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诗词的“丰肌”与“强骨”

2023-09-01刘树靖

心潮诗词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仄声平声风骨

刘树靖

“丰肌”,本意是指一个人血气方刚,青春正绚、肌肉丰满、皮肤光润、肤色隽秀,令人赏心悦目。就诗词而言,是指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意象鲜明、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品位高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从而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艺术效果。

“强骨”,顾名思义就是指强健而有力的骨胳。就诗词而言,是指作品具有刚毅健美的思想内容、雄伟峻拔的宏大气象、铮铮作响的浩然正气,以及清朗隽永的艺术风格。诚如汉魏间诗人曹植、刘桢二人的诗歌那样“俱饶骨气”。所谓“汉魏风骨”“建安风骨”,均是指诗词作品具有这种强健的“骨气”“血气”“志气”。当代诗词作品只有“丰肌”与“强骨”兼备,才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立得住脚,传得更远。

那么,当代诗词如何做到“丰肌”与“强骨”呢?下面我将分别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诗词的“丰肌”

诗词的“丰肌”可从“三多”做起,即多读、多写、多改。

(一)多读,就是多读名篇佳著。这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使诗词“丰肌”起来的先决条件。只有多读,才能积累知识、打牢基础、提高素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铁需得自身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多了,文化底蕴厚实了,学问就不谓不大,诗词创作就会得心应手。

诚然,多读书并非等于一目十行的“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走过场,而是要“眼而诵,心而为”,也就是说,眼睛要细盯着诗文的字句,心里还要反复揣摩诗文的主旨、构思、谋篇以及语言的锤炼等技巧,以求心领神会,印象深刻,达到读一本收到一本的效果。

(二)多写。就是多进行诗词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诗词的数量与质量,往往是成正比的。写得多,好诗就多;写得少,好诗就少。只有确保诗词创作的数量,才能谈起个中的质量。没有诗词作品的数量,那么质量从何谈起?由此可见,如果说“多读”是使诗词“丰肌”的先决条件,那么“多写”则是使诗词“丰肌“的必备条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就诗词创作而言,这个实践指的就是“多写多练”。

固然,我们提倡多写。然而多不等于滥。多写是建立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基础上的,如果一味地追求多,而每每不用心去写,“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浅尝辄止,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到头来写得再多都成文字垃圾又有多大意义呢。

(三)多改。就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好诗不厌百回改”,往往一首诗由干瘪到“丰肌”,皆是反复修改使然。苦于心机,成于修改,是使诗词“丰肌”、饱满、润泽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多改”,是使诗词“丰肌”起来的经验之谈。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其中“绿”字就是几经修改得来的。先是“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到”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少诗意,他想了一会,便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欠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昏脑胀,就走出了船舱,观察风景以缓解一下头疼。这时王安石走到船头,眺望远方,春风拂过,麦浪起伏,青草摇曳,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于是他精神一振,忽见芳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自己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了。从而,“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了被世人千古传颂的名句。星汉先生的《拜关羽持刀塑像》有“口舌交争摧鲁肃,头颅厚葬感曹操”句,按平水韵,“操”字有两种读音,既读平声又读仄声。为了求证此句曹操之“操”用平声无误,他查了《诗词检索》和其他资料。发现从唐至宋元,许多诗句中曹操之“操”,均用作仄声。如,唐刘禹锡五言排律《历阳书事七十韵》:“曹操祠犹在,濡须坞未平。”用仄声。五代徐夤七律《吴》:“不迎曹操真长策,终谢张昭见硕贤。”用仄声。宋张九成七绝《论语绝句》:“杨雄苦作艰深语,曹操空嗟幼妇词。”用仄声。南宋华岳七律《闷成》:“汉鼎不烹曹操肉,吴钩空断伍员头。”用仄声。元初陈普七绝《咏史·荀彧》:“乱离拣得一枝栖,得道争知却是迷。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用仄声。罗贯中《三国演义》四十二回:“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内小龙眠。”用仄声。至明,出现了同是一位作者,有时用作平声、有时用作仄声的现象。沈炼七绝《边词》其二:“十面埋兵擒项藉,三分割据愤曹操。”用平声。其七绝《塞上曲》其三:“曹操小儿何足数,敢将轻骑猎中原。”用仄声。用平声也不乏其例,如晚清梁鼎芬《课儿联》其十五:“乌江怜项羽;赤壁笑曹操。”用平声。近代刘英《挽陈其美联》:“国凶未除,此身竟死,管子真天下霸才,其存亡系中原轻重;民命不堪,我辈何生,曹操乃乱世奸贼,以挞伐锄害苗蚊蟊。”“管子”对“曹操”,显然用作平声。星汉说:“梁鼎芬为晚清文学家,溥仪帝师,曾为丰湖、端溪、广雅、岳州、钟山、两湖诸书院院长,学问不谓不大。梁鼎芬将曹操之‘操’,用作平声。我无虑矣!”星汉为自己诗句中的曹操之“操”用平声是否有误,查资料,取例证,一丝不苟,九九归一,付出多少心血啊!“为求一字稳,拈断数根须”“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从古至今,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从而使诗词“丰肌”起来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恕不一一赘述。

二、诗词的“强骨”

诗词如何“强骨”?窃以为,主要从“紧跟时代,直接地气”两个方面去践行。

(一)紧跟时代。所谓“紧跟时代”,就是诗词创作要跟上时代步伐,紧扣时代鼓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诚如白居易、元稹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为宗旨,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语言清新明快,内容奔放豪迈,充满浩然正气,讴歌新社会,服务新时代,主题昂扬向上,给人鼓舞,催人奋进。当然,紧跟时代,就要与时俱进。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意思是说,文章的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运行不息,日新又新。惟其长在变化发展当中,所以永远地在继承、在创造,不会感到亏竭。刘勰以为文章的发展,是由质而文的,故说:“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时代不同,风格各异,然而“序志述时,其揆一也。”“序志”,是抒发作者的情志;“述时”,是反映时代的面目,而作者和时代,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求作品务必时代特点突出,场面宏大,语言铿锵,如号角、如战鼓,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譬如,“锦绣京华一望收,心潮起伏此登楼。眼前多少风云过,终见飞龙起九州。”(陈春啸《登天安门》)“车发燕京箭脱弦,欲将京九当吟笺。隆隆迸出惊人句:只信三中不信天。”(刘多寿《京九铁路通车》)“奔涛千里泻川江,浪卷云飞路正长。争说夔门天下险,轻舟呼啸过瞿塘。”(宋自重《舟中欢庆中共十四大》)“力挽狂澜天地寒,巍巍泰岳水云间。君看千里江堤上,一个军人一座山。”(林崇增《人民解放军参加抗洪抢险》)上述《登天安门》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的20 世纪50年代初,“终见飞龙起九州”,目中所见,心情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京九铁路通车》写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只信三中不信天”,发自内心的欢呼着实令人心动;《舟中欢庆中共十四大》写于1992 年10 月12 日至18 日党的十四大召开之时,“争说夔门天下险,轻舟呼啸过瞿塘”,此诗借舟行象征党奋斗前进的伟大历程;《人民解放军参加抗洪抢险》写于20 世纪90 年代末那场抗洪抢险的伟大壮举,“君看千里江堤上,一个军人一座山”,场面何等宏大,气势何等壮观,“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泰山压顶不弯腰”,充分表现人民解放军顶天立地、坚如磐石、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高大形象,和我将无我、一往无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以及不被一切艰难险阻所压倒、不为一切困难所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诗虽然写于不同年代反映不同事件,但他们的共同点一致,那就是热情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气概豪迈、精神无畏、充满浩然正气,充分体现了诗词创作“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当然,并非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诗词都“强骨”。检验诗词的“强骨”与否,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而最重要的是看其诗词是否有风骨、有骨气、有志气、有尊严。那种形如枯槁、味同嚼蜡的俗词俚句,所谓标语口号式的“老干体”,“强骨”从何而言。因此,诗词的“强骨”主要就是看诗词本身所反映的“风骨”,而这种“风骨”主要是靠灵动的意象、优美的意境、清新的语言,通过形象(意象)所迸发出来的家国情怀、时代强音、诗人品格。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戴叔伦的“愿得此身常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毛泽东的“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等,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似能闻到铮铮作响的铁骨声,鼓舞一代代仁人志士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二)直接地气。所谓“直接地气”,就是直面社会,切入生活,情系人民。“最是农家酒话长,停杯归去趁斜阳。彩霞扑满前风档,青菜装平后备箱。沉醉因闻新日子,倦游更恋小村庄。重来已许初秋约,啃嚼红缨苞谷香。”(温瑞《村行》载《中华诗词》2022 年第7 期)首联意思是说“酒盅一端,家长里短”,谈天说地,心中惬意。日出日落,方觉归迟。颔联实景再现,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前风挡玻璃上涂满了艳丽的晚霞;后备箱中装满了新摘的各种蔬菜。颈联为作者感慨:面对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家境小康的农民,无数如知归倦鸟的进城人对家乡更加眷恋,当初拼命进城,而今心系故土。所谓乡愁如酒,乡愁如梦,令人难以释怀。尾联将未尽之兴,化作一诺:等苞米熟了,亦烀亦烤,再聚再聚。此诗尤接地气,清新灵动,情趣盎然,堪称新田园诗的佳作。再如,“一叶轻舟过藕塘,清风碧水菜花黄。山歌撒网声中起,江水江鱼土灶香。”(孙魁义《农家》载《中华诗词》2022 年第7 期)全诗有视觉,“碧水”“菜花黄”,此为色;有听觉,“山歌撒网声”,此为声;并且有嗅觉,“土灶香”,此为味。可谓声色味俱全,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地气十足,令人玩味。

综上所述,诗词的“丰肌”与“强骨”者,“丰肌”自然是作品具有充沛感人的思想内容,如花之嫩蕊,鲜艳夺目,撩人心魄;如少女之脸盘,丰润饱满,光彩照人。而“强骨”之“骨”,则是体现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之清朗刚劲的宏伟气象,以及坚韧不拔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说:“用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见修竹篇序》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陈子昂倡言“风骨”,乃标举汉魏。因此,汉魏风骨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深远影响。而今,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认为首先要努力践行诗词创作中的“丰肌”与“强骨”。“细微之处见精神”,诗词作者倘能平时注意“多读、多写、多改”,并养成习惯,有扎实过硬的文字功底,有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把握好紧跟时代、与时俱进、贴近生活、情系人民的创作方向,何愁创作不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诗词作品来!

猜你喜欢

仄声平声风骨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吟出古诗之美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直言才见真风骨
贞观的“观”读平读仄?
病联曝光台
转入普通话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表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