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美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3-09-01朱昌森王伟祥许晶玉

大众文艺 2023年12期
关键词:美育课程体系专业

朱昌森 王伟祥 许晶玉

(1.延边大学,吉林延边 133000;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一、地方高校美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

1.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家的发展,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教育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美术专业拥有独特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并且能够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地方高校应当根据社会所需,建构一个能够突出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探索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1],进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但能够激活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全面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高校是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中心,它为当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在“双创”的政策指引下,地方高校应当紧紧依托本地经济建设环境的现实条件,把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机会,合理运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社会科学、信息、科技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尽力孕育出能够满足当地经济建设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创新教育和就业培训,高校应力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并以此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推动大学机制变革,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教育能力水平和社会竞争力,从而为经济发展不断做出积极贡献。

3.有助于推动创新型文化与艺术的发展

推动地方高校开展美术类专业创新和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民族文化(艺术)产业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目前国家建设所实施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政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此政策也将进一步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现代科技的持续推动,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教育的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了振兴民族文化(艺术)产业,地方高校应当鼓励美术专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加强对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培养适用于创新性国家建设需要的未来型人才,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地方高校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有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努力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身心、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者,因此,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框架中。研究发现,目前,地方高校在课程建设、专业教育和师资队伍的整体构成上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建设一个既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更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当前,许多高校都将创业课程纳入了专业课程体系,并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但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时,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接受创业实践,更重要的是将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业技巧纳入大学创业课程中,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全社会对美育的认知不断深入,特别是党和政府对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高校,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正在努力推进美育工作,不断提升质量。上海市的所有高校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选修一至两门公共艺术课程,并记录为学分;清华大学已经提供了超过200门关于公共审美的课程。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美育课程体系相对不完善,美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性不够突出,学生自身对美育的重视与关注度不高等问题。实际上,地方美术院校的课程以实用性和工具性为主,这种体系往往会导致功利主义的偏见,从而阻碍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尽管许多高校都提供了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只是提供基础信息,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水平。并且,虽然创新创业课程已经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但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的位置。首先,从教育内容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通常只是通识性内容,尚未与学科,专业相融合,不能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创业知识需求[2]。此外,创业实践学时设置偏少,未搭建实训平台,缺少教育实践这一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机制。其次,从课程结构来说,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尚未理清,缺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生对国家、地方、学校的创业政策一知半解,无法激起学生想创业的内生动力。未来,应切实做好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培养要求,调研核心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能力之间的差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让培养的人才真实可用[2]。通过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实训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促进地方美术院校的创新和创业教育。

3.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有待提高

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其中大学生是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应该更加关注和投资于建立创新和创业的实践平台。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客空间等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作用,推动美术类专业的创新发展。结合美术专业和地方特色优势,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三、地方高校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定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不仅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它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还能够深刻影响人们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发人们的精神,滋润人们的心灵。因此,美育不仅是个人生活能力的自然展现,也是整个国家精神的根源。因此,只有明确了美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才能在新学科建设中以最大程度发挥好美育的担当与使命。

首先,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纸上谈兵”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水土不服”。将“敢闯会创”视为大学生的核心素质,其关键在于通过实际操作和训练来提升。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效果,学校必须转变我国传统的社会实践性教学评价方法,进一步强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教学措施,同时借助各类专业训练比赛和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机会,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以增强学生研究问题和处理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将“怎么做”的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让这一课程真正成为现实,并取得更好的成果。

其次,通过协同育人和交叉培养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高校教育的核心课题。为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3],地方高校应该摒弃“单打独斗”的局限性,积极探索校内外的合作模式,构建开放、协同的育人机制,并加强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教育培养、融资渠道、创业实践等多方面的育人体系的建设。只有建立起政府、高校、行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之间的协作关系,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激发出“集结号”的活力,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完善“最后一公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

2.建设多维一体的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

“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旨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基础+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业实践”四个维度有机结合,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高校美术类专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应当加强创新创业课程设计规划,强调实用性和及时性。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化构建的联动机制,以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培养,这个联动机制既包含校内的,又包含校外的,以达到双方的协同培养。在大学里,因为缺少有效的交流体系,老师们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观点授课,并没有和其他同样从事这门科目的老师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经验交流,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在不同的院系之间成立一个课程小组,并指派一名小组成员,定期进行沟通和反馈。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比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促进彼此的教学经验的共享。

3.优化专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通过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并培养出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优秀人才。这一教育模式既适用于大学毕业生,也可以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其他人才培养提供参考[4]。通过将创新和创业的教育理念融入美术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可以清晰地定义教学目标,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为了提高美术类专业的教学有效性,应该重视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以便使教学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和需要,并且,这些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指导,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们在未来的职场中发挥出他们的艺术天赋,为社会做出贡献。

4.开发地域资源与强调特色培养

对地方高校美育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研究应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考量。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在课堂上引入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利用起地方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国家,有丰富的独具魅力的民族和地域文化资源。地方高校美术类专业应将其美育与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利用特色优势,使很多优秀地域特色文化浮现在大家面前,从而能够在进行美育的同时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地方高校美术类专业现状进行相关调查与分析,并将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比对研究,充分利用所处地方的文化特色这一资源优势,是地方高校美术类专业教育实践改革的重要创新途径。深入挖掘地区非遗文化,将其与美育相结合,在促进美育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地方文化发展。

5.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地方高校应将创新创业培训与普通教育有机融合,并融入学校的日常培养之中,尤其应注重于在各个专业领域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将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训练的交叉融合,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快发展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18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实践,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近年来关于大学实践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服务的政策不断深入,各级政府正在加强对此领域的投入。构建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体系,不仅是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创新型国家”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由于在校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培育他们的创新就业能力,并引导他们创新,以创业促进就业也不失为一个有利的渠道。就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而言,产学研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培育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就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营造和搭建一个完善的实践平台[5]。借助于平台实践,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实战经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创业技巧,提升自身的职场竞争力。此外,还可以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如实习、孵化、运营,从而让他们的创业梦想变得更加可行,从而发挥出最大的社会价值。

6.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与保障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配套高效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完善的管理机制必不可少。如制定指导教师奖励制度、学生奖励制度等,并制定相应章程。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专业、教师组、任课教师管理多层次交叉监控体系,多方面进行调查,根据学院相关政策进行有效调控。美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结合专业实际和特性,设计规划和落实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以完善的服务和保障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在美育的道路上,应该坚持以美育为核心,弘扬中华传统美育精神,以美育来培养德行,以美育来树立人格,以美育来储存善良,以美育来启发真理,以美育来养成品质,以美育来增强情感,以美育来治理言论,以美育来指导行动,用美育来提升全民的人文素养,沉淀文化自信,塑造文化秩序,培养文明高度,促进文化自信。高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育人才,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以扩大,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机整合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更具体的方针政策,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向创新创业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深度结合转变,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宗旨由提升就业率向提高职业水平和从业素质转型,由埋头教学管理向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转变。

猜你喜欢

美育课程体系专业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