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外热成像在腰椎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中应用

2023-08-31杨小蕾朱玉琼

临床军医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腰椎下肢

杨小蕾, 沈 正, 朱玉琼, 夏 静, 刘 洋, 祁 敏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麻醉科;2.骨科颈椎外科病区,上海 200070;3.丹徒区人民医院 骨科,江苏 镇江 212028;4.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手术室,上海 20004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退行性病变,多发于20~50岁,青壮年发病率逐渐升高[1]。腰酸背痛、下肢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较为普遍的症状。尽管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但由于缺乏专业检测技术,临床上常采用疼痛评估法进行主观评估,如通过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评估工具来评估患者的病变疼痛程度、病变范围、病变组织受累程度等[2-3]。但上述评价方法具有主观性及不确定性,需探寻一种客观、可靠、稳定性佳的疼痛评价方法[4]。医用数字红外热成像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逐渐应用于医学基础和临床[5]。经过技术处理,其能以伪色彩热成像图的形式显示人体的温度场。同时,应用特殊的软件分析温差,以图像的方式输出,对体表热场对应的组织器官从热值、热态、热源定位方面进行分析和估测,再结合临床对病灶部位、病性、病损程度进行判断[6]。红外热成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对带状疱疹后的神经痛[7]、关节炎[8]等,均对疾病诊治、转归起到了重要的评估和参考作用。本研究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接受腰椎神经阻滞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旨在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自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日间病房收治的接受腰椎神经根阻滞治疗的53例腰腿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8.43±6.25)岁;病程1个月至4年,平均(25.18±8.25)个月;有腰痛21例,无腰痛32例;下肢有疼痛症状45例,下肢无疼痛症状8例。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2)腰腿部疼痛,伴或不伴关节受限;(3)接受腰椎神经根阻滞治疗;(4)依从性高。排除标准:(1)其他疾病引发的腰腿部疼痛;(2)外伤性疼痛;(3)不能正常完成研究工作的孕妇、哺乳期女性,精神异常或糖皮质激素过敏;(4)中途退出。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影像,三维CT,腰椎核磁共振等评估检查,且在接受腰椎神经根阻滞治疗前后均进行了红外热成像检查。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结合患者体征及影像学初步确定穿刺节段。操作时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C臂机引导下,根据节段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角穿刺进入椎间孔,使穿刺针尖部在正位片上位于椎弓根下方约0.5 cm,不超过椎弓根内缘;侧位片上位于椎弓根下方1/3的区域。当穿刺针到达目标位置时,用2 ml注射器抽取1 ml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1 ml得宝松,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拔出穿刺针后立即嘱患者下地行走10~15 min,询问患者症状缓解情况。从手术室送回病房后,嘱患者卧床休息1 h后再下地行走10~15 min,再次询问症状缓解情况。

1.3 评估指标

1.3.1 疼痛、功能障碍及临床疗效评估 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NRS量表[9]评估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10]评估功能障碍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11]评估患者总体临床疗效。NRS评分:以0~10的数字表示“无痛”至“最痛”的痛楚程度,数字越大表示痛楚程度越严重。ODI分值由12道题组成,每道题5分,计算出实际分值占分值最高的百分比,分值越高代表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改良MacNab标准5将患者术后的疗效分为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

1.3.2 红外热成像评估 采用MTI-Economy-C型便携式医用红外热像仪(由杭州远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查场所环境要求:室温保持在22℃~27℃,相对湿度20%~60%,室内无风、无尘、无阳光直接照射的屏蔽场所。测量条件:患者在安静状态下静坐15 min,将室内温度调至人体适宜温度25℃左右,并叮嘱患者不要接触其他物品,不要用手触摸检测区,将检测部位充分显露在外。检测方法:患者将腰背部和双下肢充分显露,调整距离,采用黑体校准后,通过医用红外热像仪对医师操作仪器进行扫描,以图像清晰、线条清晰为原则,观察屏幕彩色图像。采集后将数据传入数据处理系统中进行分析处理。对腰背两侧及双下肢对应区域的体表温度值进行记录,并对图像进行电脑处理后,打印出来进行分析比对。将温度标记在温度变化的区域,并记录该区域的温度变化情况,分析红外热像图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所有患者每个采集节点的红外热成像采集和分析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

1.3.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记录患者治疗和随访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术后是否存在腰脊神经及马尾神经损伤情况,是否存在椎管内感染、出血等情况。

2 结果

2.1 神经阻滞治疗前后NRS评分、ODI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随访时间1.5年。纳入患者接受神经阻滞治疗后即刻、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NR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NRS评分和ODI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中,优26例,良13例,一般14例,优良率为73.58%(39/53)。

表1 神经阻滞治疗前后NRS评分、ODI评分变化情况比较评分/分)

2.2 神经阻滞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检测情况比较 术前,有腰痛患者腰部平均温度高于无腰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有疼痛症状患者疼痛肢体的平均温度高于下肢无疼痛症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神经阻滞治疗后,术后即刻、术后第2天、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有腰痛及下肢有疼痛症状患者的平均温度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腰痛与无腰痛患者的腰部平均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有疼痛症状与下肢无疼痛症状患者的肢体平均温度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表2 神经阻滞治疗前后有无腰痛患者红外热成像检测情况比较温度/℃)

表3 神经阻滞治疗前后下肢有无疼痛症状患者红外热成像检测情况比较温度/℃)

2.3 疼痛评分与红外热成像检测结果的相关性 在术前和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患者有症状部位的肢体疼痛相关NRS评分与相应部位的红外热成像检测的温度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4。

表4 患者疼痛相关NRS评分与红外热成像检测结果相关性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外伤或长期劳累等因素引发椎间盘老化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等情况,压迫马尾神经及神经根,导致腰痛和下肢放射痛等一系列症状[12]。保守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但需接受较长时间的治疗,且疗效有限。炎症反应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致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13]。神经阻滞治疗可以在神经根周围局部精准注射得宝松等类固醇类药物和利多卡因等药物,能快速作用于受累神经根,充分发挥抗炎及止痛等作用,明显降低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14]。本研究中纳入的53例接受了腰椎神经阻滞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痛和下肢疼痛的症状均得到了充分缓解,说明腰椎神经阻滞术可以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方法。

患者的疼痛症状往往很难进行客观的评估,常依赖于主观描述。临床上通常选用VAS或NRS评分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15]。但这些量表均为患者主观上对自身疼痛状态的评价[16]。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表达能力,以及对评价方法的理解程度不同,患者对自身疼痛程度的准确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红外热成像是一种具有无痛苦、无污染、无损伤等特点的新型成像手段,主要利用红外热辐射理论研究体表温度分布状态的物理检测技术[17-18]。该技术在炎症性疼痛、软组织疼痛、神经损伤性疼痛等疾病的检查和疗效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ydemir等[19]研究发现,数字热成像检测法可以有效指导腹痛患者,尤其是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唐伟伟等[20]观察了红外热成像在腰腿疼痛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红外热成像可取得与CT检测结果类似且较高的腰腿疼痛检出率。曹正培等[21]研究发现,红外热成像对腰腿疼痛的检出率与CT检查结果相当,且在疼痛疾病中的诊断预警价值更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有症状部位的肢体疼痛相关NRS评分与相应部位的红外热成像检测的温度结果均呈正相关(P<0.05),提示红外热成像检测可以很好地反映局部疼痛的情况。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红外线热成像图呈现不对称分布,无症状侧的下肢和有症状侧的下肢温差较大,患者局部温度不平衡可以通过红外线热像来判定,也可以客观反映疼痛程度。通过比较患者在接受神经阻滞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图的变化,一方面可以反映患者疼痛的区域和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疼痛区域对应的神经支配区来辅助判断责任神经根和责任节段,从而指导临床医师根据结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偏少,可能会导致统计结果出现一定程度偏倚,腰椎神经阻滞术的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另外,红外热成像图的采集区域仅按腰部和下肢部位进行了划分,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对测量区域进行更细化的划分,并与患者自评量表评分进行更加精准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综上所述,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评估接受腰椎神经阻滞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腰椎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