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性还原:让范文有效引导写作

2023-09-01杨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真情实感范文写作教学

杨霞

内容摘要:范文逐渐成为写作教学的标配,但范文使用效果却不尽人意,出现了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教师简单提取范文提纲,缺乏写作过程的还原,范文使用不恰当是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因此,用“想象性还原”写作过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还原写作者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列出提纲,在比较不同范文的表达样式下勇敢质疑,在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优秀范文的引导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想象性还原” 范文 写作教学 真情实感

范文在当前写作教学中使用越来越普遍,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写作范本,在此指导下形成写作思路;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范文使用如果能达到如此效果,何乐而不为呢?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大多不尽人意。

教师简单出示范文,粗略梳理范文提纲,让学生依据范文写作,最后学生产出的作品固然是枯燥无味的“仿制品”。导致这一问题的并不是范文本身,而是教师使用范文教学的方式不恰当。教师不仅要提供优秀的范文,还要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鉴赏”,对优秀范文的写作过程进行“想象性还原”,还原范文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内在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将自己涌动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最后产出的作品会更真实生动,富有个性。

一.写作教学中范文使用效果的现状

“范文”是指“语文教学中作为学习榜样的文章”,学生模仿范文,犹如向榜样学习,希望以此提高写作能力。“题目+范文”的方式已成为写作教学的一大套路,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写作教学中范文使用效果不佳,阻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独特性

教师提供的范文虽然优秀,但所有学生都被那一篇范文影响,思想逐渐被限制。从开头到结尾,从结构到手法,几乎一成不变地模仿范文,最后呈现出的作品就是“换汤不换药”的模式化作文,严重缺乏个性与创造性,这是范文使用所导致的一大问题。

笔者在兼职批改作文时,发现三十份作文中,几乎都是一样的框架、一样的事例,连开头和结尾都大同小异,只是换几个关键词,甚至直接照抄范文。例如五年级第四单元的习作练习《二十年后的家乡》,三十个学生大多数都与范文的思路相同:先写自己穿越到了二十年后的家乡,看到了城市街道的变化,再回到家里享受机器人的服务,最后梦醒了。他们都把范文当作写作的标准公式,仿佛脱离了这个公式就不能成为一篇作文,就连范文中随意提及的“卫生死角”也不能幸免。

(二)一味模仿形式,内容空洞无物

教师仅仅为学生提取范文框架,一成不变的形式,成为学生写作的结构安排。学生能够模仿浮于表面的形式,却无法复制优秀范文中严密的逻辑,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语言。

在范文的影响下,三十篇《二十年后的家乡》的作文,都应用了教师从中提取的提纲。开头由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引出二十年后的家乡,中间学习范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家乡的变化,结尾不约而同回归现实,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祝愿。学生能模仿范文写街道和环境的变化,却没有层层递进地突出典型变化;能模仿范文写家中各种高科技的加入,却没有抒发出那万变中亘古不变的亲情;能模仿范文写二十年后家乡的幸福,却没有让人感受到符合自身的独特幸福。可见,对范文外在形式的一味模仿,毫不注重内容的挑选和变化,造成学生写作流于形式、内容缺失的严重问题。

(三)机械地以范文为目标,缺乏真情实感

内容的空洞必然会导致情感的缺失,学生内在的真实情感无法抒发,为了迎合所谓的优秀范文而失去自我。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的三十份作文中,不仅框架都与范文一样,所抒之情也与范文相同:表达对家乡各种变化的称赞,对祖国科技发展的惊叹,对明天会更好的祝愿。

王荣生教授指出,写作中“说假话”和“虚情假意”现象的盛行,是由作文教学中文章体式的不恰当造成的。而本文认为,机械地以范文为目标,是加剧这一现象的“燃料”,让写作逐渐远离现实生活需要和真实情感表达。

二.写作教学中范文使用效果的原因分析

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是使用范文进行写作教学所导致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会让学生深陷模式化的泥潭无法自拔。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范文的使用方式不恰当:简单出示范文,粗略提取出写作结构提纲,将写作任务完全扔给学生。缺乏“想象性还原”范文写作过程指导,学生只能生搬硬套,是导致范文使用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原因。

(一)简单提取范文提纲,无奈套用结构模式

如何使用范文直接影响着写作教学的效果,而许多教师只是在解完题后出示范文,或简单提取范文提纲后,就将写作任务全部抛给学生。

《二十年后的家乡》的习作练习,虽教材已列出写作提纲供参考,但教师为了更好利用范文教学,也为学生梳理出了范文的写作提纲。将教材提纲与教师提取的范文提纲进行比较,发现除了开头和结尾外,教材提纲对中间部分有更具体的分类,引导学生比较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在环境、工作、生活的变化,并列举相应的例子。而教师提取的范文提纲只突出了范文的对比和想象,相对较抽象。

虽然教材中有更详细具体的提纲,但学生在写作时更愿意模仿教师从范文中提取的写作提纲。因为大部分学生仅靠个人能力,无法将简单的提纲拓展成一篇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作文,必须以范文为参考,套用其中的结构模式,才能完成写作任务。可见,按大多数教师的范文使用方式,只是简单提取范文写作提纲,并不能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困扰。

(二)缺乏写作过程还原,难以品味作者情思

对范文进行分析阅读是进行过程指导的关键,要引导学生以写作者的视角还原写作过程①,学习写作者如何将内心涌动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然而,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时缺少这个环节,既没有引导学生揣摩写作者在什么环境下感叹“眼前流光溢彩的城市,确实让人惊叹不已。”也没有和学生一起思考写作者在何种情形下会“情不自禁回忆起以前的家乡”,又是什么样的情让他感到“心里酸酸的”。

缺乏还原写作过程的环节,学生无法理解写作者的情是何时何地为何生成的,更不知写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如何表达的。教师对范文分析不到位,学生写作时全凭自己的悟性和模仿能力,在走投无路时谋生照抄范文的想法,学生写作能力必然得不到提高。

范文是写作教学的重要选择,其使用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使用方法。而“想象性还原”写作过程不失为一种新的选择,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有效引导学生写作。

三.“想象性还原”写作过程,构建范文教学新模式

王荣生教授指出:引导学生立足于真情实感,要对“优秀作文”的写作过程做“想象性还原”②。“优秀作文”是写作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范文,“想象性还原”是借助范文或其他相关资源想象还原作者的写作过程,它不是对静态范文的机械模仿,而是动态地体验该范文的写作过程,感受写作者的思维变化,在创新突破中表达自我。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一书中将“想象性还原”归纳为“入”“破”“出”三者的辩证统一,学生不仅要学,还要有选择地学,最终在学中求创新。这是写作教学探索的一大理路,但还未详细阐述如何做,本文将立足于这一辩证统一关系,以范文学习为依托,为写作教学的“想象性还原”路径作进一步尝试。

(一)列提纲:还原范文写作者的思维活动

列提纲,是大多数教师在使用范文时都会做的工作,范文框架体现了写作者的写作思路,还需进一步还原作者写作时的思维活动,来探讨写作者何以如此建构作文。

根据范文还原写作者的整个写作过程,在想象中经历相类似的思维活动,是列提纲的重要步骤。依旧以《二十年后的家乡》写作范文为例,从人、事、景、物、情五个方面入手,想象写作者是在何种环境背景下,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接触了什么样的物,遇到了什么样的人,想要抒发内心怎样的真情实感。由此还原出写作者创作的思维过程:

开头还原写作者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中间还原写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如高楼、房屋、别墅、一尘不染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轿车、鲜花锦绣、绿草如茵,接触到了变化的马路、科技、卫生、人的环保意识这些事物,遇到了依旧爱自己的妈妈,和更加繁荣美好的生活,产生了惊喜、感动、期待、祝愿等情感;最后将自己处于真实状态的情感表达得更加丰富、立体。

与之前的简单框架相比,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作者写作过程和思维活动,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范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特点。将学生置于作者写作情境中,不仅能看到了作者写的是什么,还能理解作者为何写、如何写,进而影响自己写作。可见,想象还原作者写作过程和思维活动尤其重要,把自己置于相类似的写作过程中,将原本简单的提纲拓展成有因有果、逻辑严密的过程清单,逐渐丰富作文内容。

(二)敢质疑:比较不同范文的表达样式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这意味着独立思考,提出有突破性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就信什么,教师认为这篇范文优秀,学生就毫无理由地认为它优秀。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对范文抱有批判性的态度,有选择地学习范文优秀的写作技巧。

提供同样有真情实感但用另外样式表达的范文,引导学生对这些优秀范文抱有批判性的态度③。以相同的方式想象还原这些范文的写作过程,分析每篇范文独特的长处,学习其中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认同和模仿。

但教师提供的范文是带有一定主观性的,一篇范文不一定会得到所有学生的“青睐”,还会禁锢部分学生的思想。因此,选择多种类型的范文,比较它们不同的表达样式,勇敢质疑不同范文的表达效果,在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积累更多写作技巧。

那么,在《二十年后的家乡》的写作教学中,选择几篇表达样式具有代表性的范文,在还原写作者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提取出它们具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样式:范文1开头通过环境描写,总结多年生活开头;中间巧用对比,突出变化:合理想象,关注细微变化,深度聚焦,描写典型景致;结尾回归现实,表达祝愿。范文2开头想象自己二十年后的状态;中间顺序浏览,足迹变化:以火车、火车站、汽车、森林公园、小学同学的顺序进行,融情与景;结尾万物皆变,情感不变④。范文3开头带着思念之情回到故乡;中间语言明快,巧用排比:描绘一幅美丽恬静的乡村故里图,语言轻快,朗朗上口;结尾保留记忆,期盼未来⑤。

因此,通过比较范文1、范文2和范文3的表达样式,发现范文的优点和不足,以质疑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勇创新:谋篇布局中表达真情实感

想象性还原范文的写作过程,将自己置于范文的中心,感受写作者如何将自己内心涌动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比较不同的表达样式的优秀范文,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脑中已经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在涌动的思绪里,捕捉自己最动情、最具个性的内容,在创新中表达自我。

勇于创新,就要从作文内容和形式上展现其独创性。独创的内容源于自己的真实情感,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例,每个人现在的家乡都有所差异,家乡不同的文化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人。二十年后的家乡固然也不一样,学生不以范文为变化的标准,创作的内容必然是新鲜的。

要将独创的内容用生动的话语表述出来,需要形式的独创。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结构巧妙,一般分为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和递进式结构。文章结构根据文章内容选择,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效果。二是语言精美,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息息相关,长时间量的积累才能引起最终质的变化。阅读是培养语言表现力的重要途径,拓展课外阅读,积累好词好句,逐步提升表达能力。

学习优秀范文的谋篇布局,表达内心真情实感,还应立足自身生活实际,防止“做作文”,保障文章的真实性。范文表达的真挚情感,是在范文写作者的独特经历下催生的,其中的人、情、事、物与情感体验相匹配。只有立足生活实际,其所见所闻所感才是真实的,文章自然真实动人。可见,想象性还原写作过程,不是复制写作者的生活经历,而是在想象中经历相类似的写作过程,根据自身独特体验,学习作者如何表达内心涌动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技巧。

总之,范文的使用方式直接影响其使用效果,利用范文进行写作教学,要避免学生写作千篇一律,内容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的弊端。需从简单提取范文提纲,缺乏写作过程还原的原因入手,找到充分发挥范文有效性的新路径。“想象性还原”写作过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在想象中还原作者的思维活动,提取出范文的写作提纲;比较不同范文的表达样式,在质疑中有选择地学;最后在范文的指导下勇敢创新,表达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8.

[2]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24-125.

[3]黄冰茹,叶黎明.迈向立体化的写作过程指导——美国教学一线读写专家的经验与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2022(23):76-78.

[4]刘玲玲.借助想象“还原” 奠定模仿根基[J].語文世界(教师之窗),2019(10):44-45.

注 释

①黄冰茹,叶黎明.迈向立体化的写作过程指导——美国教学一线读写专家的经验与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2022(23):76-78.

②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24-125.

③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24-125.

④唐子轩.二十年后回故乡[J].小学生(上旬刊),2019(Z2):77.

⑤鱼文秀.二十年后回故乡[J].小学时代,2019(6):9.

猜你喜欢

真情实感范文写作教学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春色几许(简谱)
论述小学语文轻松作文的教学尝试
作文立意的探究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