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方言戏曲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对策*

2023-09-01吕俭平

大众文艺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方言湖南戏曲

吕俭平

(邵阳学院文学院,湖南邵阳 422100)

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代一项伟大战略。它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方言戏曲是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属于重要的地域文化,它的传承与发展对乡村文化振兴和文化建设非常重要。湖南方言戏曲种类很多。湖南方言戏曲是重要的地方文化资源。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湖南方言戏曲面临市场萎缩、观众锐减、戏曲剧本陈旧、表演传播传承等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管理体制急需完善、经费相对短缺等许多困境。面对这些困境,方言戏曲如何发展,很值得我们全面深入地分析其表现、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湖南方言戏曲面临的种种困境

(一)湖南方言戏曲市场萎缩,观众越来越少

湖南方言戏曲市场越来越萎缩。城市化进程导致方言戏曲的市场萎缩。以前,湖南方言戏曲主要的市场在农村。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湖南不少村庄的常住人口变得越来越少,村子越来越荒凉,甚至出现许多空心村。大批的青壮年长年累月在城市里打工,只剩下一些女人、孩子和老人留守在村子里。农村的传统人口格局发生变化,使得湖南方言戏曲的农村市场越来越萎缩,有些甚至没有了市场。除了政府买单的“送戏下乡”与因红白喜事偶尔请戏班子的演出以外,湖南方言戏曲的农村市场正在慢慢消失。城镇的文化娱乐方式较农村丰富,方言戏曲的市场就更有限了。

湖南方言戏曲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越来越少。他们很多人对湘昆、祁剧等方言戏曲要么不了解,要么有所了解也不喜欢看。随着时代的发展,湖南方言戏曲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视机,尤其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微信、QQ、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快餐文化盛行,人们尤其是青年观众被快餐文化吸引,他们对传统戏曲文化失去了兴趣。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时髦韩剧、日剧等流行文化。他们内心变得浮躁,无法沉下心来耐心观看节奏相对缓慢的方言戏曲表演。爱好戏曲的青年人很少,中老年人也有不少沉迷于棋牌、网络K歌、广场舞等娱乐文化,因此方言戏曲的观众大量减少。根据我们2022年2月对白沙镇毘帽峰村群众的问卷调查,目前常宁所演出的汉剧,上座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三十岁以下的观众更是寥寥无几。

(二)戏曲演员(含传承人)青黄不接,剧团成员大幅减少

演员与剧团方面的困境表现为:演员青黄不接,后继无人;传承人减少且老龄化。2022年3月,衡山县文化馆馆长胡耀文先生给我们提供的数据显示:衡山影子戏演员的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演出报酬低,年轻人宁愿外出务工,不愿意学习与传承影子戏。绥宁县文艺轻骑兵这个剧团中专业演员仅8位。其中年龄最大的已年逾70,最小的是30岁。在这仅有的8位专业花鼓戏演员中,大部分是师徒相承或是子承父业。戏曲前景不佳、收入较低等原因是致使演员不断流失,这些艺人为了养家糊口宁愿改行也不愿从事花鼓戏这一行业,更不愿让孩子从事这一行业。根据蓝山县文化馆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楠市镇的李冬贤在1970年以前尚能到各地组织“调子班”、宣传队,开展演出活动。李冬贤去世后,“蓝山花灯戏”几乎绝迹。现在只有少数人能演唱花灯戏的部分曲目。尚存的会舞者年龄都已老化,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相应的民俗活动逐年减少,花灯戏的传承面临严重的断代边缘。

(三)湖南方言戏曲的剧本、表演、传播与传承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剧本存在的问题

方言戏曲剧本大多陈旧,新剧本数量较少。根据我们调查,祁剧传统剧目林林总总相加有900余本,但新编新创的节目较少。蓝山县文化馆收集的花灯戏剧目中,传统剧目有18种,新编剧目只有9种,可见传统剧目在蓝山花灯戏中的占比更大。文化馆前文艺部部长骆志鸣同志对花灯戏进行过新编、新创,退休后已有两年没有再创新剧本,现在文化馆的花灯戏演员演出的新剧目还是两年以前的剧目。即使现存的旧剧本,也面临失传或被迫改变。祁剧剧目众多,但有许多剧目、剧本已经失传,舞台上经常看到的仅十几本左右,十分单一。据我们调查,有些剧目、剧本被迫改变。比如,因为生活节奏加快,零陵渔鼓长唱本的数量大量减少。

2.传承、传播、表演方式陈旧落后的问题

传承方式陈旧,需要更新、改进。邵阳布袋戏授徒时遵循“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承规矩,这使得传承人的范围越来越窄,传承难以为继。不过后来有所改变,也曾传授家族外的女子。衡阳影子戏等方言戏曲的师徒口口传承、子承父业。口传心授这种古老的传授方式需要借助现代技术加以改进。传播方式陈旧,表演方式守旧,也都亟须借助现代技术加以改进。

(四)戏曲管理部门的问题

1.资金短缺的问题

可能因为财力有限,湖南方言戏曲的演员现在没有全部入编,只是一些从事地方大戏表演与研究的人员,才有编制,才有固定的工资与社保。大多数民间小戏的从业人员,比如邵阳布袋戏的演出人员,除了固定的传承人一年有一些补贴,他们是没有固定工资和社保的。如上文所述,因为市场萎缩,观众减少,表演收入锐减,戏曲表演难以维持下去。演员另谋生路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管理政策、机制及其落实的问题

对有些地方大戏,尤其是民间小戏,某些县市的管理部门不是很重视。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管理力度不够。例如,我们调查中,邵东某祁剧剧团负责人跟我们反映,送戏下乡演出经费实行包干,民间戏曲剧团与集体国有剧团的分配比例存在问题。

二、破除湖南方言戏曲困境的相应对策

(一)实施“四进”,以扩大市场,增加观众,培养演员和传承人

湖南方言戏曲市场萎缩,观众越来越少,演员与传承人青黄不接。这些困境可以通过实施方言戏曲“四进”来加以破除。“四进”就是“进学校、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

“一进”,方言戏曲进学校。让湖南方言戏曲进学校,以此增加观众,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艺术素养。戏曲学校要想法培养戏曲演员和传承人。这里的“学校”指戏曲学校之外的中小学、中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学校的层次不一样,进驻方法应有所区别。先看戏曲进中小学,可以成立戏曲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实施工作计划。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戏曲、认识戏曲、慢慢喜欢上戏曲。具体做法包括:1.开设戏曲课;2.成立戏曲社团;3.开设戏曲培训班。相比于个体传承,学校培训班传承很有优势:场地比较固定,学生也比较集中,有严格的时间规定、管理制度等。这样老师能在大范围内根据嗓音、身段选择与培养合适的戏曲接班人。

“二进”,方言戏曲进景区。戏曲进景区是实施国家文旅融合的重要举措,可惜目前未能真正落实。湖南方言戏曲的文旅融合的情况不尽如人意。2022年3月,我们在邵阳绥宁黄桑上堡古国景点调查时,曾采访上堡村支书杨进树:能不能引进花鼓戏进景区演出,以便吸引更多游客从而提高旅游经济收入?杨支书对我们说:“很难引进。村里缺少资金,邻近难以聘请到专业的花鼓戏演员,没有专门的花鼓戏演出团队。面对困境,政府应想方设法将绥宁花鼓戏、当地文化艺术与当地景区融合,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绥宁花鼓戏主要以演绎苗侗族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如花鼓戏剧目《黄桑姑娘》《祭狗》等。除了富有神秘色彩的上堡古国之外,绥宁县还拥有许多红色基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指挥所旧址位于寨市古镇,来此重温红色记忆的游客不少。我们可以创作一些本地红色故事的花鼓戏剧本。可在县文化馆的帮助下培训一批乡村戏曲爱好者,定时定期地进景区,尤其是红色景区开展戏曲演出,将乡村的传统手艺、风土人情等融入戏剧当中,从而增加景区游客数目,增加旅游收入。

实现文旅融合,密切地方戏曲和当地景区的合作。我们经过对湖南衡山、零陵、绥宁等景点与地方戏曲的采访、调查与分析,建议采取以下密切合作的办法:一、创新景区的戏曲表演,探讨多种表演形式。可以不限于一种戏曲,条件允许的话,尝试多种地方戏曲联演,甚至穿插现代文艺表演。二、开发、制作旅游区的文创产品,包括戏曲服饰、表演道具、书籍,书签、挂件、摆设、文具等。文创产品制作注意深度和标准,避免让游客产生粗制滥造的感受;文创产品制作不要过度地把现代化与城市化元素符号嵌入产品之中,以免影响方言戏曲独有的特色。三、增加景区戏曲体验,让游客亲身体验地方戏曲,与戏曲演员同台演出、拍照合影等。四、在旅游区打造方言戏曲主题民宿和主题公园。以上几种方法可综合运用。

“三进”,方言戏曲进社区。各个城镇社区的广场会集聚一大群大妈和大爷,方言戏曲是他们青年时代的娱乐生活,重新观看方言戏曲能唤醒他们美好的回忆。让方言戏曲走进社区,会赢得相当多的老年观众。这些老年观众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城镇里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老年人,还有不少城镇化大潮中进城的农村老人,他们往往带着小孙子、小孙女前来观看方言戏曲。一方面自己重新听到了曾经熟悉的“老戏”,另一方面他们的孙辈也耳濡目染,受到了方言戏曲的熏陶。为了让方言戏曲赢得更多的社区观众,我们还要注意剧本内容要多样化,政府要多组织戏曲进社区的活动,并适当发放活动补贴。

“四进”,方言戏曲进乡村。陈庚、邱晶钰指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2018年相关调研显示,部分村民因“不喜欢看戏”或觉得“送戏下乡的演出不好看”而未曾观看下乡演出[1]。尽管如此,我们同时也要看到,“送戏下乡”还是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要想“送戏下乡”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赢得更多的观众,就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图完成任务,要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言戏曲节目。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提高“送戏下乡”的补贴,另一方面要监管“送戏下乡”的质量,不能将演出经费简单包干,只按照完成规定的场数付钱了事。为提高“送戏下乡”的质量,可以根据当地各个剧种、各个剧团的演出质量、观众人数和反馈评价来确定“送戏下乡”的场数。分配场数时要公平公正,不能徇私枉法。我们相信,随着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文化广场等硬件设施建设的逐步实施,“送戏下乡”会给湖南方言戏曲的发展会带来了新的机遇。

扎扎实实推行湖南方言戏曲“四进”,使得戏曲有了市场,赢得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演员效益好了,从事表演的人就会多,剧团也会发展起来。

(二)与时俱进,创新戏曲剧本,改变表演、传播、传承方式,增强戏曲的活力

1.要与时俱进,创作新的戏曲剧本。要鼓励湖南方言戏曲的创作与时代共进,为人民服务,创作与时代相符合的新作品。据我们统计,湖南方言戏曲新编剧本不多。下面我们举例说明一些有代表性的新编剧本。2017年,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组织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廉政题材的花鼓戏剧目,包括:《山路弯弯》《拈坨子》《酒楼趣事》《暖流》等。2018年,祁阳祁剧团组织创作大型现代祁剧《向阳书记》。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2021年创作演出了祁剧新剧本《种子方舟》。湖南戏剧人应该向台湾霹雳多媒体公司学习创新剧本,该公司成员与日本编剧虚渊玄合作的《东离剑游记》系列,现已连出三季。受过良好教育且对青年文化极为熟稔的编剧人才,共同创造了霹雳布袋戏20余年来源源不断的玄幻剧本,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与日本均广受好评[2]。

2.在保留湖南方言戏曲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借助数字化高新技术,尽力更新戏曲的表演方式与传播方式。在这方面,台湾霹雳布袋戏的转型很值得我们借鉴:传统方言戏曲,早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要想方设法与产业化相兼容、与流行文化相契合、与国际化潮流相适应。具体说来,湖南方言戏曲更新表演、传播方式可以尝试以下思路与途径。下面结合具体戏曲举例说明。

借助数字化高新技术,弥补方言戏曲表演的短板。布袋戏、影子戏表演空间小,影子和木偶也小,观众不容易观看表演不很清楚、不很真切。我们可以借助5G技术实时将布袋戏、影子戏表演投放至LED超大电子显示屏之上,或者利用5G技术和VR全息投影技术,将布袋戏、皮影人物全景放大投放至舞台之上。以此来弥补布袋戏、影子戏舞台视野狭窄的弊端,增加观看人数最大容量。

借助数字化高新技术,弥补方言戏曲表演的局限。自2020年以来,新冠病毒肆虐,戏曲表演观赏受到很大限制。我们可以利用“元宇宙”科技手段创造的虚拟戏曲世界。以阳戏为例,张家界是全国首个设立元宇宙研究中心的景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足不出户游览著名景点,将成为新的消费需求。张家界阳戏未来也可以结合这一技术,使全国各地的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元宇宙”技术旅游观光,还可以沉浸式体验阳戏的魅力,为宣传张家界阳戏拓宽渠道。还可以考虑建立虚拟博物馆。利用VR和AR技术,搭建一个动态的展厅,展示方言戏曲的历史、文化和剧目。

借助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充分扩大方言戏曲的传播空间。充分利用微信、快手、抖音、微博、B站等平台,发布湖南方言戏曲视频、图片和文章等。用以吸引更多的戏曲爱好者来了解、关注和欣赏。

3.方言戏曲传承方式,逐渐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方式,口传心授方面,还得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加改进。

(三)政府管理部门应完善并真正实施国家传承保护方言戏曲的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1.完善并真正实施国家传承保护方言戏曲的相关政策

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二为”“双百”方针。湖南方言戏曲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一定要重视,要传承和保护,这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充分发挥湖南方言戏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百姓服务,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传承、发展的具体思路,可以成立专门公司,由传承人、剧团、投资集团组成,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管理,密切结合流行文化,实行产业化运作制度。建立“传承人”考核机制,可以考虑打破“终身制”,等等。

2.下拨更多的资金扶助

湖南方言戏曲的传承人和固定演员,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入编,增加工资。如果财政困难,不能让他们入编,不能有固定工资和社保,那么就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有更多的演出和创作的机会,应该下拨更多的演出活动资金大力支持。政府部门应组织整理剧本、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湖南方言戏曲演员研究与创作剧本。政府戏曲管理部门,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加强旅游文化品牌建设。

我们要坚持“四进(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既能保护、传承和发展湖南方言戏曲,又能实现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乡村文化的建设。

猜你喜欢

方言湖南戏曲
方严的方言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方言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留住方言
说说方言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