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西南棉花生产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议和措施

2023-09-02朱瑞升邵先争王广春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4期
关键词:鲁西南植棉棉农

朱瑞升,邵先争,王广春

(1.成武县大田集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山东 成武 274200;2.成武县苟村集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山东 成武 274200;3.成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成武 274200)

粮、棉、油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农产品,棉花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形势背景下由于棉花生产成本过高、棉产品市场化运作风险防控低、植棉效益低,鲁西南地区棉农植棉积极性严重受挫。通过全面深化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政策驱动、科技推动、示范带动,建立现代产业布局,开创高效耕作制度,更新植棉模式,优化集成技术,降本增效,可以促进鲁西南棉花高质量生产。

1 现状与问题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棉花生产量为4×108kg,1978 年全国棉花产量增至21.7×108kg,21 世纪近20 年来保持在55×108~60×108kg。山东是全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纺织、贸易大省,多年来棉花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近年来,棉花生产受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山东省棉区面积持续下滑态势严重,2020年、2021年种植面积、产量滑至全国第三位。原因有:一是植棉投入生产成本高,山东与国外及新疆相比原棉生产成本高,同高效经济作物比较效益低,较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相比效益没有优势可言;二是传统植棉规模小、用工多,山东棉花耕种收割机械化水平约为55%,明显比小麦、玉米低97%。以鲁西南地区蒜套棉种植模式为例,98%为散户种植,人工育苗移栽效率低,套种棉花直接影响前茬作物大蒜的机械化收获,种、管、收获机械化局限性大,小农户集中采棉(机械)收获难;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植棉人口老龄化,植棉技术推广难度较大,进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四是现在市场棉种多、乱、杂,植棉向旱薄地、荒坡地转移,难以获得高产、高品质棉花,混级收购难以实现优质优价;五是近年受疫情影响,同时美国、欧盟、日韩等国家对新疆棉打压,直接、间接冲击我国纺企产品出口,成为国内棉价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影响棉花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2 原因分析

近几年山东棉花市场价格极不稳定,存在棉企通过混级收购一些低价的棉花来弥补利润亏损的情况。山东2017年—2020 年籽棉收购价格6.2~7.4 元/kg,2021 年收购价格10元/kg左右,2022年开秤收购价格7.2元/kg,除去物化、劳工纯收益300~400 元/0.067 hm2,高投入低收入的现状严重影响棉农植棉的积极性。

我国经济社会正发生深刻变迁,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老龄化的棉农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增长快、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率低,是阻碍棉花稳定生产的重要原因。

土地流转慢,散户种植、机械化程度低,棉农收益低,植棉面积迅速萎缩。传统棉花种植管理复杂繁琐,机械装备及农艺技术不配套,社会化服务不到位,尤其是鲁西南地区现行的两熟制蒜棉套作生产仍主要依靠人工管理,全面推行机采棉仍需要一个较长的技术储备期和熟化期。

受粮食安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惠棉政策对棉农吸引力减弱,缺乏新的发展理念及完善的产业可持续性政策,也缺少适宜的新品种、新技术及新模式,繁琐的生产管理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组织对棉花种植畏惧。

受地域、物流、成本、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棉农与市场信息不畅通,缺乏信息渠道、技能培训,对散户生产极为不利,是生产效益降低的一大因素。

3 区域发展优势

鲁西南地区是山东省传统五大植棉产区之一,劳动力集中,有良好植棉经验和技术,两熟、有多熟制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较高。鲁西南地区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200 d 左右,日照时数1 900~2 300 h;属黄河流域,地势比较平坦,土层厚、透气性强,土壤呈微碱性,地表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良好,较适宜棉花生长。棉花喜温、喜光,生长旺季土壤含水量需求在55%~80%,鲁西南地区降雨集中在7 月—8 月的天气状况能够极力满足棉花生长旺季的水分需求;8月后是棉花收获季,鲁西南少雨多晴天的天气状况有利于棉花采摘;冬季寒冷,不利病虫越冬。

鲁西南地区生态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稳粮、优棉”挖潜力,蒜棉套作高产优势强,两熟棉区面积占了全省30%以上的植棉面积。区域优势:一是政策支持、科技引领力度大,资源配置合理,创新了现代棉花生产与区域经济、市场、生态环境、物联共进的耕作制度;二是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高,棉花生产科技应用水平高,构建绿色高效新业态;三是农业部门重视科技创新投入,新品种、精量播种、轻简化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成果推广迅速;四是棉花种植区集中,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合理,多种棉、种好棉,棉产品竞争力强;五是棉花生产种、管、收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初具规模,为解决棉花生产劳动力老年龄化、技术水平低、用工成本高的问题奠定基础;六是棉杆“五化”利用市场广阔,收储运体系逐步形成,棉杆转化增值,棉农增收益,开拓了棉花绿色、生态循环创新发展格局。

4 建议与措施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自然、生态、健康的棉产品备受青睐。为满足棉产业链需求,必须保持维护棉农、企业收益,保障棉花产业相对稳定发展。落实好惠农政策,加大棉花政策支持,合理分配公共财政资源,实施普惠政策和奖补制,落实“绿箱”政策的精准性、系统性、可持续性,不断提高植棉积极性,提品质,稳面积。

4.1 加快土地流转

鼓励棉田向植棉大户和植棉能手集中,建立耕作、品种、管理、采收、销售的“五统一”模式,积极推进棉花生产条件向机械化采收进程。培育植棉大户、农场、合作社等新棉农、经营主体,推进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进程。进行企业+基地+农户产业融合,筛选适合棉纺企业需求的新品种,积极发展棉花“订单”生产,实现产、供、销、物流信息对接,以现代棉业高质量发展效益提升为核心,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

4.2 创新生产模式及经济新业态

探索棉花生产与资本、技术、资源对接产生最大效益的产业模式。开创鲁西南棉区大蒜、棉、花生(大豆)间、套、轮复种高产高效生产新模式,逐步稳定恢复两熟制历史规模。

4.3 创新耕作制度

开展棉花生产农机农艺融合,集成技术试验示范,改变培育传统生育期长的春棉品种、育苗移栽套种、稀植大棵、精细化管理、分次收获种植的习惯,转为培育早熟良种、精量直播、密植矮化、轻简管理、集中收获,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作用。大蒜收获后及时清茬,机械直播短季棉(5 月20 日前直播晚春早熟棉),替代传统育苗移栽,从而实现大蒜与棉花无缝接茬连种。

4.4 做好试验示范推广

2022年农业农村部、中科院、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农科院专家组在鲁西南成武县棉区对两熟制“蒜(麦)后直播高质量短季棉轻简化栽培技术”进行现场考察和测产,单产籽棉365.7 kg,为黄河流域棉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通过实地试验示范,合理利用资源,总结不同品种、播期、密度、光效结构的管理、水肥、化控、防控、采收等重点技术水准要求,加快鲁西南地区最适茬口短季棉直播稳产、高质、轻简化栽培集成技术、技术规程成熟的步伐。推进机械化作业进程,施用缓控释肥种肥同播“减肥增效”;植保无人机病虫害防治“减药增效”;科学化控株高、株型,机械打顶免整枝;脱叶催熟集中收花,为机械采收做基础。通过应用轻简化的集成技术,减少劳动力投入、作业次数、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率,促进棉花轻简生产、节本增效。建立适宜当地的直播高质短季棉或晚春棉全程轻简化生产技术规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棉蒜(麦)复种轮作生态循环高效技术,有效协调大田作物争地问题,提高集约土地资源利用率,保障粮棉安全底线。

4.5 扶持社会化服务

重点倾斜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发展棉花生产服务新业态,为棉农提供耕、种、防、管、收、储等系列服务,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融合。通过集聚科技、信息、资金、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将其植入棉花生产产业链中。开展棉花生产代耕种等托管服务,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为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创造条件。社会化服务融入棉花生产管理全程,涉及机械整地、播种、植保、中耕、施肥、收获、拔柴或还田。搭建棉花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供销、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棉花生产性服务。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专业高效的社会化服务适度带动棉花生产规模经营,才能更好地推进小农户的现代化改造,将小农经营纳入现代棉业发展轨道,实现小农户与现代棉花生产发展的有机衔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4.6 做好新棉收购工作,加大市场监管检查力度

维护棉花市场秩序,杜绝混级收购,防“三丝”,全面提升棉花质量,抓好每一个环节,鼓励推进“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进程,建设完善优质棉产品分等分级制度,推进绿色优质棉产品优质优价的进程,加速鲁西南纺织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提高市场竞争力。

4.7 要加强科技支撑

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把市场机制放在指导棉花生产的重要地位,坚持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原则,积极发展中高端原棉生产,引领产业的转型升级。开展棉花绿色高效高质量创建工作,重点围绕攻关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建设,示范应用棉花优良品种,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试验示范播种、灌溉、施肥、植保等现代化节种、节水、节肥、节药手段,采用新机具、新装备开展棉作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以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加快研发应用轻简化、机械化、规范化配套品种和集成技术。将生产导向转为商业市场需求导向,使生产与加工、纺织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棉花生产向着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4.8 做好行业部门服务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新形势下棉花生产创新发展。加强棉花生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转化科研成果,制定配套的地方标准、技术规程;为棉农做好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监测、网络预警和技术指导,防灾、减灾夺丰收;完善棉花生产支持保护制度,构建现代棉花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做好科技服务与科技下乡工作,不定期开展各层次技术宣传、专家讲座、培训、观摩,培养造就愿种棉、能种棉、种好棉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鲁西南地区的棉花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而促进产业和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鲁西南植棉棉农
棉农
2019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下降2.7%
美国2018/2019年度植棉预测
塔城地区纤检所干部深入农田助力棉农春耕
鏖战鲁西南
鲁西南春节漫记
鲁西南地区既有农宅室内热环境优化研究
全国植棉意向面积再降3.17个百分点
鲁西南一次持续空气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印度棉价暴跌导致棉农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