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远清文学研究的开拓性、实现路径及其动因

2023-09-01邹建军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台港文学理论文学史

◆邹建军

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大家,古远清以台湾文学为中心的文学研究,几乎每一项成果都具有相当大的超越性,他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许多课题研究,大都是凭自己的兴趣提出来的。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他的许多论著和论文都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在学术界和文学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他是如何走出了自己一生的文学研究之路?他的文学研究是如何形成现有的形态?他是如何建构并实现这种全面开拓性的局面呢?他从事六十五年文学研究背后的动力与机制又是什么呢?本文主要讨论这样一些问题。

一、从鲁迅的作品研究开始,到鲁迅综合性的专题研究结束

古远清在早年主要是研究鲁迅短篇小说的,因为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是《“呐喊”“傍偟”探微》[1],他是特别看重这一部处女作的。而据他女儿说,古远清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也是关于当代中国鲁迅研究的研究,书名叫做《“文革”鲁迅研究史》,这本书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定稿,他就突然离世了。从其第一部学术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鲁迅作品的阅读是如此之细,对每篇小说进行全面的阅读与解读,从艺术技巧角度来探讨作家的匠心独运,在那样的时代,是一种何其难得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呢?这本书是作者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可能包括在湖北大学)讲课时的讲稿整理,根据他的自述是早年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本科生讲《鲁迅小说选读》的讲稿。这门课他一共讲了多少年也不是太清楚,估计在二十年左右。他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求学时期,可能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刘绶松的影响下,就开始了当代文学评论的写作。在这个过程中,鲁迅及其小说对他所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文学上的浸染,更重要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上和性格上的影响。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他之所以撰写十多篇与人争论的文章,就相关的学术问题明辨是非,直来直去,从来不怕他人的攻击,也许和鲁迅的影响直接有关。有人据此就说他很好斗,还有人说他是当代的“学术警察”,其实我想也并非完全如此。古远清的确喜欢和别人发生争论,有的时候可能也不讲情面,但他是为了追求真理,求得真知,还原真相,并不是什么意气之争,不存在个人恩怨。而他之所以如此,可能是他读鲁迅的东西多了,对于鲁迅的风骨比较崇尚。除了两部关于鲁迅的研究著作之外,他还发表过多篇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鲁迅一生中最主要的文学作品就是短篇小说,他本来也没有长篇小说;如果说有中篇的话,就只有《阿Q正传》,也不是太长。那么,他选择鲁迅作品作为自己文学研究的开端,同时也选择鲁迅作品的研究之研究作为文学研究的终篇,也许是大有深意的。他在第一部研究鲁迅的著作中开拓了鲁迅研究的新途径,提供了鲁迅研究的新方法,显然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集中研究一个种类的鲁迅作品,并以文本细读为主要方法,深入地讨论鲁迅短篇小说的艺术问题,是他思想特点和学术个性的表现,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拓性。而他为什么要选择“文革”时期的鲁迅研究作为对象,并且是从历史的角度切入,除了他的历史癖好之外,也许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他认为那一段鲁迅研究的历史很重要,不过他的研究对象可能不只是中国大陆,同时包括了台港澳地区和海外地区的鲁迅研究,并且也可能后者才是他研究的重点。可惜这本书还没有写完,还只是一个一个的片断而已,只能作为遗稿而出版了。

二、从研究中国当代诗论开始,进入到了诗歌文体学和诗歌史的广阔领域

古远清对于中国现当代诗歌和诗论的研究是相当精深的,也是自成体系的。他的学术研究在学术界开始产生影响的,其实就是他对中国当代诗论的研究,而不是关于鲁迅的研究。因为在中国靠鲁迅吃饭的人一大排,有许多都是头面人物,他研究鲁迅短篇小说艺术技巧的著作并没有引起格外关注。而他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当代诗论50家》,则成为了他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2]这本长达37万字的个人著作,首次向学界披露了中国当代五十家的诗论观念与诗学思想,这被认为是一个学术空白地带。从此开始,他的诗歌研究和诗学研究走入了正轨,后来成为了他一生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他先后出版了《诗歌分类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991年又出版了台湾增订本)、《心灵的故乡》(与章亚昕合著,台北业强出版社1994年版)、《诗歌修辞学》(与孙光萱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台湾五南图书公司1997年再版)、《留得枯荷听雨声——诗词的魅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等。十年之后,又出版了两部关于台湾和香港的诗史《台湾当代新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版)、《香港当代新诗史》(香港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十年之后,他还出版了关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两部专著:《余光中:诗书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和《余光中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除此之外,还有与人合著的《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和《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以及还没有正式出版的《百年新诗学案·台港澳卷》等。所有的这些著作都说明,古远清关于诗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系统,越来越成熟,进入到了诗歌文体和诗歌史的海洋之中。一个是对于新诗历史的研究,一个是对于新诗理论历史的研究,一个是对于诗歌文体和修辞学的研究,重点是涉及到了台港地区的新诗历史。正由于如此,古远清成为了中国当代研究新诗的大家。他从对诗歌的欣赏与品鉴开始,进入到了中国当代诗论研究的领域,后来进入了中国新诗的历史研究,同时进入了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历史的研究(最主要的还是对台湾和香港地区新诗历史的研究),成为了两地新诗历史研究的专家。当代人要写文学史是不容易的,要写诗歌的历史也是不容易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准备,就此而论,他在2008年一次性地推出两部台湾和香港的新诗史,虽然具有开拓性,但还是有所不足,和古继堂那本《台湾新诗发展史》相比,也没有很强的开创性,至少是没有全面地超越[3]。相反,他在中国新诗理论史方面是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我相信后来的学者也很难超越他,因为他在前期曾经就每个诗论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这方面的底子太厚,没有十年的功夫恐怕是难于望其项背的。从当代诗论家的研究开始,进而发展出了诗歌理论史、中国当代诗歌史、台港地区诗歌史和诗歌理论史,还进入到了诗歌文体学和诗歌修辞学的艺术大海,这样的发展有的是顺理成章的,有的却是出乎意料的。向台港方面的发展是时代使然,向中国新诗和新诗理论通史发展是时代的召唤,可是向诗歌文体学和诗歌修辞学的发展,并且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学术目标,显然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方面是对于历史的爱好,一个方面是对于艺术的爱好,同时也与他从小开始的审美兴趣和崇尚艺术的倾向有关。

三、从对台港诗歌作品的关注开始,到对台港澳文学史的完整建构

古远清对于台港澳文学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最早的是三部关于台港诗歌的赏析性著作,即《台港朦胧诗赏析》(花城出版社1989年版)、《海峡两岸朦胧诗品赏》(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和《台港现代诗赏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据说这三本书很畅销,因为当时在国内有台港诗歌阅读的热潮,有的人认为台港地区的许多诗歌,与在中国大陆七十年代末兴起的“朦胧诗”比较接近,认为“朦胧诗”的源头就在台港地区,所以许多人转而想阅读台港地区的诗歌。古远清目光敏锐,就此编写了一系列作品。几乎也在同时,他还出了一本《海峡两岸诗论新潮》,而这本诗论据说也有相当多的读者,说明有人想进而了解台湾的诗学思想,即台湾的现代诗是从何而来的[4]。在这之前,古远清对于台港澳文学是不太熟悉的,他对于台港澳文学的研究是从台港新诗开始的,后来才扩展到整个台港澳文学,再后来才是对台港澳文学史的研究。他之所以向台港文学转向,也有可能是受到了他同学古继堂的影响。在台湾文学研究方面,古继堂走在了他的前面,相继出版了《台湾新诗发展史》和《台湾小说发展史》,都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现在回过头来看,古远清对台港文学的研究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台港诗歌分析之后的十年,他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2004年出版《当今台湾文学风貌》(江西高校出版社)和2005年出版《世纪末台湾文学地图》(台北扬智文化事业出版公司),还有《分裂的台湾文学》(海峡学术出版社2005年版)。再过了约十年左右,他再次迎来了一个学术高潮,有《从陆台港到世界华文文学》(台北秀威科技公司2013年版)、《当代台港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台湾文坛的“实况转播”》(台湾秀威科技公司2013年版)等重要著作出版。在此五年之后,他再有《蓝绿文坛的前世与今生》(香港文学评论出版社2018年版)等。由此可见,他从对台港诗歌作品的赏析开始,在后来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从事着台港澳文学的研究,并且注重其在当代的最新发展。他就像一个新闻记者一样,不断地向国内报告台湾和香港文学的最新现场,不过他是以学术眼光来进行这种即时考察的。他从一个学者的身份出发,在两岸四地的文学关系中,以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方式,真正发挥了文学对话者和文化交流大使的作用。同时,他受刘绶松文学史撰写的影响,几乎是一开始就从一个文学史家的角度,撰写了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史,这是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一种选择。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两部新诗史之外,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大概还有以下几种:一是《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台湾当代新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版)、《香港当代新诗史》(香港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台湾新世纪文学史》(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澳门文学编年史》(花城出版社2019年版)等。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开始,他的眼光最后都提升到了文学史的高度。他的确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终于实现了这一历史性的突破。文学史并不是一种空洞的存在,而是一种具体的存在,所以要以作家作品为主要内容。在中国现当代学术界,有些所谓的文学史就只是作家作品论。古远清这一系列的文学史著作,首先是有文学史的叙述框架,同时也有比较多的以作家与作品分析为基本内容,让每一部文学史都是建立在对于作家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如果要说文学史家,古远清是真正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家,不过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当代中国海峡两岸四地的文学史,是一种标准的地区文学史。他最有创意的著作还是《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其实是涉及到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这样的研究是与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理论相通的。比较文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一国之内的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学,也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也可以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古远清对于海峡两岸文学关系的论述,不仅是系统的,而且也是独到的,具有相当的高度和深度。文学史的建构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特别是以个人的力量来进行的时候,古远清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多半都是以自己的一己之力而进行。两部所谓的通史虽然水平比较高,也许还不能真正体现古远清的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笔法。

四、从对个体的诗歌理论家的研究,到台港与中国大陆的文学理论史的撰写

古远清最重要的学术领域、最具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还是集中在台港澳的文学理论批评史方面,他的这一条重要的学术道路,是从关注中国大陆的诗歌理论即撰写《中国当代诗论50家》开始的。对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兴趣,也许从他的少年时代就开始了。据他说,在高中时期就开始发表文学评论,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发表了更多的文学批评作品,开始关注与探索相关的文学理论问题。从《中国当代诗论五十家》的写作开始,后来陆续有《海峡两岸诗论新潮》(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中外粤籍文学批评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战后台湾文学理论史》(四册,台北万卷楼)、《台湾文学焦点话题》(上下册,台北万卷楼)、《台湾百年文学制度史》(台北万卷楼)、《台湾文学学科入门》(台北万卷楼)等。当然,他同时也关注中国大陆的文学理论批评,先后出版了《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49—1989年版大陆部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等重要著作。如果我们把这些都算作文学史著作也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它们是另一类文学史,即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史,与一般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还是有所不同的。文学史关注的是作家和作品,以及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而文学理论史与文学批评史所关注的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构成和历史发展。在古远清一生所有的文学研究中,最有特点的还是这样两部文学史作品,一部是《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一部是《中外粤籍文学批评史》,因为它们与一般的文学史不一样,与一般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也不一样,超越了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并且具有开创性的史的框架和对史实的叙述。前者采用的是比较文学的方式;后者是把从广东出生的批评家,根据出生地或祖居地来把他们及其文学批评放在一起,认为可以构成一种特别的历史。如果所关注的对象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更不要说他们相互之间产生过什么必然的联系,要构成一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比如说从四川出来的文学家当有多少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部川籍作家文学史呢?是不是也可以写一部川籍文学批评史呢?也许没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想法是可行的,因为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学校,他们和他们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基本上没有可能构成一个系统,那是无法构成一部文学史或文学理论史作品的。但是,古远清却写了这么一部书,并且现在看来还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文学史是文学史的写法,理论史是理论史的写法,批评史是批评史的写法,如果能够找到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找到文学历史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的规律,为什么不可以写这样的文学历史书呢?在中国研究文学史的人比较多,而研究文学理论史和批评史的人不多,所以古远清以自己的方式在文学研究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开拓出了一种新境界。

五、从文学作品的编选开始,到台港文学史料的全面整理与编撰

在古远清早期的学术活动中,我们没有发现他对于史料特别感兴趣,也许他还没有来得及考虑这样的问题。其实,从《中国当代诗论50家》的撰写开始,他所做的工作首先就是对史料的梳理,因为他所面对的是大量的诗论资料,而不是文学作品。2004年开始的系列世界华语文学精品的编选,再次引起了他对于史料的兴趣,于是,他先后出版了《2004年全球华人文学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2005年世界华语文学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2006年世界华语文学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连续三年推出。后来又连续了编了六年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从2013到2019年,前面都是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自2018年开始由华中书局出版。除此之外,他先后还编有两本《当代作家书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和2023年版),还有一本没有出版的《台湾百年文学事典》(一百万字,武汉出版社待出版)等。所有的这些著作都可以说明,古远清所从事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比较翔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没有哪一本著作是空对空的理论,包括与人合著的《诗歌分类学》和《诗歌修辞学》等理论性比较强的著作,当然也包括他对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研究。他为了写余光中传记而有了两个副产品:《余光中:诗书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和《余光中评说五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最后才是《余光中传:永远的乡愁》(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前两本书是同一年出版的,只不过不是同一个出版社而已。当然,如果我们称他为文学史料专家,似乎也还有一些证据不足,因为他还没有来得及整理所有的台湾文学史料,不过我相信他如果还可以活五到十年,他一定会把台湾文学史料全方位地、系统地整理出来,因为毕竟他所掌握的台湾文学史料是最全的。史料建设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当然所谓史料也包括当下的田野调查与实地考察之所得,包括所有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期刊等。他似乎并不注重相关的田野与实地考察,但他所掌握的台湾文学史料却是后人所难于超越的。

六、古远清以台湾文学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之开拓性与广阔性的动因探究

古远清之所以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不断地开拓、不断地发展,走出了一条宽广的文学研究之路,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对于文学和学术的兴趣。他出身于岭南一个三代矿工家庭,由于贫穷无依在两岁的时候被卖到地主家当儿子,才有了从小可以上学的机会,读了许多当代文学方面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特别是他在梅州中学就读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在寄居亲友家的阁楼上,发现了大量的现代文学书刊和图书,让他在文学的大海里游了再游,启发了他对文学的兴趣。[5]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成为学校黑板报和油印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本科的五年期间(他本来报考的北大中文系),担任了《珞珈山文艺》副主编,同样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文学理论的兴趣[6]。

二是在大学里任教的人文环境,让他有从事文学研究的条件。青年时代他所讲的是与文学相关的写作课程,文学研究就成为了他的专业。他的前两本书都是在课堂讲义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这样的环境和时机,同时也给了他从事海峡两岸文学交流的机会。如果他不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估计也难于有这样的机会;如果他不是出生于四十年代初期,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恰逢国家改革开放,他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有了这样的机会他也许不一定可以把握住。后来大量的论文发表与图书出版,都与他在两岸四地之间的大量交流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是自己的环境,一个是时代的机会,一个是国家的需要,似乎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三是他从小所受到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出身于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有机会接触到当地的文化与文化人,并且对他们产生了一种崇敬之心,他一生中对成名成家的追求,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曾经直接说明李金发、黄遵宪、曾宪梓等乡党,对他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所产生的意义,首先是有重要的激励作用[7]。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建功立业、成名成家的思想在古远清的心中成长着,并且保持了漫长的一生。

四是他天赋与勤劳并用。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古远清都是一位少有的天才,不过他的天赋是学术型的,而不是创作型的。他所具有的独到学术眼光和艺术眼光,在当代中国学者中是少见的。他身上那样一种为别人所少有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和台港澳地区及海外作家和学者打交道的能力,在他那一辈学者中是少有的。他的文字功夫是了不得的,比如《台湾文学学科入门》这本书的简洁和准确,[8]《当代作家书简》“后记”的鲜活与生动,[9]在许多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风采,是许多作家都无法企及的。关键是他还特别的勤劳,似乎一天到晚都在工作,节假日也在工作,似乎是从来没有休息的时间,所以他才有那么多的著作和论文问世。

古远清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大家,是中国地区文学史写作的开创者,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开拓者,他所取得的成功是许多人难于实现的。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了他取得重要成功的动因,也是他人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注释:

[1]参见古远清著:《“呐喊”“傍偟”探微》,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参见古远清:《中国当代诗论50家》,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3]参见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参见古远清:《海峡两岸诗论新潮》,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

[5][6][7]古远清:《我的文学评论道路》,《批评家》,1989年第4期。

[8]参见古远清:《台湾文学学科入门》,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21年版。

[9]参见古远清编注:《当代作家书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猜你喜欢

台港文学理论文学史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台港文学选刊》2017年总目录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生活
台港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