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可能性

2023-09-02黄琰婕

大众文艺 2023年6期
关键词:阶级哲学现实

黄琰婕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宗教批判——人的解放的前提

(一)宗教批判是人意识觉醒的必要前提

以宗教批判为开端,批判德国腐败糜烂的现实,“宗教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因此,马克思继续用大量篇幅批判宗教,宗教自诩自己是缔造人类的天神,从而有了国家和宗教。这种说法是对现实的人与国家和社会真实关系的遮盖。事实则与宗教描述的完全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产生,通过制作和使用工具发展了生产力从而出现了国家和社会,继而有了宗教,因此,宗教是一种颠倒的思维错乱的世界观,要扶正黜邪,实行反宗教的斗争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宗教的抗争,其实是一场革命的战争,在这个把宗教当作精神安慰的世界里,使宗教显得神圣高不可攀的面纱被揭开了,露出了滤镜下带着血的丑陋的獠牙。在这种情况下,上帝的神秘就会消失,而普鲁士这个在上帝庇护下的理性的最高象征,也就失去了它的真面目。宗教认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他们需要把宗教当作他们自己的世界的一种精神安慰。对“人的本质”的歪曲诠释也意味着宗教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法占有一席之地,终将被取代。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3《导言》中这一段表明了宗教本身的欺骗性和虚幻性,它只有虚空华丽的形式而缺乏实质有用的内容,只会让民众甘心忍受或忘记痛苦,使他们顺从和屈服。现实的幸福无须幻想,它是能真切感知到的。宗教批判不只是叫醒溺入异世界的人民面对现实的苦难,而是使他们完全挣脱宗教的虚幻桎梏,拥有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建立自己思想的现实性和力量。因此,宗教批判是人意识觉醒的重要前提。

(二)改变不合理的现实才能解决宗教问题

如果任务仅仅是批评宗教的虚假意识,那么具有变革现实力量的思想就不应该局限于它们自己。批评为使人们摆脱宗教束缚而作出的真正努力符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基督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基督教中所表现出的“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对立关系也正是基督教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所在。因此,揭示基督教人本质的谬误并不是批评的结束,截然不同,这是批判雏鹰展翅的时候。

诚然,以费尔巴哈为主要人物代表学派之一的青年黑格尔派所进行的这一些宗教哲学理论批判也确实应该是他们有所必要而做之的,但事实上,很显然,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胜任这些年轻的宗教哲学批判者们试图完成的批判任务。宗教批判是必要的,但也许这一切实际上只是批评宗教这一重要历史任务的第一步。人虽然是宗教的缔造者,看似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本质是由他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决定的。这是因为此岸世界存在着根本的缺陷,无法用真释解决,真实世界里的人需要在世界的另一边创造一个人们心中的完满世界。因此,为了完成宗教批判的任务,我们必须殚精竭虑千方百计地使人们从各种可能的自我异化状态中解脱出来,穷根究底,要解决选择信仰宗教的人们因为生活困难而产生的实际问题。诚然,实现宗教解放就必须从改变世界入手。

如果说正是现实世界的缺陷导致宗教的产生,那么就必须改变非理性的社会现实,使之适应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就是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髓,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哲学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最高精神力量,服务于历史的永恒发展,才能真正达到恢复宗教批判所追求的人的本质的目的。人类是历史发展的目标,要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就必须结构性上改变现实社会。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宗教批判就是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理想出发;宗教批判的目的在于揭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通过这种斗争来推动现实的发展。这样,一场变革现实的社会革命才是宗教批判道路上的最后一步。

宗教批判运动的完成进一步明确了一个为人类历史进步服务的宗教哲学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历史任务之一就是重新找到了“人的自我异化”的历史真相。于是我们对神化了的宗教的批判也就逐渐变成我们对尘寰道德的一种批评,对一切宗教伦理的种种批判也就会变成一种对道法道德的种种批判,对宗教神学伦理的这种批判也就逐步变成到了社会政治方面的某种批判。阐述了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对现实的批判,可以从对政治和法哲学的批判入手。

二、政治批判——人的解放的过渡

(一)政治批判的必要性

当时德国时期的思想政治文明进程已经与英法等国时代相距甚远,当近代英法等数国纷纷通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以跨入世界现代社会时,与众不同的是它还经历了一个封建专制的王朝的复辟。另一些民族勇武地进行了革命,却遭到了反革命的伤害,而对于德国而言,统治阶级惧怕革命,却丝毫不担心受到反革命的危害。这是因为民众的思想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所控制,当德国民众陷入虚幻的宗教以至完全失去自由时,他们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

德国根深蒂固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封建专制统治站在否定一切文明、进步的立场上,把农奴反抗抽打自己的身体直至皮开肉绽的鞭子宣布为叛乱。总的说来,当时的德国社会表现为“各个社会领域间的相互倾轧”“普遍的沉闷和不满”“心胸狭窄、心地不良、庸俗粗暴的行会对立”以及以“维护一切卑劣事物为生”的政府。可怜的劳苦大众不仅肉体上被驱使,心灵上还被神化宗教的思想浸透了。所以要对德国的制度提出批判迫在眉睫,揭露德国制度使人受剥削、受奴役而人的自由被埋葬的内容,从否定德国腐朽透顶的制度开始批判社会现实是德国人获得解放的唯一可能。

(二)政治批判的可能性

同德国封建制度作斗争要依靠“激情的理性”而不是“理性的激情”,侧重点在于理智,强调理性的力量。不应当掩饰“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的事实,而应当宣扬耻辱,使耻辱更加耻辱,从而加深受压迫的程度,强迫他们正视血淋淋的现实,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降志屈身,加速反抗的进程。当群众鼓起勇气反抗时,一定会惊诧万分,想必他们未曾想过自己拥有如此强大的令人畏惧的力量。

如果我说的宗教的批判的终极目的仅仅在于为了破除一部分人心中对上帝天国的美好幻想,把他们从上帝的创造的世界中带回一个人所创造的世界,那么,它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人们对德国封建主义和陈腐的观念,把人们从另一个世界拖到现实。到了这一步,已经不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进行政治批判,而只是宣泄自己愤愤不平的情感的手段,或是打破德国人对于驱使、凌虐、侵凌自己的统治阶级的盲目崇拜的途径。综上所述,只有进行政治批评,德国人民才会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从而激发他们的反抗精神,从而实现自我解放。

三、哲学批判——人的解放的“头脑”

对德国思想政治制度问题进行的批判显然肯定是不那么充分和合理的,而必须要先对德国哲学展开全面系统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指出“我们是本世界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21世纪历史的同时代人。”[1]9体现出其哲学的超越性和现实状况的落后性之间显而易见的对比。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的特征,二者不存在必然的同步关系。一些国家社会存在发达而社会意识未必同步,或者社会意识高度发展的国家社会存在不尽如人意。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哲学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与英法等国并驾齐驱,而德国的现实还处于封建的历史时期,采用的是英法人民已经批判淘汰的制度,甚至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侧面突出了德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和统治阶级的腐朽。德国现实社会没有达到现代国家的发展水平,却在理论上和其他国家保持在同等水平上。黑格尔思辨的法哲学隶属客观唯心主义,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对德国的哲学和法哲学最系统完备的缕述,他推崇理性和“绝对精神”。由于黑格尔主张“绝对精神”的自我生成,其对现实的把握只要求符合理念辩证法,总是把现实问题抽象为理论思辨。黑格尔的思辨理念只触碰到了“合理形态”辩证法的外壳,而未触及其内核。如果他能够从客观唯心主义的思维定式中跳脱出来使之指导现实的话,或许可以窥得人类解放的理想路径。

德国的实践派的积极意义在于否定哲学,但他们认为只需要写几篇陈旧的文章哲学的否定就完成了。而德国的理论派则认为现存的斗争是“哲学”和“德国现实世界”的斗争,这是忽视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轻忽了参考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理念,“一分为二”地看待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世界的关系。

德国的实践派和理论派的错误启发我们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运用到自己国家时,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搬全收,应该以实际国情为基础,辩证的否定,扬弃的继承。并且必须把现实生活作为出发点。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1马克思提出了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人的解放,认为理论批判不能代替革命,并且清楚地表明了革命的群体是人民群众。从人的需要这一角度分析,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方面,人民每天超额的劳动量却依然一无所有食不果腹;精神方面,思想被控制毫无自我。

四、无产阶级——人的解放的“心脏”

(一)跨过政治革命进行人的解放

马克思指出,德国革命理想的根本前景应是真正实现民族人格的真正解放。在《导言》的内容中,作者马克思系统总结概括了法国政治革命以来的主要经验,并重点对德国政党的执政现状也进行做了全面深入地剖析。[2]他最后指出,对于德国执政党来说,不进行根本彻底的革命而还妄想仅仅局部的革命简直是痴心妄想,无异于自掘坟墓。因为依据法国政治革命的实际经验,政治的革命中必须先有这样一个如法国贵族资产阶级和一个法国僧侣阶层的社会的消极的代表和另外一个如一个法国资产及阶级的社会的积极的代表。但是在德国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既然纯政治革命行不通那么就考虑跨过政治革命而进行人的解放。在德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催化了无产阶级的诞生,在资产阶级进行反对封建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的同时,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的无产阶级已经按照自己的布局开始行动了。[3]德国资产阶级对于其他国家通过革命取得的丰功伟绩自然是心向往之,但他们瞻前顾后投鼠忌器,缺少与民众同样宽阔的胸襟,缺少实施政治暴力革命的紧迫性。在其本质上是被压抑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不仅故步自封也要求别人故步自封。推翻一种现存的政治制度并非易事,需要民族人民的筚路蓝缕,实现人的解放亦是如此。

(二)实现解放的现实可能

既然现在要彻底实现人的思想的普遍解放,又不能依靠曾经以为可靠的资产阶级了,那么现在能真正实现人的普遍解放的物质力量,强有力的“心脏”从何处寻得呢?无产阶级社会是自西方的工业革命兴起之后出现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物,是以一种人为因素而分化出来的一类特殊贫困阶级。[4]这仅是在一特定阶级区域内造成的一个特殊阶级贫困并且带有其一种阶级普遍性,是全社会一种普遍程度的社会贫困,而这远非是一局部阶级的普遍贫困;但是这既是某一特殊阶级一般的社会贫困而且同时又会或多或少带有某些阶级必然性,是因封建工业资本家严重的资本主义剥削性掠夺压迫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私人占有和物质财产地大量地占有从而导致的历史必然结果。

因此,真正实现自由的现实是什么?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看作是一个完全反对德国现有体制的阶级,它具有彻底革命的潜力,摧毁一切奴隶制的权力。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的解放,首先要对现有的社会和各种关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不然的话,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就如同天方夜谭。无产阶级想要自救,就得用无尽无穷的革命精神,用无尽无穷的革命力量,同私有财产所有者、私人利益的规则制定者和他们的阶级作生死搏斗。无产阶级总是和劳动人民站在同一阵线上,他们依靠社会主义革命,解救受镣铐的阶级,只有这样,才能使没有出路的无产阶级自救,枯木逢春,获得解放。

为什么这个历史使命只能由无产阶级来承担?马克思的回答在《导言》中已经极情尽致了。首先,这是由无产阶级自己决定的。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看作是公民社会的一种普遍性的存在,他相信,只有这种普遍性的存在,才能解决特定的和一般的利益的矛盾,才能解决人类的异化问题。与此同时,无产阶级是“完全被束缚住的阶级”,所以,它具有所有其他阶级所没有的那种完全的战斗的觉悟,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钥匙。其次,是因为德国国情比较特殊。他相信德国的政治改革不过是一场虚无缥缈的幻象,因为德国缺乏能够引领一种政治变革的特定阶级。政治革命不但需要这个阶级有通身的革命勇气和炽盛的革命活力,而且需要这个阶级把所有的受压迫的人团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代表,从而引领革命。政治革命是由特定的社会阶级主导的,[5]这种独特性使其无法完成完全的人获得解放的任务,只能使特定的一小部分“幸运”的人得到解放。但是,即使只是这种微弱程度的变革,想要在德国实现也是难如登天。

有鉴于此,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一种物质力量,是一颗不可缺少的强大有力的“心脏”,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也就是解放自身。

结语

《导言》是马克思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意识更新,对实现人真正的解放有鼓舞人心和价值导向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导言》中“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理解,以及对“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条分缕析,论证了要实现人的解放须把哲学当作精神动力,把无产阶级当作物质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解放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在反思历史问题、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中国梦想的过程中,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阶级哲学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菱的哲学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