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课堂环保意识培养之我见

2023-08-30刘秀欣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批判性环境保护中学

刘秀欣

众所周知,环境学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各部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学教育开展这一科目困难很大,目前只能把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渗透到各门相关的课程中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现行的地理教材中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没有从环境的角度去阐述深化,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一、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理念的渗透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这一维度,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 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有必要将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建议中学地理课程内容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

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協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三、切实引导学生对环境变化的关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的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 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向同学质疑(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设———地理模型,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 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 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便很顺利地进入了季风环流的学习和探究。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需要举国上下一起努力,学校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使学生正确得理解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猜你喜欢

批判性环境保护中学
环境保护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在多解中学创新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