及时追施速效肥,同时适当浇水追肥,确保麦苗一壮到底;其次,针对旺苗,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镇压、施肥、浇水等工作,加快麦苗由旺转壮;最后,针对弱苗,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中耕松土、田间排水、镇压、浇水后趁墒追肥等工作,实现对壮苗的培育。

1.4.4 适时冬灌,酌情追肥

小麦越冬前,及时浇灌越冬水,可稳定地温,降低低温对小麦的影响,同时为后期小麦返青提供充足水分,防止生理性干旱,能够杀灭越冬的地下害虫。小麦冬灌时,要控制好时间,以夜冻昼消时灌溉为宜,过早浇水会造成水分蒸发,增加小麦越冬受冻的风险,过晚浇水则会影响小麦来年返青。同时要结合麦苗长势、土壤墒情等因素做好冬灌工作。保证成穗率。针对弱苗,则禁止冬灌,避免造成淤苗。此外,小麦冬灌时要控制好灌水量,以小水为宜,禁止大水漫灌,一般每667 m2麦田灌水65㎡,将田间持水量控制在65%~70%为宜[4]。在冬灌的同时,可结合麦苗长势考虑是否需要追肥,如发现麦苗发黄、长势弱,则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完成灌水施肥工作,提高麦苗长势。

1.4.5 适时冬前化学除草

麦田内过多的杂草会和小麦争夺水分、养分,为保证养分集中供应给麦苗,要高度重视冬前除草工作,促进壮苗培育。除草时要保证彻底性,防止杂草复生。针对防治难度较大的杂草,可进行冬前化学除草,保证除草效果。首先,结合区域气候因素灵活控制除草时间,一般在小麦播种后6 周左右、麦苗长出3 片叶且温度稳定在10℃左右时喷药除草最为适宜;其次,结合杂草类型合理选用除草剂,保证除草效果,如麦田内播娘蒿、荠菜、麦家公等阔叶类杂草较多,则优选唑草酮、苯磺隆等除草剂。如麦田内阔叶类杂草与禾本科杂草混生,则优选甲基碘磺隆+甲基二磺隆+唑草酮•苯磺隆等除草剂,控制好除草剂使用量,防止产生药害。

1.4.6 严禁牲畜啃青

小麦越冬前,要认真做好麦苗管护工作,禁止牲畜啃青。如麦苗在越冬前被牛羊等牲畜啃食,则会导致地上部茎叶严重受损,麦苗根系松动,降低麦苗的抗寒能力,进而在越冬时产生严重的冻害。麦苗被破坏或啃食后,小麦绿色面积减少,进而影响养料制造与积累,不利于来年春季小麦返青恢复,进而导致小麦出现穗少、穗小、粒少、千粒质量低等现象,严重影响小麦整体产量。所以农户要认真做好管护工作,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牲畜养殖场户的爱苗护苗意识,禁止在麦田内放牧,保证小麦安全越冬。

1.4.7 关注天气预防早春冻害

农户应密切留意天气情况,在寒潮来临之前浇灌1 次越冬水,可有效提升地温,或喷施磷酸二氢钾等防冻剂,降低早春冻害对小麦所影响。小麦是具有分蘖特性的作物,遭受早春冻害后并不会全部冻死,只要做好补救工作,仍然能够获得理想的收成。所以在发生早春冻害后,农户应及时落实补救工作,如追施速效氮肥、中耕保墒提高地温、喷施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等,均可起到不错的补救效果,降低影响和损失。

2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2.1 锈病

锈病是伊川县小麦常见病,会对小麦产量、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小麦锈病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秆锈病,小麦叶片、茎秆上产生大量橘红色的孢子,在20℃环境下孢子堆快速生长;二是叶锈病,小麦叶片上产生红褐色孢子堆,其面积要比秆锈病的小;三是条绣病,小麦叶片、穗部产生枯黄色条状孢子堆,气温在5℃~15℃且小雨环境下孢子堆快速发育[5]。

优选高抗病性小麦品种;及时清理干净麦田内的杂草、自生麦苗,减少麦田内的菌源数量;控制好播种密度,营造良好的通风、光照条件;做好追肥工作,控制氮肥量;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避免引发涝灾,干旱时则要及时灌水;重视种子处理工作,在播种前可用15%三唑酮湿性粉剂、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拌种,然后闷种5 h 后再播种,杀灭表皮致病菌;返青拔节期是锈病高发期,此时如发现有较多病株,可喷施三唑酮+百菌清、丙环唑等药剂,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2.2 霜霉病

伊川县小麦,霜霉病亦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尤其是田间低洼处、水渠旁的麦苗发病率最高。苗期发病后,麦苗逐渐矮缩,分蘖稍增多,叶片呈淡绿色。返青拔节期发病后,叶片出现黄白色的条形花纹,叶片增厚颜色变浅,病苗逐渐矮化缩小皱缩,影响正常抽穗,后期形成畸形龙头穗,表面覆一层白霜状霉层。

坚持和玉米等作物实行3 年以上轮作;结合土壤墒情及品种特性合理控制小麦播种时间、密度和播种量;做好灌排水工作;及时拔除病株,减少麦田菌源数量;做好药剂拌种工作,播种前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晾干后再播种;如发现麦田内病株较多,可喷施甲霜灵•锰锌、硫酸铜等药剂,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6]。

2.3 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可发生于任何时期,会对小麦叶片、叶鞘、茎秆、穗部造成较大的危害。发病后,会出现黄色的小点,不断扩大形成圆形病斑,病斑表面出现白粉状霉层,霉层初期为灰白色,后期为浅褐色,观察霉层表面可发现有大量黑色小点。随着病斑数量增多,叶片逐渐枯黄死亡,茎、叶鞘逐渐倒伏,病苗矮小细弱,影响正常抽穗,千粒质量降低。

选用高抗病性麦种;发病重的麦田可适当延迟播种时间,避开高发期;控制好播种量,避免密度过大;做好追肥工作,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重视麦种处理工作,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戊唑醇湿拌种剂、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等拌种后再播种,提升抗病力;如麦田内病株较多,可喷施烯唑醇、腈菌•酮、烯肟菌胺等药剂,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2~3次[7]。

2.4 蚜虫

蚜虫是伊川县小麦主要虫害,蚜虫属同翅目昆虫,通过积聚在小麦茎、叶、穗等部位吸食汁液,进而导致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受限,叶片逐渐枯黄,生长发育停滞,分蘖数量减少,后期麦穗枯白,影响正常结实,严重的则整株麦苗枯萎死亡,小麦减产减收严重。

选用早熟小麦品种,避开蚜虫高发危害盛期;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浅耕灭茬,结合深耕将麦田内杂草清理掉,减少田间蚜虫基数;做好灌水排水工作,控制麦田湿度;重视对麦种的处理,播种前可用60%吡虫啉拌种,降低蚜虫所造成的影响;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利用食蚜蝇和瓢虫等益虫诱杀蚜虫等害虫;麦田内蚜虫数量较多时,可轮换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3%啶虫脒乳油1 500 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续喷施2~3次[8]。

3 结语

综上所述,小麦是伊川县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之一,为保障小麦增产丰收,要高度重视小麦种植管理工作,掌握小麦优质高产种植技术要点,并加强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减轻病虫害对小麦的威胁,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保证粮食安全,促进伊川县小麦产业良好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伊川县麦苗喷药
基于PLC 果树喷药机控制系统设计
果树喷药巧时期
HPLC法同时测定大麦苗中5种成分
伊川县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小麦苗的梦
某农用型无人直升机喷药系统设计与实现
我到麦田看麦苗
伊川县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管护运行调查
伊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