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在创伤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3-09-01李庆波
李庆波
(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关节科 灵宝 472000)
创伤性关节炎发(Traumatic Arthritis,TA)病原因在于关节软骨病变,随着病情发展可导致骨质发生增生及软骨退化等病理性改变,以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功能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足踝关节连接足部于小腿等组织,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较高。为了减轻创伤性关节炎对患者的影响,及时予以积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关节融合术是目前治疗晚期踝关节TA 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可通过植骨融合方式恢复患者踝关节解剖结构,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1~2]。传统的关节融合术主要为开放术式,对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较大,易损伤周围血管、神经,手术风险较高[3]。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属于微创手术,通过关节镜辅助在可视下行植骨融合术,减少了对组织的损伤,且术后骨融合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4]。本研究以TA 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医院收治的86 例TA 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 组各43 例。A 组男25 例,女18 例;年龄22~54 岁,平均(39.25±4.83) 岁;体质量指数18.6~23.8 kg/m2,平均(21.43±1.25)kg/m2;伤后至手术时间10~28 个月,平均(18.46±5.46)个月;受伤原因:车祸伤21 例,坠落伤11 例,运动伤11 例;病变部位:左侧13 例,右侧30 例。B 组男28 例,女15例;年龄24~55 岁,平均(39.17±4.76)岁;体质量指数18.2~24.1 kg/m2,平均(21.37±1.21)kg/m2;伤后至手术时间11~29 个月,平均(18.55±5.58)个月;受伤原因:车祸伤24 例,坠落伤12 例,运动伤7 例;病变部位:左侧16 例,右侧2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TA 符合《外科学》[5]中诊断标准;踝关节疼痛、肿胀,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踝关节软组织、关节间隙感染;血糖控制不稳定或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心肺肝肾功能异常;合并踝关节其他类型关节炎。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2018W1226)。
1.2 手术方法
1.2.1 A 组 实行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采取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切口选择外踝中心上3~5 cm,长约10 cm,在胫腓联合上方将腓骨截断,充分暴露踝关节后,将周围软骨、纤维瘢痕等清理干净,关节面严重不平者可切除多余关节软骨,随后进行微骨折处理,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将踝关节背屈0°,外旋5°~10°,外翻0°~5°,观察胫骨、距骨对位情况;对位良好后行局部植骨术,随后将导针钉入靠近踝关节的胫骨前后,于距骨处钻入空心钉加压固定,逐层缝合后常规引流。术后使用石膏固定3 个月,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2.2 B 组 实行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使用关节镜系统(Smith&Nephew Dyonics)辅助下实行手术,入路选取踝关节外侧、内踝尖近侧、腓骨尖近侧3 m 及第3 腓骨肌腱外2 cm 处,作一0.5 cm左右的切口,置入关节镜;用刨刀将滑膜清除后,使踝关节处于轻度跖屈位,磨除胫骨穹隆、骨赘及内外踝关节软骨,同时磨除2.0 mm 骨质,改变为极度跖屈位后,对畸形踝关节进行修正;将踝关节改为中立位,将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入内外踝关节、胫距关节,于距骨处临时钻入2 枚克氏针,C 臂机透视观察对位情况,对位良好后植入2 枚6.5 mm 的无头全螺纹加压螺钉,加压固定,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常规缝合、放置引流,术毕。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关节融合时间(术后每个月门诊随访,经X 线检查明确关节融合情况)。(2)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术后门诊随访3 个月,依据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Association, AOFAS)[6]评分评估患者踝关节恢复情况,包括疼痛(0~40分)、功能(0~50 分),对线(0~10 分),共3 个方面,总分0~100 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踝关节功能越好。(3)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采用Shapiro-Wilk 正态分布检验计量资料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理论频数<5 采用连续校正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B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关节融合时间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
2.2 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两组患者AOFAS 中疼痛、功能、对线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术前,且B 组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s)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B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负重屈曲关节,遭受创伤后可导致骨缺血性坏死、韧带损伤,进而引起TA 的发生[7]。近年来,TA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可导致患者发生关节疼痛、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表现,同时还会伴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如退化、骨化、关节增生等,病情严重者甚至出现关节痉挛,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作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踝关节一旦出现TA,将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目前临床治疗踝关节TA 以踝关节融合术为首选,通过内固定融合达到骨性愈合的目的,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8]。开放式关节融合术虽能够达到治疗目的,但由于开放式手术对机体创伤较大,尤其是踝关节部位易发生神经损伤、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9]。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尤为重要。
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在关节镜透视下进行操作,手术视野清晰,且具有微创、操作难度低等优点[10]。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关节融合时间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治疗TA 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分析原因在于: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能直观地观察到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入路,减轻或避免对周围血管、神经的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可减轻术后组织渗出,进而减少术后引流量[11~12]。此外,该术式在直视下清除软骨、纤维瘢痕,与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清除效果更好,更有利于胫距关节对位,促进术后植骨融合,加快患者术后恢复[13]。
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踝关节功能疼痛、功能、对线评分及总分均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可显著改善TA 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关节镜具有360°可移动视野,能观察到细微病变及关节死角,有利于术中操作,清理关节面及对合更加准确,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软骨、骨赘清理不彻底的风险,进而有效减轻患者踝关节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14]。B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 组(P<0.05)。这提示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治疗TA 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对踝关节周围组织、血管神经干扰较小,能够较好地保护踝关节血运,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且术中切口较小,降低了切口与致病菌接触的风险,术后感染风险较低,安全性较高[15]。但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力线异常严重的患者纠正能力有限,存在踝关节内翻畸形严重的患者应联合其他术式治疗。同时,术中操作时应注意切开皮肤后钝性分离皮下组织,避免损伤足背动脉、神经,软骨、骨赘磨除应彻底,避免遗漏;术中可通过微骨折术打磨出血,利用干细胞创造利于融合的环境。术后为患者制定早期康复计划,有利于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下内固定关节融合术治疗TA 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