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2023-09-01何家欣
何家欣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
一、引言
当前,对外传播呈现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的新形势,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为国际传播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文智慧和文化意涵,“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情可穿越时空跨越国界,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外传播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独具魅力,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意义重大。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全国政协委员张斌认为2023年国际文化交流会呈现井喷式增长。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歌高质量“走出去”,以古典诗歌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的态势分析
整体而言,中国文学译作输入多,输出少,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面临巨大的挑战[1]。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以一种科学的分析法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的现状很有必要。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它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系统分析来达到适时调整资源规划和策略安排的目的[2]。主要包括对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内部不足、外部机遇与威胁的分析。笔者拟运用SWOT分析法探究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的现状。
(一)内部优势分析
1.自身价值优势
中国古典诗歌内容丰富。中国古典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展示了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底蕴丰厚。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现实诗等诗派丰富多样。我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诗人创作了无数不朽名篇,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中国古典诗歌反映了我国古代辉煌的文学成就。
诗情可跨越国界。中国古典诗歌能向世界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贡献中国智慧、呈现汉语之美[3]。古典诗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与深厚的情怀贯穿中国古典诗歌始终,既符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响应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号召。“诗主抒情”,情感是人所共有的,诗是跨文化沟通的宝贵素材,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学载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情可穿越时空跨越国界持久地引起读者共鸣。
2.历史交流基础良好
在日本,从奈良时代开始,日本文人开始仿照汉语的诗来创作日本诗歌,明治维新时期的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几乎人人都会做汉诗。在朝鲜,高丽朝时期,汉诗在高丽逐渐普及。在美国,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诗人高度推崇中国古典诗歌。此外,中国古典诗歌的简约实用理论也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3.对外传播平台广阔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华人华侨是推动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的重要纽带,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外传播中先进技术的应用为中国古典诗歌“走出去”迎来新机遇。
(二)内部不足分析
1.受众理解难度大
中国古典诗歌炼字艺术精湛,用词相当精炼与概括,讲究格调、韵律之美,诗中的每一个字可谓千锤百炼。诗歌中很多词汇已经远远超出了HSK词汇大纲[4],还有一些词要在特定意境中体会,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中“生”的动态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的形象美,古典诗歌不像白话文一样通俗易懂,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有一定理解难度。此外,古人擅长运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海外受众想要把握诗歌中浓郁的情感也有一定难度。
2.缺乏复合型传播人才
传播者队伍建设尚有不足。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古典诗歌对外传播需要熟知古典诗歌且具有对外传播能力的传播者,很多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学者并不擅长跨文化交际,对外传播能力突出的学者又缺乏中国古典诗歌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人才短缺。
3.传播主体官方化
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语合中心,我国对外传播组织大多都是在国家统筹下兴办的,官方色彩容易使海外受众产生“文化入侵”的抵触心理,民间传播主体较少,进而影响了我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的效果。
4.产业链不成熟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和先导地位,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5]。当前,古典诗歌对外传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多集中在亚洲国家,诗歌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原创诗歌衍生产品不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外部机遇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工作,为中国古典诗歌“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6]。”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培育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近年来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推介越来越重视,外宣工作取得了稳步的发展,中国话语权与软实力不断提升[7],在此背景下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将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2.数字技术的发展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在对外传播领域应用,数字媒体的全球化社交功能日益突出,传统的意识形态壁垒被打破,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全方位多矩阵的全球性传播得以实现,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及技术条件。
(四)外部威胁分析
1.国际社会的质疑与误读
国际中文教师是推动中国古典诗歌走出去的重要动力,然而“后疫情”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从业机构与相关从业人员受到严重冲击,面临着失业、降薪等负面影响[8]。一些外界媒体对中国的新闻报道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扭转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偏差、消解刻板印象是提升中国古典诗歌传播效果的关键。
2.文化差异的冲突与碰撞
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部分作品创作于千年之前,深受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缩影,这与西方海洋文明存在一定差异,传播者与受众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有巨大差异,容易产生文化冲突,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外传播带来困难。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外传播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辐射范围和传播效果方面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国际中文教育这个重大领域仍有较大挖掘空间。
三、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的提升策略
基于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现状的分析,笔者以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及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展开探究。
(一)传播者
加大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力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充分把握受众需求,国际传播从业者应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力量,应加大该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此外,无论是常年驻外的孔子学院教师还是国内中文学校的教师,如果能在国际中文教师队伍中培养一批精通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才,势必能拓宽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外辐射范围。
打造国际化的传播队伍。翻译在中国古典诗歌与外国文化的有效对话中起着关键作用,由国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翻译的作品容易引起外国读者共鸣,但外国译者对中国诗歌文化的底蕴与内涵掌握相对较少,打造国际化的传播队伍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国际中文教育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汉学家,多措并举吸引海外汉语学习者加入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的队伍中。孔子学院、海外汉语教育机构可以主动与当地翻译机构、高校搭建合作关系,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国外精英人士加入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的事业。
(二)传播内容
以中国古典诗歌的广延性拓展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内容。古典诗歌包罗万象,儒释道的哲学思想、悲欢离合的世人愁思、美轮美奂的意境、恰到好处的用典等都是古典诗歌的丰富内容,可以将古典诗歌的丰富内容融入国际中文教育语音、词汇、语法教学实践,丰富教育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汉字“月”时,可以带着学生们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读一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等生字较少的诗句,让汉语初学者感受到诗歌朗朗上口的韵律美,吸引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古典诗歌对外传播。
以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丰富性挖掘共建共享内涵。古典诗歌理解难度大是客观事实,共性内容可以降低理解难度,达到以文化人的目标。在对受众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挖掘中国古典诗歌与海外受众的相同元素进行整合优化,以共性内容为抓手进行教学设计,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与碰撞,建构情感共同体。
(三)传播渠道
优化中国古典诗歌课程。首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开设不同层次的古典诗歌课程;其次,注重课程的体验感设计,开展沉浸式教学,让学生们穿上古人的衣服,拿起笔墨纸砚去写诗、读诗,使学生在主观体验的过程中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加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最后,深入推进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的国别化教材编写工作,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丰富教材类型。
打造中国古典诗歌国际品牌。以孔子学院为引领加快海外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将中国古典诗歌与旅游业、工业进行融合,开发中国古典诗歌文创产品,挖掘中国古典诗歌的商业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多元化传播渠道。一方面,可以开发音乐、美食、电影、游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渠道,将古典诗歌的吟唱美与受众国家的主流音乐形式结合进行音乐创作,将古典诗歌与北京烤鸭、武汉热干面、火锅等中国特色美食的外包装设计进行融合,利用VR、物联网等技术开发中国古典诗歌小游戏,玩中学,方可达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文化人的效果。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受到越来越多受众青睐,国际中文教师可以制作古典诗歌小视频上传到YouTube、TikTok等平台,丰富古典诗歌对外传播渠道。
(四)传播对象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对于汉语初学者,教师可以选择生词较少、理解难度低的古典诗歌,比如:《咏鹅》《画》,注重诗歌意境美与音乐美的呈现,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形成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初步感知;对于中高级的汉语学习者,教师可以选择略有难度的诗歌,该阶段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浓郁的情感,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高。从受众的真实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中国古典诗歌进行教学与传播,方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分享欲望。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设计要直击学生内心,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的设计为学生创造向他人分享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分享欲,使学生不仅仅是接收端更是传播端,学生在向他人分享的过程中也能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扩大受众面。孔子学院、海外汉语教育机构可以多在当地开展诗歌文化节、诗歌论坛、诗歌比赛等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更多海外友人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扩大古典诗歌的受众面。
(五)传播效果
注重学生反馈。国际中文教育的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接受度和反应度,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反馈方案,做好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效果反馈的收集工作,构建完善的受众反馈机制。通过受众的反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我国古典诗歌更好地传播。
结语
随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中国古典诗歌对外传播必将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国际中文教育不易,道阻且长,事虽难,做必成。相信在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国际中文教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古典诗歌必能高质量“走出去”,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