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

2023-09-02谢兴龙

创造 2023年6期
关键词:保护地云南省物种

◆ 谢兴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大会议上多次提出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论述,向全世界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主张。云南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重要精神,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极高,物种及种下单元数量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第一,且在高多样性的同时兼具高复杂性,全省跨越7 个气候带且拥有6 种气候类型,物种水平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使云南及其毗邻地带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跨越或连接全球34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2 个。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胜利召开,更加说明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之于全国乃至世界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物多样性定义及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

生物多样性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种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种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物经历约40 亿年进化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诞生并发展至今的根本所在。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定义中明确指出的三个多样性层次,而保护的具体内容则与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一一对应,分别涉及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面。

在地球近40 亿年的进化历程中,形成了约600 万到1 亿个生物种,其中真核物种数的估计值为870 万,分布于海洋的物种数估计值为220 万。由于技术手段等原因的限制,地球上相当数量的物种未能被发现并记载,甚至很多物种在被人类发现或确定之前就已经灭绝。而目前,已记载描述的陆地物种数为120 万,海洋生物数为22.6 万。

我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占全球6.44%的陆地上和1.31%的海洋中,分布有占全球12.1%的哺乳动物、14.9% 的鸟类、19.1% 的鱼类以及18.46% 的蕨类植物、12.58%的被子植物和30.96%的裸子植物。丰富的裸子植物资源也使得我国有着“裸子植物之乡”的美誉。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发布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0 版》显示,中国目前分布有138293 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包括动物种68172 个、植物种46725 个、真菌17173 个、原生动物界2566 个、色素界2383 个、细菌界469 个以及病毒805 个。通过权威的数据源可以看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不仅总量巨大,而且门类丰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的核心区域。

二、云南生物多样性水平及保护现状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接中南半岛,处于“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及“印度—缅甸”三大区域的核心和交汇地带,是全球陆地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

由于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以及来自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加之地处低纬度地带,全年得到太阳光热较多以及全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等因素影响,使得云南跨越了北温带、中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等7 个气候带,同时拥有北温带高原西南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高原寒温性湿润气候、低纬度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等6 种气候类型。除沙漠和沿海沼泽生态系统外的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均出现在云南,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找到类似多样化且极为复杂的气候类型,这一切共同孕育了云南丰富而独特的物种资源。

云南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却是中国物种最丰富的省份,全国约一半的各类群动植物分布在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得云南享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等美誉。在全国约3 万种高等植物中,有60% 以上分布在云南,列入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树种有150 多种。全省分布有脊椎动物1737 种,占全国的58.9%。其中,鸟类793 种,占63.7%;兽类300 种,占51.1%;鱼类366 种, 占45.7%;爬行类143 种, 占37.6%;两栖类102 种,占46.4%。全国见于名录的2.5 万种昆虫类中,云南分布有1 万余种。森林覆盖率65.04%(含灌木林),活立木总蓄积量15.48 亿立方米,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11.4%。

云南不仅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同时也是中国西南边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云南省森林面积、蓄积量及覆盖率均呈现大幅增长,包括草地、湿地等在内的大部分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改善。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具体表现在石漠化及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部分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数量稳步回升。云南在不断推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程中开展了许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通过不断深入探索,取得了全国领先的保护成果。截至目前,全省建成自然保护区160 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4 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95.56 万公顷。

三、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云南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多措并举,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存在,目前,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5 个方面。

(一)珍稀野生动植物面临较大威胁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对生物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珍稀野生物种的生境遭到严重破坏,“生境岛屿化”“生境破碎化”现象愈发严重,许多野生动植物的适宜栖息地范围越来越小。吕永龙教授团队2020年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的论文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水平的减少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虽然程度不深,但值得注意;同时人类活动是造成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的主因之一。究其原因也是由于云南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且野生物种在有限区域内分布数较大,在遭遇人为影响和自然灾害时,很难进行自我调节和恢复,容易陷入濒危境地,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走向绝灭。同时,外来物种的入侵问题同样突出,如近期全国性的鳄雀鳝入侵事件在云南多地也有出现,其对淡水鱼类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程度不容忽视。

(二)自然保护地建设存在提升空间

云南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尽管全省各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相对较少,且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较小,仅占全省陆地面积的7.5%左右,与全国18%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也低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中17%的目标要求。同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各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云南自然保护地整体建设水平与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完全匹配。

(三)全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云南省具有多山、边疆、民族等突出特点,虽然全省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但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在一些少数民族众多的州市,由于各民族风俗不尽相同,就近取材、建造房屋等破坏植被的现象依然存在。相关领域的素质教育水平不高,导致民众保护意识参差不齐。同时,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业、旅游、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忽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保护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

云南大部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保护地分布于生态脆弱的山区,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物性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对保护地及周边地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城镇化建设又进一步加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压力。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将生物资源价值合理转化为生态产品价值,在生产生活中依旧沿用传统且看似成本较低的商品制造方式。没有走通生态产品反哺经济发展的绿色路径,导致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始终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五)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云南地方财政可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经费十分有限,主要依赖于中央财政拨款。由于经费不足,导致省内部分自然保护地内部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关人员的日常巡护及科普宣传工作缺少经费支持。此外,国家对云南省生态脆弱区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距离实际需要还有差距,尤其是针对“三区一地”(干热河谷区、高寒地区、石漠化地区、陡坡耕地)的治理资金支持,更是难以匹配使其生态恢复的实际需求。同时,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费用严重不足,赔偿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也挫伤了部分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

四、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

(一)加强宣传以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民众整体素养直接关乎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及实践效果,而具备保护意识之后才会付诸行动。故须进一步强化公众包括生态环境意识在内的综合素质,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及各类网络平台的宣传作用,持续开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背景知识及法律法规宣传。加大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和社会舆论监督力度,以相应奖励措施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监督工作,通过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进而逐步构建起全民参与的保护体系。

(二)持续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对野生物种实现就地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云南作为全国第一个开展国家公园建设实践的省份,在此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后续应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国家公园创建作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标志性工程,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系统谋划持续推动亚洲象、普达措国家公园尽快创建成功,同时抓紧谋划推进高黎贡山等国家公园创建。

(三)强化并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建设

在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同时,针对已经失去了生存繁育条件、在自然环境中无法保存的物种,并行启动物种遗传基因的迁地保护及离体保护机制,拯救濒危物种。在基于国际国内最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建立统一管理的物种基因库,并根据动植物组织及DNA 在长期存放中所需环境的不同采取差异化分级管理。同时,云南省要注重和发达地区加强合作,借鉴其先进经验和技术。立足区位特点,进一步加强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四)积极发展绿色经济

依托云南省政府确定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大健康与生物医药、旅游文化等重点产业,围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推动针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物医药、花卉等生物产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针对云南边远山区较多的特殊性,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当地百姓民生结合起来,保障已脱贫群众不再返贫,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同时,结合云南省民族大省特点,在民族文化和生物多样性同样丰富的地方,应把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范畴,做到双赢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五)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增加投入

云南省对于全国的生态贡献巨大,全省生态资本服务价值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位,省内群众为此作出了巨大牺牲。建议国家以生态贡献及绩效值为依据,加大针对云南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省级部门应根据实际建立健全省级生态补偿机制,合理使用中央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将其按计划划拨至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具体工作中,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省级财政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匹配力度。此外,还应积极拓展生态建设资金渠道,鼓励企业及社会资本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通过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成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保护地云南省物种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