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科学的幼儿绘画活动实践逻辑及路径展望
2023-09-01常思雨王志丹
常思雨,王志丹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一、引言
在学前教育阶段,艺术活动是幼儿实现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绘画活动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表达对外界事物的理解、抒发情感、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际上掀起了脑科学研究的热潮。脑科学是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旨在厘清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为大脑疾病提供诊断和治疗方法。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技能,是人类大脑进化到使用复杂符号和发展交流能力的标志。[1]不同于简单的躯体运动,绘画意味着心理表征向一系列运动指令的转换。[2]脑科学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教育界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角度了解幼儿绘画时的生理机制,从而推动幼儿绘画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本研究基于脑科学的视角,分析幼儿绘画时其大脑运作的基本逻辑,并提出幼儿绘画活动的具体实践路径。
二、实践的内部逻辑
(一)大脑信息通道的多模态感知
儿童的绘画表征最初来源于对周围世界的多通道感知。他们拥有丰富的信息通道,体内的多个感觉器官能够同时检测环境中的各种物理特征,然后大脑回路再整合这些输入,最终形成多模态感知。[3]个人体内受体所接受的所有刺激都被转化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通过一个或多个传入神经元,传递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这些不同的感受器与相应的感觉皮层共同构成了人体几个不同的感觉子系统,包括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体感系统、味觉系统、嗅觉系统和前庭系统。[4]儿童正是通过看、听、摸、尝、闻等方式多模态地感知周围环境,最终形成对绘画对象的形象认知,包括绘画对象的颜色、形状、声音、味道等特征。
大脑感觉通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学习、注意力和运动是调节感觉处理的重要因素。学习能够扩大编码刺激的神经元群,促进任务相关信息的有效编码。因此,学习能够改变感觉皮层中与任务相关的感觉刺激的感觉反应。注意力能够调节下部感觉皮层的感觉反应,从而有效感知相关的感官刺激,同时,注意力还可以调节关联皮层中的多感官知觉和神经反应。运动状态和运动指令会引起个体内部状态的关键变化,导致感觉反应的显著调节。[5]这些因素能够有效调节儿童的感觉反应,使得儿童对同一事物表现出不同的感觉反馈,进而体现在绘画对象的表征中。
(二)大脑神经的激活
早期的刺激和学习经验影响儿童大脑突触的变化,是儿童绘画的灵感来源。大脑神经元的突触具有可塑性,是个体学习和记忆的分子机制。[6]大脑并不是一个处理杂乱信息的被动系统,而是一种有效的模式检测设备,它能够检查新的刺激,寻找线索,帮助人们将传入的信息、存储的模式与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而神经连接和整个大脑回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刺激和早期学习经验的质量、数量和种类决定的,进而影响到儿童的绘画表征。[7]婴幼儿时期是突触的高速增长期,这一时期,随着对外界环境接触的增多,婴幼儿大脑中的突触会过度生长,随后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消除多余的突触。[8]因此,早期经验刺激通过大脑的突触修剪机制影响儿童脑内神经突触的数量及其联结方式,进而使个体的绘画表达呈现出不同表征。
儿童绘画活动的进行伴随着左右脑半球的激活,而脑半球的激活状态影响着儿童绘画时的注意力状态与表现方式。Sperry提出的左右脑分工理论认为,由胼胝体连接的人类大脑的左右半球在机能上各有其分工,右脑是直觉和创造力的中心,左脑被认为与逻辑思维和语言有关,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分工、互补、整合统一的结果。[9]已有研究表明,绘画过程与大脑右半球的激活有关,如Virshup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右脑”活动。[10]后续研究也发现,创造性的绘画与右侧的外侧前额叶皮层有关,该区域能够对左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后区域(如顶叶—颞枕区域)施加自上而下的控制,抑制干扰刺激,并支持内部注意力需求、视觉想象以及在想法生成过程中整合与绘画任务相关的信息。[11-12]
事实上,大脑的左半球也与绘画过程紧密联系。广泛的左半球损伤可能会导致个体描绘对象的细节变得简单。例如,患有额颞叶痴呆和左脑功能障碍的画家通常会失去抽象和象征表现的能力,但他们的绘画可能会显得更加情绪化和富有创造性。[13]有学者也证实了由大脑左半球负责的语言与绘画中某些动作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发现当患者选择画什么时会激活其大脑颞叶区域,当患者选择画在何处时会激活其大脑顶叶区域。即使是简单的绘画也涉及大脑许多部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涉及根据绘画任务确定绘画主题,选择绘画的表现方式,将自己的作品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收获通过非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等环节。[14]因而,绘画活动离不开大脑左右半球的联合作用。
儿童绘画活动的素材原料、内容选择、动作执行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包括视觉知觉、视觉空间注意力、高级运动控制等。[15]首先,视觉知觉影响着绘画活动的素材输入。视觉知觉被定义为解释眼睛接收信息的能力,它是能够使个体感知到更多的周围环境信息,直接影响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能力。[16]视觉知觉能够使个体对接受的视觉信息与原有的储存信息进行加工整合[17],直接影响绘画活动的素材内容。其次,视觉空间注意力影响着绘画活动的内容选择。编码过程中的注意力会影响记忆的后续行为表达和大脑活动水平预测记忆的形成程度。[18-20]有研究表明,注意力在视觉皮层、颞叶皮层和海马体中诱发了依赖状态的活动模式,但海马体本身的注意力状态与记忆的形成最为密切,这决定了我们对经历事件的记忆程度,明晰了为什么我们记得某些事情的缘由。然而,在具有多个竞争刺激的复杂环境中,编码的信息可能由注意力决定。这种优先级可以基于新奇、情感和奖励的显著性以刺激驱动的方式建立,或者基于当前的行为任务以目标导向的方式建立。[21]因此,这种注意力的特性决定了儿童对优先级信息的编码,进而影响绘画时的内容选择,使之呈现出不同的绘画内容。最后,高级运动控制与绘画中的动作执行存在关联。有研究发现,开展绘画活动时,大脑的左前运动和辅助运动区、上顶叶被显著激活。[22-23]顶叶也被认为与绘画活动密切相关:顶叶下叶将有助于构建物体的空间表征,楔前叶将参与维持物体的正确空间关系和规划视觉引导的手动作。[24]因此,运动区的激活影响绘画活动中儿童对物体形态和空间关系的表征。
三、实践路径
(一)提供丰富的早期环境刺激,促进突触的可塑性发展
婴幼儿早期是大脑神经元突触连接的高速发展期。这一时期,经验会影响神经元之间连接(突触)的形成,为大脑功能的不同层次结构建立通路。这些通路控制着人们每天所做事情需要的智力、情感、心理、生理和身体反应。[25]丰富的环境刺激在该阶段起到奠基作用,成人应在此阶段为婴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环境刺激。一方面,绘画是儿童心灵的窗口,是儿童表达自身对世界认知和个人意愿,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成人应多给予儿童看世界的机会,让儿童在与大自然、大社会的充分接触中增强对周围事物的感知,丰富儿童的早期经验。另一方面,作为儿童成长的领航人,家长及教师应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积极与其沟通交流,鼓励他们通过绘画记录生活、抒发所感所想,在温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帮助儿童建构对世界的认知,强化他们大脑内突触的连接,促进大脑认知的发展。
(二)以情感刺激儿童右脑开发,促进绘画的“自我状态”分享
右侧“情感大脑”能够使自己与他人进行内心世界的“自我状态”分享,这是一种共同创造的、相互影响的对话。[26]对儿童而言,绘画活动不仅是一门艺术创作活动,更是一个分享自我、表达自我的窗口。成人对儿童绘画活动的定义不应局限在“才艺”“娱乐”等方面,更应该透过绘画看到儿童的心理表达。对儿童而言,绘画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欣赏儿童绘画是成人需要重视的。成人对儿童画作的欣赏不应局限在“他们画的是什么”这个简单的层面上,更应看到潜藏在儿童内心深处的自我。成人应该思考“儿童想表达什么”“儿童想分享的自我是什么”。成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儿童的作品,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领悟他们分享的自我状态。
为促进儿童“自我状态”的分享,成人可以从右脑开发入手。研究发现,大脑右半球需要情感刺激才能正常发育。[27]情感情绪是复杂有机体中生物调节最高阶的直接表达,关键的情感体验嵌入安全依恋关系,而安全依恋关系能够促进右脑自我调节机制的发展。[28]基于此,一方面,家长应帮助儿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通过日常亲子沟通、依恋游戏[29]等方式帮助儿童形成安全的依恋感,进而建构其内部的安全依恋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情感刺激的多样性,引导儿童建立与他人的情感联接,包括与同伴、老师等,以情感刺激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展,激发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分享欲与表达欲。
(三)注重幼儿认知能力提升,激发绘画情感表达和技能的发展
绘画活动已被证实与个体的认知发展密切相关,成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促进儿童绘画情感表达和技能的发展。
第一,视觉是儿童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成人应尽可能地给予儿童探索世界的机会,让儿童通过视觉通道感知周围世界,接受外部刺激,获得关于事物的信息和经验,形成自身的认知,并在绘画中传达想法与感受。与此同时,成人应注意提高儿童视觉感知过程中的辨别能力,着重引导儿童观察事物的特征、属性,如大小、颜色、形状等。
第二,绘画能促进儿童注意力的集中,同时,绘画活动的进行也需要注意力的参与。[30]一方面,简单、舒适的环境有助于儿童绘画活动的进行,成人应选择光线良好、无噪声干扰的地方作为儿童的绘画场所,并提供充足的材料供儿童使用。另一方面,绘画活动是儿童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身对周围世界认知的活动,成人应尽量减少对儿童的干扰,让其发挥主体性进行自由创作。
第三,绘画活动的进行离不开记忆的参与。已有研究证实了情景记忆与绘画活动存在联系,即情景诱导过程促进了海马体的活动,而海马体活动的增强与创造性表现紧密联系,支持着创造性想法的产生。[31]因此,成人应关注情景的重要性,引导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回忆所要呈现的情景,使其逐渐关注到各种细节,丰富绘画情节。成人还应引导儿童在原有情景记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锻炼表现力,抒发内心所想。
第四,运动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绘画活动的开展。学界已证明基于自然的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儿童的精细运动和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它是一种以学习自然为原则,学习利用自然的学习模式,支持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操作触手可及的具象物体。在精细运动方面,儿童可以练习用剪刀剪东西,尝试用铅笔或刷子等工具画画,参与系蝴蝶结、编织、串珠、拼乐高、摆积木、为玩偶穿衣等活动。在粗大运动方面,儿童可以尝试爬坡、玩捉迷藏、玩球、骑踏板车等运动。[32]运动技能的有效提升可以帮助儿童提升自身的绘画技能,丰富内在体验。
(四)以多感官通道增强感知输入,提升绘画内容及情感的丰富性
儿童对图像的感知不仅是视觉层面的,还包括听觉、嗅觉、味觉和体感等。大脑的许多区域是图像形成、存储和检索的一部分。[33]因此,成人应注意刺激儿童绘画时的多感官通道,使其充分感知外部图景。
一方面,成人应为儿童提供感知世界的机会,让儿童积极调用身体的多感官通道,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的方式获得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这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成人应遵循儿童“做”的本能,让他们在“做”中利用身体的多感官通道从多角度、多方面认知世界,增加自身的内在经验,从而丰富绘画内容。
另一方面,儿童的绘画表达是其感官输入的外在体现。在多通道感官的驱动下,儿童能够获取关于事物的多层次信息,丰富自身的感官经验。绘画作为一种图形符号,是儿童表达自身情感的语言,即儿童在绘画过程中表达着对认知事物的情感和态度。鉴于此,成人应鼓励儿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让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身的情感、诉求与期望。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应注意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逐步引导儿童认识不同线条的表达方式,辨别颜色的色调和饱和度,尝试将不同的颜色进行搭配作画等,帮助儿童更好地表达内心世界。
四、结语
总之,明晰儿童绘画活动背后蕴含的大脑运作逻辑可以帮助成人开展适宜性的教育活动,以儿童可接受的、符合大脑发展规律的方式助力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与感受,从而实现儿童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