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爱的川流而产生的残忍的结
——关于詹姆斯·赫斯特小说《朱鹭》的主旨探究

2023-09-01范淑婧

名家名作 2023年5期
关键词:老妇暴风雨反省

范淑婧

《朱鹭》是美国作家詹姆斯·赫斯特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小说的主旨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定的探究。

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是:嘟嘟是个残疾小孩,生下来就被大家认为活不了多久,“我”因为有这样一个残疾弟弟而失望,又因为他不会走路,去哪里都必须拉着他而感到困窘,所以坚持教他走路。后来教会了弟弟走路,这也成为“我”的骄傲,“我”有了自信,决定教他跑步、划船、游泳、爬树、打架,希望他能够正常上学,但是嘟嘟还是没有实现“我”预定的计划。在一个暴风雨的日子里,“我”因为意识到计划失败而痛苦,把弟弟远远地落在后面,等返回去找弟弟时,发现他已经死了,嘴里渗出了血,脖子和衬衣前部都被染上了灿烂的红色,就像“弟弟”曾经埋葬的“死亡都无法毁损它的美丽”的红红的朱鹭。“我”非常痛苦,躺在那里哭,“用身体护着我的落下的朱鹭”。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有人认为,个体具有差异性,因此教育也应该具有差异性。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批判“以爱的名义实施伤害的思想和行为”。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是本文认为,该篇小说最想表达的是:人们会“因爱的川流而产生的残忍的结”,所以我们要警惕这个残忍的结,不要让它伤害我们至爱的人。

下面从叙事顺序、象征手法、环境描写三个层面对这一主旨加以分析。

一、倒叙手法体现“反省”视角

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叙述顺序。在夏秋之交,“我”看到朱鹭来到满是树脂的树上,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弟弟——嘟嘟。所以,这篇小说是以回忆的方式讲述“我”(哥哥)和嘟嘟的故事,在回忆中充满了忏悔和痛苦,也有所反省,有所发现。

文中出现了两个“我”的视角,一个是“少年我”的视角,一个是长大后回首往事的“成年我”的视角。文中出现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在我心里有一个因爱的川流而产生的残忍的结(我很悲伤地看到它存在于其他人心中)”,这句话很明显是“成年我”的视角,是失去弟弟之后痛定思痛的思想沉淀,是在回忆中深刻反省“爱”的认识。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则是解开这篇小说主旨的钥匙所在。

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会觉得“我”对弟弟很残忍。弟弟说“不要丢下我”,“我”却把他丢下了,弟弟说“不要伤害我”,“我”却把他伤害了。然而,当“我”回忆这一切时,我发现这些残忍的行为皆“因爱”而生。

“因爱的川流而产生的残忍的结”是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为什么会有残忍的结,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恰恰是因为对所爱的人有期待,因为期待落空,所以会恨,会伤害,当然,如果期待得到满足,自然会骄傲。小说中“我”对弟弟的“残忍的结”主要表现在两个事件上:一是刻毒地让他看棺材;二是因为计划失败而痛苦,在暴风雨中将他远远地落在后面。

弟弟出生时,“我”只有七岁,“他从一开始就让人失望”。有期望才会失望。一个七岁的孩子对将要出生的弟弟一定充满了各种期望,期望他可以陪自己玩耍,可以给自己带来欢乐。然而,弟弟的残疾却让自己大失所望。

“我”给弟弟取名为嘟嘟,因为他爬行的时候像一只幼虫,在回忆和反省中,“我”觉得这是为他做过的最和蔼的事情。“因为没有人会对一个叫嘟嘟的人有多大期望。”所以,如果不对嘟嘟有期望的话,也许“我”不会教他走路,不会给他安排那么满的课程,嘟嘟能够顺应自然地成长,不至于承受与他身体并不相符的负累,最终悲惨地死去。

然而,弟弟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期待的落空,更是终日的不自由,是个没法摆脱的包袱。“爸爸给他造了一辆手推车,而我必须到处拉着他。如果我去捡我的帽子,他就会哭起来要跟我一起去;而妈妈无论在哪儿都会喊:‘带嘟嘟和你一起去。’”期待的玩伴变成了终日的累赘,我对弟弟产生了憎恨,产生了想要伤害他的冲动——这便是“残忍的结”: 刻毒地让他看棺材,“告诉他我们是怎样都认为他活不长的”,故意让他摸棺材,让他受到刺激而发出尖叫。

从小到大,我去哪里都拉着弟弟,弟弟五岁了,“我对有一个那么大年纪还不能走路的弟弟感到困窘”。“困窘”的英文是“embarrassed”,这个词准确地表达出哥哥因为弟弟不会走路所陷入的囧境——身体的不自由,精神的负担。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教他走路的最直接的原因。教会弟弟走路的动力来源于身心双重压力的解脱,教会弟弟走路对哥哥而言是一箭双雕的事情,既不用到处拉着他去这儿去那儿,又可以获得骄傲的资本。这种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我”居然没有放弃,可以说,哥哥带着五岁的弟弟创造了奇迹。所有人都说弟弟不能走路,而哥哥教会了弟弟走路。老妇沼泽是哥哥坚持教弟弟走路的见证,是弟弟克服困难、信赖哥哥的见证,也是兄弟情深的见证,“我抱住了他,我们的笑声如银铃般响彻这片沼泽”的情境是令人感动的,我们能从坚持、拥抱和欢笑中感受到兄弟之间的爱,尽管这种爱没有言明。

教会弟弟走路给全家带来了惊喜,爸爸妈妈都拥抱弟弟,妈妈还激动地哭起来。然而,当爸爸妈妈拥抱“我”时,“我”却哭起来。“我”的哭和妈妈的哭是不同的。妈妈哭是因为激动和感动,因为心疼孩子的不易。而“我”的哭,是因为“我”意识到自己的自私,我这么做“全是为了自己”,“只是因为我不愿有一个残疾兄弟”。 “哭”是哥哥的第一次反省,是情感上的转折,是从自私地想要摆脱困窘到真心为弟弟着想的转折。

之后,“我”决定教弟弟跑步、划船、游泳、爬树,还有打架。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私,而且希望弟弟能够正常上学。在这里,“我”完全为弟弟着想,让弟弟成长为一个正常的男孩。“爱”在此处得以彰显,从隐身到显形。

然而,计划失败了。这让“我”的心又掉回到了期待落空的痛苦深渊。

意识到我们的计划全部失败是件痛苦的事,我心中的那种残忍脾性觉醒过来了。我尽可能快地往前跑,把他远远地落在后面,同时一道雨墙将我们分开。

上面引用的这段文字,又是“成人我”视角的反省。“我尽可能快地往前跑,把他远远地落在后面。”抛弃弟弟,实际上是不愿面对弟弟给自己带来的失败的痛苦体验,是对弟弟的失望甚至怨恨心理的再次表现,也因此让弟弟在极度劳累和恐惧中死亡。这份“因爱而产生的残忍的结”是那么有杀伤力,我永远地失去了弟弟。而且,“奇怪的是,这一切对我来说竟如此清晰,尽管现在那段时光早已过去”。弟弟之死,给我带来永不磨灭的记忆,是我永远的愧疚,是刻骨铭心的伤痛。

二、象征手法体现“爱”的觉醒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样的关键词语:失望—刻毒—困窘—骄傲—哭—自信—痛苦—哭泣,这些词语反映了“我”对弟弟的感情变化。概括而言,我对弟弟的认知,经历了嘟嘟到朱鹭的转变。

无论是嘟嘟还是朱鹭,都是弟弟的象征,是弟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当“我”看到弟弟爬行的样子,感觉丑陋得像一只幼虫,于是便给他取名嘟嘟。这时的“我”对弟弟不仅仅是失望,而更多的是厌恶。

而当嘟嘟死去的时候,“我”用朱鹭来指称弟弟。

“嘟嘟,嘟嘟。”没有回答,只有连绵的雨声。我开始哭泣,泪水模糊了视线,眼前的这一片红看起来是如此熟悉。“嘟嘟!”我的尖叫声盖过了哗啦啦的大雨,我扑到他身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那似乎是永远,我躺在那里哭,“用身体护着我的落下的朱鹭”。

这时,弟弟在“我”眼中不再是那个丑陋的幼虫“doodlebug”,而是“死亡也无法毁损它的美丽”的朱鹭。

“我”为什么会把弟弟形容为朱鹭?

结合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弟弟和朱鹭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形象的相似——色彩和大小。朱鹭“有小孩那么大,长着深红的羽毛”。弟弟“嘴里渗出了血,他的脖子和衬衣前部都被染上了灿烂的红色”。“眼前的这一片红看起来是如此熟悉”,“我”自然联想到朱鹭。 孩子般大小和灿烂的红色是弟弟和朱鹭在形象上的共通点。

死因的相似——劳累不堪。朱鹭是经过漫长的飞行劳累而死。“它是飞过了多少英里才这般死去的,在我们的院子里,在满是树脂的树底下?”弟弟是在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在极度劳累中死去。“嘟嘟说他太累了”,“嘟嘟又累又怕”。

美丽的相似——朱鹭和弟弟都有着死亡无法毁损的美丽。朱鹭“躺在地上如同一个破碎的红花瓶,甚至死亡也无法毁损它的美丽”。弟弟的美丽有哪些呢?从小说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弟弟的纯洁,对美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小说的很多地方都表现出弟弟的这些闪光的“美丽”。当“我”带弟弟一起享受老妇沼泽的美景时,弟弟会哭,说“太美了,哥哥,太美了”。他有着健全的人格,对“美”有强烈的感受力。他热爱自己的生命,当“我”让他摸他的棺材时,他会尖叫。他热爱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其他美好的生命,看到朱鹭死去,他会说“我要埋葬它”。单纯的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多么与众不同,当“我”问他“你想要在上学的时候跟别人不一样吗”,他会回答“有不同吗”。他是脆弱的,然而他又是那样的顽强,坚持接受哥哥的训练,努力和残疾抗争、和命运抗争。

一直以来,“我”忽略了弟弟的种种美丽,在“我”心里,他只是不完美的嘟嘟,是doodlebug,是“我”的包袱,“我”一直努力改变他,从而想摆脱他带给“我”的种种负担。

但是当看到弟弟死亡的一刹那,“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失去他的痛苦,意识到他生命本身的宝贵,他的不可替代,“我”把弟弟形容为朱鹭,意识到曾经所忽略的弟弟的美,“我”想“护”着他。“那似乎是永远,我躺在那里哭,用身体护着我的落下的朱鹭。”这是小说感情的升华,“我”对弟弟的认知觉醒了,对弟弟的“爱”觉醒了,想永远地“护着”“我的落下的朱鹭”,这时,“我”明白,真正的“爱”只是纯粹的呵护。

通观全文,我们发现,“爱”的认识是一个过程。“我”对“爱”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自发的爱—觉醒的爱—反省的爱。

自发的爱 :自我关照的爱,带有某种价值判断的“爱”,关注“爱”的对方能否给自己带来荣耀,而往往忽略对方的感受。嘟嘟死亡之前,“我”对嘟嘟都是一种自发的爱。

觉醒的爱:关照对方的存在,认识到对方的美,在这一基础上给予“单纯的爱护”。嘟嘟的死令“我”的“爱”觉醒,明白“爱”就应该是纯粹的呵护。

反省的爱: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对“爱”有了理性的认知,认识到“因爱的川流会产生的残忍的结”。

“我很悲伤地看到它存在于其他人心中”,就使得这篇小说具有了非个人化的普遍意义,这种因爱而残忍的伤害,不是一种独特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存在,是人们共通的情感。

三、环境描写彰显“爱”的不同方面

在文中,我们还能感受到环境描写对氛围的渲染、对情节的推动,以及对情感的烘托和彰显。

“夏天已经逝去,秋天还没有来临”,这是文章的开头,这个开头引发读者的思考,这个时令是一个空缺,没有归属,没有着落,体现出“成年我”失去弟弟之后,情感无以寄托、无以安放的悲痛。

文中最美好的地方是老妇沼泽,在那里,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兄弟俩一起享受老妇沼泽美景的美好画面,也仿佛能听到兄弟俩在获得成功之后快乐的笑声。老妇沼泽彰显了美好的亲情,见证了兄弟之爱。

小说最令人悲痛的莫过于暴风雨中的悲剧,“雨穿过松林咆哮而来,然后,如同一支爆发的罗马焰火筒,我们前面的一棵橡胶树被一道闪电摧毁”。暴风雨仿佛是“我心中残忍的结”的外显,是伤害嘟嘟的残酷力量。然而,也正是在暴风雨中,我对嘟嘟的爱得以觉醒,所以,暴风雨也意味着“我”内心中强烈的愧疚、悲痛和悔恨。

通过环境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爱”的不同表现,但是“爱”始终存在。老妇沼泽的美好,是“爱”最令人流连的。我们不应当让因爱产生的恶魔般凌厉的暴风雨伤害我们所爱的人,给我们留下暴风雨般强烈的悔恨和如夏秋之交的空空落落,以及永远无法填满的内心。

四、结语

“爱”到底是什么?“爱”不能有“期待”吗?我们看到,“我”在反省对弟弟的“残忍”时,仅仅限于“刻毒”的伤害和失败后的抛弃。所以,作者否定的并非“爱”所带来的期待,而是当期待落空之后,我们的伤害的行为。如果我们“伤害”与“抛弃”,虽然“因爱产生”,但也只是“残忍的结”了。

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无论出于怎样的想法,能够让残疾弟弟迈开双腿,都是令人感动的成功。他获得成功的动力虽然源于自私,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却是值得敬佩的。我们试想,如果在意识到失败之后,“我”依然不放弃,继续陪伴弟弟,那么弟弟很有可能会创造新的奇迹。如果弟弟没有意外地死亡,让哥哥在陪伴和呵护中逐渐认识到爱的真谛,那又是怎样的结局呢?

然而,作者就是要用这样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所谓的爱会产生残忍的结,甚至会产生无法挽回的伤害。我们应该时刻警诫自己,不要对所爱的人造成伤害;我们应该努力发挥“爱”的正面作用,不因对方的不完美而伤害他,不因对方的失败而抛弃他,真正的、正向的“爱”应该是砥砺前行的动力,而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陪伴和鼓励才是“爱”的核心。另外,我们对爱的认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反省,从而身体力行真正的、正向的“爱”。

猜你喜欢

老妇暴风雨反省
今夜没有暴风雨
老妇干陈秀琴和她的伙伴们
壹月记事簿
The Storm暴风雨
常反省自己
考前焦虑?该反省一下
反省与克制
《圣母子》和《老妇》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猛烈的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