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简方案下英语双重谓语结构的句法研究

2023-09-01袁素雯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宾格双重句法

袁素雯

(广州华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州 511300)

英语双重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M.Ganshina 对双重谓语的解释最有代表性[1](P15),他认为:“双重谓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谓语,它是由两个谓语——一个动词性谓语和一个名词性谓语——组成的交叉。”[2](P280)

(1)a.He died a hero.

b.He died young.

c.She left Wuhan a student and came back a soldier.

句(1)中的die,left与come是动词性谓语,表达由主语实施的行为过程,且语义完整,去除其后句子成分句子结构仍然完整,而a hero,young以及a student和a soldier则是名词性谓语,在主语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修饰主语。因此从句子表现来看双重谓语结构既不属于主动补结构也不同于主动结构。那么,它们的句法生成机制是否也是不一样的呢?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参照生成句法最简方案理论,先分析双重谓语结构的句法与语义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类句子的结构运算,从而解释该结构特征。

一、英语双重谓语结构的句法与语义特征

英语双重谓语结构的特殊性在于其谓语动词包含两个组成部分:1.连系动词。后面可接名词或形容词,对句子主语进行补充说明、与主语存在内包关系。[3](P40)2.实义动词谓语。具有独立、完整的词汇意义,不需要其他语法成分作为补充,除去谓语动词后的其他成分,句子结构与语义保持不变。因此本文先后将其与主语补足语、状语一一对比,对双重谓语结构的句法以及语义特征进行研究。

(一)主语补足语。当双重谓语动词充当连系动词时,其后成分可称为主语补足语,但与传统语法中的主语补足语又有很大区别。传统语法中主语补足语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宾语补足语被动转换生成,如(2)a所示;二是由部分实义动词词义弱化生成的机构,如(2)b所示:

(2)a.The wall was painted green.

b.He turned old.

句(2)a 是由We painted the wall green 经被动转化生成,因green在主动句中与宾语wall存在主谓关系,被动转换生成后,wall成为句子的主语,green相应变成句子的主语补足语。虽然去掉green后句子结构不发生变化,但主语we与green明显没有内包关系。而句(2)b中old去掉后句子结构和含义都发生了变化,turned转变成不及物动词,随之语义也发生变化。即turned在句(2)b中不具有独立且完整的词义。因此,将双重谓语结构看成主动补结构无论从句法结构还是语义上来说都不理想。

(二)状语。当双重谓语动词充当实义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时,其后成分可看成句子的状语。状语一般用来修饰谓语动词,表示谓语动作实施过程的方式、结果或状态,所以可以用特殊疑问词why、how 等提问;但也有修饰整个句子的情况,如句(3)所示,其位置比较灵活,在句子中可以移动。

(3)She talked wild but acted natural.

就语义而言,形容词wild、natural分别修饰谓语动词talked和acted,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结果,然而状语也可用来修饰一个句子,而不仅仅只是句子的某一成分。从这一角度来说,wild以及nature可以理解为主语在说话以及表演时的状态,即它与主语之间存在内包关系。但是从句子结构来看,句(3)中的wild和natural 等不能去除也不能移动。但状语也的确存在不能去掉不能移动的情况,如句(4)所示,而同为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在句(5)中可以去除和发生位移,句子结构不发生变化。因此状语能否去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判断:

(4)A hero lives in Guangzhou.

(5)a.A terrible epidemic happened in Shanghai.

b.A terrible epidemic happened.

c.In Shanghai,a terrible epidemic happened.

最后,双重谓语动词的主语大多为人,其语义主要分为运动类、运动起止类、感官以及光照类等。[4](P23)除了die等表示生死和运动起止类不及物动词后可加名词外,其余都可以理解为某种be状态下持续的性质、特征和状况,其后必须接形容词、分词以及介词短语等成分。如句(1)中young,a hero 都可以理解为时间和方式状语。

(6)a.He died when he was young.

b.He died as a hero.

综上所述,将双重谓语结构归类为主动补结构不符合语言事实,而归类为主动结构则需要解释以下现象:双重谓语结构谓语动词后成分与句子主语存在内包关系,且不能发生位移。因此本文尝试从最简方案入手,通过分析此结构的运算过程来解释以上现象。

二、双重谓语结构的最简句法运算

根据生成语言学的最简方案理论[5](P379),结构运算有合并(Merge)以及一致(Agree)两种基本的方法:合并又分为内部合并(internal merge)和外部合并(external merge)。内部合并主要指一个句法范畴移到新位置并与其它成分结合,外部合并主要指不同范畴之间的组合。而一致的核心观点是探针(probe)与目标(goal)之间通过建立一致关系删除彼此的不可解释性特征后被赋值(valued)以便在句法接口层面对外部系统识别。如名词性成分的格特征,以及定式句中的时态中心语T的时态、人称和数的特征等都属于不可解释特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句子结构运算是分语段(phase)进行。在语段理论下,名词成分的格统一按照从左至右的方式进行:即所有动词词组包含内外双层结构,内层为词汇性实义动词V,外层为功能性轻动词v。由于双重谓语结构中谓语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不及物VP 的外层结构V也具有不及物性。而不及物性vP不构成语段,即其不构成不可穿透性条件(PIC,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因此定式句的时态探针T可以透过VP,与VP中的名词成分构成一致关系,并给其赋格。

另外,根据分裂CP 假说(Split CP hypothesis),句子也被分成语力(Force),话题(Topic)以及焦点(Focus)投射。[5](P251)其中语力投射指陈述、疑问、祈使等语气,话题指已知信息而焦点投射指新信息。

基于上述最简方案的句法理论和结构运算条件,我们先来看看非宾格动词die[6](P817)的句法属性:语义上看,“非宾格动词”主语的语义角色为客体(theme)。结构上看,非宾格动词不能赋予其内论元宾格,其论元成分与定式(T)构成目标和探针关系,因非宾格动词不构成语段,名词内论元的格特征可在原位被核查(valued),句法表现为there做句子主语,如(7)a所示;同时内论元受到T探针的吸引或核查EPP特征要求he提升至[Spec−TP]的位置,从而获得主格,成为句子的主语,如(7)b所示:

(7)a.[TP There[VP died[NP him]]]

b.[TP Hei[T[VP died ti]]]

然在此结构的句法表现中还有其它成分如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可修饰动词die如下所示:

(8)a.He died desperately.

b.He died in Guangzhou.

从语言事实来看,desperately以及in Guangzhou 处于VP内的附加语(adjunct)位置,都可以去除,但两者不能放在谓语动词died前,说明He是动词die的内论元,不可接受施事状语的修饰。下面以句(1a)Hediedahero.为例来推导双重谓语结构的生成过程。

(一)He 基生于VP−Comp。在最简方案中,动词结构按内外双层的形式进行投射,内层以实动词为中心语的VP 而外层是以轻动词为中心语的vP。若He基生于VP的complement位置,He 首先与动词die 合并(merge)形成V−bar(die he),此时没有外论元。若a hero是状语,它可能处于动词v’的adjunct位置或者实动词V’的adjunct 位置。如处于V’的adjunct 位置如图(9)所示,因轻动词属于无语音形式的强语素(strong affix)吸引V die上移到V位置与之合并。

(9)

(10)

此时定式T因携带不可识别特征处于激活(active)状态,它作为探针往下寻找目标时,a hero 不携带不可解释特征,处于inactive状态,T只能往下继续寻找目标,并与he形成一致关系,赋其主格并核查本身携带的人称、数和EPP不可解释特征。按理*He a hero died 理应也是正确的句子,且位于v 状语位置(adjunct)必须受其外论元的控制,因此,a hero 只能处于VP 中adjunct 的位置,如图(10)所示。此时仍需要解释的是既然a hero 修饰主语或整个句子,它提升至句首后,为何整个句子结构和语义都发生了变化。

(11)A hero,He died.

一种解释是a hero是新信息,它在动词die表述的行为过程中修饰主语he,具有伴随状语的特征,相当于as a hero。也可用how,why等表方式、原因或结果的特殊疑问词,而句(11)并不是a hero 经过显性位移生成的。首先,a hero 是非论元,不需要获得格,也不受定式T的吸引;其次,died为非宾格动词,其分裂的V不能指派外论元,没有空位留给a hero;根据最简方案SplitCP假说,CP 可以分裂成话题以及焦点投射等,而这里的a hero 是直接与话题词组TopP(Topic Phrase)合并,所以它并不是经过显性位移移至句首的。

(二)He 基生于VP−Spec 的位置。若句(1)a 中he 基生于VP−Spec 位置,a hero 处于VP−Comp 位置,(1)a 的生成过程如下:die 首先与a hero 合并形成V−bar(die a hero),V−bar 再与he合并构成VP(he die a hero)。接着VP 与轻动词v 合并形成vP,因轻动词属于无语音形式的强语素(strong affix)吸引V die上移到v位置与之合并。然后vP与定式T’合并。T’与最近的he构成探针和目标并形成一致关系,促使he移动至Spec−T的位置,从而使T’中的人称和数特征被赋值(valued),且EPP特征也被核查,同时he也被其赋予主格,从而形成TP。TP接着与标记语合并形成CP。T’中的过去词缀在语音层面下降到轻动词v上,使die变成died。然而处于VP−Comp位置的a hero没有被赋值。有趣的是,若a hero被介词短语in Guangzhou取代时,结构(12)There died him in Guangzhou 完全合乎语法语义。虽然there 结构不能筛选除所有的非宾格动词,但出现在其中的一定是非宾格动词。[6](P822)我们再来看一看句子(1)c 中的谓语动词come和leave:[5](P201)

(12)a.There came a loud Scream from inside of the house.

b.There returned the vice squad arrested a businessman recently from Thailand.

这就意味着表示地点信息的介词短语都处于VP 的complement位置且双重谓语动词都具有非宾格属性。

结语

双重谓语结构中谓语动词带有非宾格属性,其后成分为名词、形容词或分词等时,处于VP结构内的adjunct的位置;而其后为表示地点信息的介词短语则处于VP 的complement 位置。因此不论将其分析为何种句法成分,只要确定其句法位置,其句法属性和语义关系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从方法论来说,从语义和句法联系入手,分析问题会更全面;从理论上而言,原有对双重谓语结构的分析影响了人们对语言事实的了解和认识,更新对其的认识和解释,论证句法结构与语义的一致性,更好地反映了生成语法的普遍解释力。

猜你喜欢

宾格双重句法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满语宾格的用法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句法二题
行政法上的双重尊重
Past, Present, Future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无加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