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线下三位一体《美国文学》教法探究

2023-09-01霍红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美国文学线上线下教法

霍红宇

内容摘要:在讲授《美国文学》的过程中,针对与中国文化有渊源的美国文学思潮,以超验主义为例,可就其社会背景,思想特征,哲学源流等方面,结合中国的儒释道经典思想对其的影响,引导学生在线上线下展开深度讨论,帮助学生既积累美国文学知识,又建构自主辨析能力,并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而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養和价值引领等三位一体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线上线下 三位一体 《美国文学》教法

在讲授《美国文学》的过程中,针对与中国文化有渊源的美国文学思潮,例如在讲解以爱默生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思想时,可就其社会背景,思想特征,哲学源流等方面,分析中国的儒释道经典源流对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在线上线下展开深度讨论,帮助学生在积累美国文学知识的同时,还建构自主辨析能力,并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而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等三位一体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

美国超验主义,亦被称为“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美国文艺复兴”,是19世纪初期至中期美国第一次思想运动,也是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巅峰。新英格兰地区被认为是“美国文化的摇篮”,主要指美国东北部的六个州,包括: 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和罗德岛州。“超验主义”一词源自拉丁语动词“transcendere”,意为超越极限。超验主义思想主张个人能够凭靠直觉,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宗教是个体灵魂与宇宙超灵之间的情感交流,拒绝宗教组织的阶层权威和腐化的权力。因此,超验主义强调尊崇自然,强调个体的神圣性和宇宙超灵无处不在的重要性。美国学者爱默生和梭罗被公认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爱默生甚至被称为“美国的孔子”,“新英格兰的琐罗亚斯德”和“马萨诸塞州的佛陀”,足见爱默生对东方文化的吸纳及其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影响。

超验主义将美国文化传统与欧洲及亚洲的异质文化相融合,至少吸纳了三种文化来源:(1)美国一神教。新教牧师威廉·埃勒里·钱宁(1780-1842)代表对正统清教主义的反抗,反对三位一体的教义,强调对相异宗教观点的接纳与包容。(2)德法古典哲学。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的唯心主义和法国哲学家库辛(1792-1867)的折衷主义也对美国超验主义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爱默生对欧洲古典哲学思想的吸纳反映出他对待异质文化的折衷主义态度。(3)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已于19世纪中期通过游记、史书等多种典籍的多个英译本传入美国。爱默生阅读了劳伦斯·奥利芬特的《埃尔金伯爵出使中国和日本,1857年—1859年》(两卷本),马什曼的《孔子语录》以及无名氏所著的《长生鸟》(其中第一章专门介绍孔子思想)。爱默生而后又阅读了包括节译自柏应理的《孔子的道德观》,詹姆斯·理雅格的《中国古典》,戴维·科利的《中国古典:通称四书》,以及《佛陀经》等典籍的英译版。虽然爱默生从众多典籍中选择性地接受了孔子思想,但中国典籍不可否认地成为超验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

此外,超验主义者的代表性组织“超验俱乐部”还创办了季刊《日晷》(The Dial,1840-1844)。1842年爱默生成为其主编后,在1843年4月号《日晷》上以“学者”、“政治”、“改革”、“战争”、“道”和“德”等为主题,刊载了一系列“中国古代典籍精选”的英译版语录。由于爱默生首先“夫子推而行之”,后来梭罗在1843年10月号《日晷》上再次节选了中国古代典籍语录。梭罗选择、转译了中国古代典籍多个英译本,他在1851年修订《瓦尔登湖》时增补了对中国的论述,使用了两种拼法“Confucious”和“Khoung-tseu”来引述孔子。由此可见,超验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东方古典哲思当时在美国的传播及影响。

超验主义吸收了欧洲和亚洲多元文化来源,虽然缺乏逻辑层面严谨的一致性,但对当时的美国社会的确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建国之初,人们追逐成功的物欲遮蔽了道德底线,而呼吁至善简真的超验主义给人们提供了一定的伦理指南和精神引领。此外,霍桑、惠特曼和狄金森等一大批浪漫主义作家受到超验主义的影响,共创了美国文学史上最多产,最繁盛的时期之一。超验主义是继承发扬西方文化传统,又兼容并蓄东方文化精华的思想产物,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是东西方文化交互反哺的范例。

二.教学设计

本讲由浅入深设计了沉浸式导入,建构式展开和对比式总结等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沉浸式导入可做好前期的柔性准备,以避免直接宣教或单向训导。其次,建构式展开可充分利用沉浸式导入所营造的教学情境,适时引导学生在多边协作中建构对超验主义多元思想来源的理解,形成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自主的内驱力和交流感,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最后,对比式总结可引导学生在学习美国文学时保持自身的中国文化立场,既积累美国文学知识,又建构自主辨析能力,并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便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等三位一体的课程效果。

1.沉浸式导入。由于超验主义思想较为抽象深邃,初学者不易理解掌握,因此本讲采用具有超验主义特征的较为具象的绘画及音乐作品来有效导入教学内容,助力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沉浸在超验主义的色彩和气息之中,直观体验其思想内核,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美国著名古典音乐家查尔斯·艾夫斯(1874-1954)曾两次荣获普利策音乐奖。艾夫斯深受爱默生与梭罗的影响,他创作的乐曲带有强烈的超验主义色彩,是 “美国音乐根源”之一。以其名作《未解之题》(The Unanswered Question, 1908)为例,乐曲中的每个音符都渗透着超验思想,是“对存在的永恒追问”,体现出音乐本体与哲学思潮的跨界结合。在《第二钢琴奏鸣曲(康科德)》乐曲的解语中,艾夫斯写道:“半个世纪以前,与康科德人的心灵紧密结合的超验主义精神,表现在爱默生与梭罗的作品所流露出的神秘,平静以及充实之中。”《第二钢琴奏鸣曲(康科德)》标题取自麻省康科德镇—超验主义作家的活动据点。该乐曲的各个乐章分别以爱默生、梭罗等超验主义作家命名,用不同的音乐素材还原了超验主义的精神气质与神秘色彩,也展现出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和对精神世界的求索。该乐曲的配器颇有寓意,弦乐代表永恒的真理与无尽的不确定性;长笛代表不懈的抗争;小号同音反复吹奏,象征着对未解之题的不断追问。

2.建构式展开。建构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该模式中,教学资料不再只是教师单向传授的单一纸媒教材,教学媒介也不再只是教师耳提面命,口授心传的传统模式,而是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探索交流的认知工具。在建构式教学的展开环节,教师可充分沿用前期以超验主义绘画和艾夫斯超验主义乐曲等艺术手段所营造的沉浸式导入情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和审美意识,适时引导学生在协作交流中个性化地有效建构对本讲所学知识的创造性理解,如超验主义的基本要素,多元思想来源及其历史影响和社会意义等。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等四要素不仅打破了固有的单向等级模式,而且生成了新型的多边互动的共生结构,这既有利于维护师生双方参与教学活动的可持续积极性,也有益于切实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3.对比式总结。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1842-1927)针对“对比性研究法”曾经总结过:“对比性研究具有双重便利,一面可以把外国文学带到离我们那么近处,使我们能够跟它合成一体,同时又把我们自己的文学放远,使我们在真正的远景中看到它。”(勃兰兑斯,1980:1) 爱默生对中国古典哲思的取舍反映出他对待异质文化的折衷态度。爱默生认同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他将此句收录到《曰昝》杂志,并解释说,“每个人都有不可估量的性格和无限的可能性。”爱默生曾在《日记》里写道:“我们读东方人的书,但仍然是西方人。”(爱默生,2008:115)这表明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者审慎接纳,比对借鉴东方文化的同时,仍自觉坚持其美国文化的主体身份。反之亦然,我们也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美国文学时保持自身的中国文化立场,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精辟的总结:“我们现在谁也离不开谁,是其他民族的思想培育了我们的才智……不论我们知道不知道,不论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都是世界公民……印度、中国和日本的文化成了我们的思想源泉,而我们的思想又哺育着现代的印度、中国和日本。”(张隆溪,1982:161)超验主义的确是东西方文化交互反哺的范例。《美国文学》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可引入中美文学、文化对比研究的思路,既能帮助学生积累美国文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科视野,提升辨析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体认和价值认同,从而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等三位一体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

《美国文学》课程教学须统合教学内容(message),介质技术(medium)和教学手段(method)等三个方面,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一)SAMR型教学法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咨询公司希帕索斯专注于信息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应用,其创始人兼总裁鲁本·普恩特杜拉提出的SAMR模式可用于选择、使用和评估教育技术,也可用于《美国文学》的教学过程。S(substitution)指用新技术替代旧技术,如用超星等多媒体线上教学平台以及学习通等移动端线上教学APP替代传统纸媒教材。A(augmentation)指在替换媒介的同时,增强新功能,如补充与超验主义相关的线上微课及视听艺术作品,推荐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系列中英文线上微讲座,以供学生课前储备信息,全面预习。M(modification)指随着技术手段的改变,教学模式也相应改变,如单一的线下课堂讲授模式拓展为课前线上全员预习,课中线上线下结合,互动讨论,课后线上线下扩充,上传作业,也可提交小组讨论音频或视频作业供班级同学分享并评价。R(redefinition)指改变技术手段和教学模式之后,教学活动须重新界定,因为技术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交互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多种便捷的技术手段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可用新技术手段展示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如播客等)。

(二)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以杜威的实用主义为理论基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预先设计具体可行的课程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实现“做中学”的目标。本讲的主要内容是界定超验主义的基本概念,梳理其思想源流,分析其历史影响,其中核心任务是结合前期教师提供的线上线下学习材料,学生自愿分组,协作探讨,厘清超验主义思想的东方溯源问题。根据彼得·斯凯恩的三分法,任务型教学法可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步骤 (Skehan, 1998:130-132),说明如下:

1.任务前活动(Pre-task)。教师预先提供线上线下有关超验主义的音像及文字学习材料,要求学生在多个平台自主完成全方位预习,减轻学习障碍,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自愿分组,积极合作,取长补短,为顺利完成后续学习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2.任务中活动(While-task)。学生串联整合该阶段的多个微型任务,形成有机的任务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小组汇报的方式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超验主义思想的东方溯源问题)分享给班级同学,要尽量平衡知识的丰沛性,观点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利性,并接受师生的提问和点评,从而使学生主动提升任务的完成质量,形成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3.任务后活动(Post-task)。小组成员从任务内容(message),介质技术(medium)和所用方法(method)等三个层面来分析此次任务的达成度情况,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复盘完成任务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反思是否厘清了超验主义的东方溯源问题。总之,任务后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可回顾,可前瞻,以便进一步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效果

超验主义继承了西方文化传统,又吸纳了东方哲思精华,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是东西方文化交互反哺的范例。基于本讲的课程目标与教学情况,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教学效果:

(一)知识目标。知识目标达成情况良好,全体学生课前均已在线上完成预习。根据课堂提问,小组展示及课后作业反馈等方法,评测到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超验主义的基本概念,明确了超验主义思想的源流,并分析了超验主义的历史影响,完成了知识目标的达成度。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施建构式和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建构了自主学习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在完成教学核心任务时,大部分学生踏实严谨,有理有据,既不夸大东方哲学源流对超验主义的影响,也不忽略传统典籍考证的细节,呈现出良好的思考能力,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价值目标。通过分析超验主义思想的东方溯源问题,从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道学的取法天地,顺其自然,再到佛学的万物有情,众生平等,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殊胜智慧。大多数学生更加深刻地体认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高妙境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总体而言,本讲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既积累美国文学知识,又建构自主辨析能力,并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达成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領等三位一体的课程效果。

参考文献

[1]爱默生.《爱默生日记精华》[M], 倪庆饩译.北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

[2]爱默生.《爱默生随笔》[M],李敏,朱红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3]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 流亡文学)[M],张道真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4]Skehan, Peter.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5]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猜你喜欢

美国文学线上线下教法
浅析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变化
基于AHP方法对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网络平台效应对传统大型零售企业线上商业模式选择的作用机理探讨
英美文学的历史与发展研究
美国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变化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对我国零售行业O2O模式的分析研究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