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3-09-01张影康鑫蔚张文娟
张影 康鑫蔚 张文娟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商丘 47600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称为新生儿黄疸,属于新生儿常见疾病[1]。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其中生理性黄疸程度较轻,1 周左右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黄疸病情较为严重,也是诱发胆红素脑病的重要原因[2~3]。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多以降低患儿机体内胆红素水平为主,常规方法有蓝光照射、皮肤抚触、肝酶诱导剂等。其中蓝光照射为首选治疗方法,具有作用快、方法简便、效果明显等优点,可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但其对深层组织胆红素作用不理想,患儿可能会出现发热、低体温、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4~5]。临床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患儿肠道菌群,降低肠道胆红素水平,通过细菌作用还原为粪胆素原,使胆红素重吸收减少。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98 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蓝光照射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我院收治的98 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 例。观察组新生儿中男25 例,女24 例;日龄1~9 d,平均(4.45±0.45)d;体质量2.45~4.22 kg,平均(3.08±0.75)kg;出生时胎龄37~40 周,平均(38.95±1.27)周;分娩方式:顺产23 例,剖宫产26 例;喂养方式:母乳26 例,混合23 例。对照组新生儿中男27 例,女22 例;日龄2~10 d,平均(4.20±0.82)d;体质量2.86~4.39 kg,平均(3.20±0.44)kg;出生时胎龄38~41 周,平均(39.23±0.99)周;分娩方式:顺产25 例,剖宫产24例;喂养方式:母乳29 例,混合20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1FYK-0322)。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相关诊断标准[6];纳入对象母亲年龄24~35 岁,妊娠期无其他重大疾病,无产前并发症;患儿经剖宫产或阴道分娩;出生后皮肤出现黄疸,入院时血清总高胆红素水平超过285 μmol/L;入院后肝功能、血常规等各项指标正常;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出生后伴呼吸困难、脑出血、咽下综合征等;有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肝肾疾病、浴血病等;已存在肠道发育畸形,肠炎、胃肠道功能紊乱等消化系统异常疾病;合并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的疾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新生儿双面蓝光黄疸治疗箱(北京海富达科技有限公司,型号:SYL68YXK-7)进行光疗,上灯箱为蓝光灯管、下灯箱为LED 光源。照射治疗前需预热,温度达到30℃时将患儿放入,患儿均裸放于箱体内,以遮光黑布遮盖患儿双眼、生殖器等部位,主波长为400~550 nm。每30 分钟为患儿翻身1 次,以保证皮肤受光均匀。每日蓝光照射时长6~8 h,直至血清总胆红素指数低于222 μmol/L 即可停止治疗,持续时间不可超过4 d,停止照射期间给予患儿静脉输液以保证其水分和热量充足。观察组在上述蓝光照射治疗基础上予以布拉氏酵母菌散(国药准字SJ20150051)治疗,温水溶解,每日喂奶前喂食患儿,1 袋/d,1 次/d,连续服用1 周,用药期间持续观察患儿反应,并及时补充维生素B2。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数值下降到171 μmol/L 以下,皮肤黄染明显消退或基本消失为显效;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数值为153~171 μmol/L,皮肤黄染症状有所缓解为有效;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数值无明显下降,大于171 μmol/L,皮肤黄染症状无明显消退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胆红素水平。检测治疗前与治疗3 d 后两组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和经皮胆红素水平。(3)治疗指标。观察治疗期间两组蓝光照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每日大便次数及胎便排空时间。(4)肠道菌群。检测两组患儿肠道内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拟杆菌等丰度。留取治疗后患儿粪便样本,所有样本放于-20℃冰箱低温保存。使用MolPureStool DNA Kit 粪便脱氧核糖核酸(DNA)提取试剂盒对两组患儿粪便样本中DNA 进行检测,提取肠道内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拟杆菌等菌群,使用特定DXA测序测定其成分,并计算PCA 分类数量和权重,得出肠道菌群丰度数值。(5)不良反应。记录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腹胀腹泻、皮疹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胆红素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与经皮胆红素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s)
表2 两组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s)
?
2.3 两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群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拟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lgCFU/g,±s)
表3 两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lgCFU/g,±s)
?
2.4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蓝光照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胎便排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每日大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s)
?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时间早及病因复杂等特点,其多发于新生儿群体[7]。新生儿胃肠道以及肝脏等脏器代谢功能不足,胎粪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局部皮肤黄染等症状。胆红素是一种有毒性的胆汁色素,若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持续升高,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干扰脑部神经细胞代谢,甚至造成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8]。
蓝光照射是临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用方法,是通过蓝光照射婴儿皮肤使胆红素分解,以物理方式转变血液内的胆红素,改变原本胆红素结构,形成胆红素异构体,经粪便或尿液排出体外,降低患儿机体内胆红素含量,达到去除黄疸效果[9~10];此外,蓝光照射可为患儿增加体温,促进血管扩张,利于加速血液循环,保障细胞能量正常代谢,避免机体免疫细胞受损。但光疗照射患儿体温难以控制,若光疗箱产热过多,可能导致其对深层胆红素的作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其次,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尚未健全,胆囊收缩能力和胃动力尚不足,单独使用光疗可能导致患儿器官功能受损、水分流失、电解质失调、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11]。此外,蓝光照射会减少患儿体内的核黄素,引发核黄素缺失症,限制患儿身体正常发育,且持续性光疗无法满足患儿家属及时安抚哭闹患儿的需求,不利于持续性治疗的展开。布拉氏酵母菌能够缓解蓝光照射对患儿正常发育的限制,利于促进胃泌素分泌功能,使患儿食欲大增,保证患儿对营养的有效摄入,利于机体正常发育,保障持续治疗的推进。同时,布拉氏酵母菌能够为肠道增加有益菌,降低肠道酸碱值和β-葡萄糖醛酸酐酶(β-GD)数量,有效保护肠道微生态环境,抑制致病菌与胆红素结合,从而减少胆红素含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及经皮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蓝光照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胎便排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每日大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蓝光照射可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粪便排空,降低机体胆红素水平,促进患儿病情康复。何春荣等研究表明,布拉氏酵母菌可缓解对机体造成的二次伤害,与胆红素结合可减少体内胆红素含量[12],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在于,布拉氏酵母菌作为一种非致病性真菌,在胃肠道不易被吸收,其主要作用于整个胃肠道上皮组织细胞,可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影响肠道菌群定植作用,为胃肠道维持微生态平衡提供能量[13];布拉氏酵母菌有助于直接提升肠道活性,保护肠道黏膜受损,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每日排便次数,调节肠道菌群对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改变胆红素结构和数量,阻止胆红素-葡糖醛酸酯的酯链分解,从而促进胆红素水平下降,使黄疸加速消退[14~15]。观察组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群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拟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肠道菌群,保障肠道黏膜完整性,降低胆红素水平,应用安全性较高。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是两种需氧菌,两者水平降低可避免肠道损伤,利于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泄次数;拟杆菌属为有益菌,具有帮助机体广泛消化膳食纤维的能力,参与人体肠道中多种代谢活动,能够保护机体免受侵入性病原体的伤害[16~18]。两种治疗方式联合使用可使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在肠道内生存困难、含量减少,拟杆菌含量增加,利于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加速胆红素运转,从而减少胆红素含量,有效缓解病情和患儿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可更加有效地调节患儿肠道菌群,改变菌群含量与活性,提升肠道功能,调整胆红素水平,缩短病程,且安全性较高,可以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