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思考
2023-08-31韦强
韦强
农村经济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在新时期下的稳定进步,要以乡村振兴为主要的背景,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指明正确的方向。要调整农村本身的生产要素,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凸显乡村振兴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代发展齐头并进。我们要明确创新发展的路径,逐渐优化当前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农村经济焕发新的活力。尤其是在农村经济现代化过程中,要以乡村振兴为主,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整合不同的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从而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当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存在着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的问题。产业经济需要依托于先进的技术模式和资本等要素的支持,构建起一体化的发展体系,但是在当前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由于受到不同利益体的影响,各个生产要素存在流动缓慢的问题。另外,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也没有加强对乡村振兴的深入融合,农民增收缓慢。在原有生产模式中,土地生产模式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更新和升级,存在着大量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限制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还会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无法科学地利用。
(二)协调管理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针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现阶段,为了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宏观调控方面给予农村地区价格保护等政策的支持。当前,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农业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相互融合得不够,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分配机制不完善。一部分生产者为了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权益。生产模式的形式化以及盲目化,使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在逐渐降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三)劳动力结构失衡
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离不开劳动力。从现实情况来看,却出现了劳动力结构失衡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城乡劳动力资源分配不均衡,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紧缺的现状,对乡村产业的振兴造成了不利的负面影响。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农民的就业问题一直是难点。随着低端产业逐渐被淘汰,农民进城务工的压力也在逐渐地增加,这部分农民返乡创业的难度也较高。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工业产业和农业产业并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没有实现相互融合,不利于城镇化的进行。因此,需要根据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加快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构建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体系,从而使城乡协同发展。
(四)农业经营主体角色功能不标准
农业经营主体决策功能不标准,也是当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工业投资效益的规律逐渐地凸显,农村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已经成为重要的拐点。人们对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高,使农业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要项目。例如在农村中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但是,在不同经济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利益和角色定位偏差的情况,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例如存在着专业合作功能被虚化的问题。农业合作社成为非营利性的中介组织,并没有充分发挥本身的主体作用。一部分农民并不了解专业合作社本身的功能,也没有转变以往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资金和技术严重缺失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产品附加值逐渐变弱,人才吸引力较低,使科技成果转换停滞,无法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相互衔接,导致农业经济恶性循环。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劳动力资源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部门需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创新新型农民塑造体系,释放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满足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从而使农业经济发展走上时代的快车道。在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劳动力配置标准,还要从劳动力的生存以及安定入手,逐渐地提高劳动力本身的存在感以及获得感。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调整现有的教育培训发展规划,提高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产业布局方面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的重视程度。通过多元经济主体的筹措,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需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落实一体化的工作思维,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从而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符合预期。
其次,建立长效化的发展机制,通过辐射带动的方式逐渐地实现产业模式的调整。还要加强对城镇化的深入分析,解决农村人口的失业和养老问题,缩小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为后续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相关政府部门需要统筹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方向,使城乡发展的速度能够和劳动力要素相互协调,使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能够有效地增强。
再者,加强对农民职业化的培训与引导。按照农民职业化的发展要求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使农民树立起新型的发展观念,转变以往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在针对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的扶持中,要重视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激活农村的发展活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提高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推动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和农村发展结构保持基本平衡,逐渐提高農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构建新型农业合作关系
调动经营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分工合作关系,符合利益互补的原则,这也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相互合作。还要构建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体系。农业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重要载体,组织性较强,专业性较强,包含的领域非常宽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充分地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社本身的优势,健全机制,引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全面进步。
要构建由政府引导的新型农业合作关系,将农户和企业融入其中。要建立针对性较强的体制模式,将产业要素和利益结构相互融合,搭建共享的制衡机制,以现代化农业产业为主要的联合体,实现各个要素之间的平等交换,以此来扩大当前的产业发展模式。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顺应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还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效对接,逐渐地提高分配本身的积极性,使整体农业发展效率符合预期。例如,安徽省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各经营主体的高效组合,根据各个经营主体的发展特点,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为主要原则,实现了新型的产业聚集模式。这个模式将分工合作作为主要的基础,符合标准化以及精细化的服务模式。充分地发挥了产业经营规模本身的作用,实现了经济和生态之间的有效融合。
(三)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改革
为了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按照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深化财政支农体制的改革。要逐渐优化当前的工作模式,解决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的资金难题。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将资金真正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将效率和公平相互融合,推动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体制模式的建设,达到稳定市场的效果。同时,还要治理农村环境引导绿色农业的发展。其次,在后续的工作中需要站在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的高度,调整现有的规划,整合不同的农业资源,逐渐扩大农业的生产规模。
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改革,还要按照分工明确以及排查监督和协同作战的要求,精准地完成财政支农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另外,还要扩展当前的农业发展体系,搭建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丰富的工作经验,防止形式主义的出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要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提高对经济经营管理的重视程度,要超越以往的发展层次。只有深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尤其是要激活农业供给侧的活力,激发农民的创造力,才能形成更加完善而科学的体制运作机制,与乡村振兴的大目标相互匹配,使农业经济朝着现代化和标准化的目标不断前行,提升农村经济的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