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党委党校关于新疆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
2023-08-30王聪延
[摘要]作为兵团干部培训基地和兵团理论研究的主阵地,兵团党委党校自1983年成立以来的40年里,在一批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全体教师全身心地致力于以哲学社会科学为重点的多学科领域研究,在新疆问题研究方面,研究内容广泛,涉及新疆的历史与文化、社会稳定与治理、族际交往与交流、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对口援疆等多领域研究,成绩斐然,在新疆和兵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党校;新疆问题;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119—07
[作者简介]王聪延,女,兵团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屯垦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西域历史与文化。
新疆地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是新疆的特殊区情。历史上新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共同推动了新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培植之下,新疆开始出现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再加上20世纪20年代“双泛”思潮的传入严重影响了新疆的社会稳定,如何治理新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成为党和国家治理边疆的一件大事。作为为兵团培养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兵团党委党校(以下简称兵团党校)自198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新疆问题研究,并在诸多问题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对兵团党校在新疆问题研究方面已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希冀为当代边疆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新疆社会稳定与社会治理研究
新疆自古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是历朝历代治理边疆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急剧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新疆在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兵团党校的学者们立足新疆、放眼全局、未雨绸缪,积极探索符合新疆实际的治理策略,忠诚履行党校教师的职责使命。
2001年赵柳成申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以下简称国家课题)《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新疆长治久安的战略思想研究》立项,在结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于2003年形成了专著《新疆长治久安论》[1]。该书从战略意义、物质基础、基本保证、重要前提、思想长城、决定因素、重要力量以及外部环境等八个方面论述了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王小平《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回顾》全面回顾了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存在的反分裂斗争并在《21世纪治理新疆的策略研究》[2]一书中提出了21世纪新疆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新疆稳定发展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系统阐述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确保新疆社会长期稳定、促进各民族文化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巩固和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营造良好的睦邻关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共十个方面的内容,为21世纪党和国家治理新疆、确保新疆社会长期稳定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王小平在《江泽民同志关于新疆稳定和发展思想初探》[3]一文探讨了新疆具有独特的区情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要解决新疆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干部队伍。杨建平《边疆的和谐稳定与国家最高利益》[4]认为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边疆的稳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进入21世纪以来,兵团党校的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在探索怎样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发展方面的思路更宽,研究对象也更加具体。白关峰《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新疆南疆乡村社会变迁与社会稳定研究》[5]以“治理的实现要通过治理资源和正视社会问题”为前提,对土地、生计和人口变迁中国家与农民的互动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王聪延认为要通过《增强五个认同 实现新疆长治久安》[6]以及《增强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7]等方式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它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赵赟《论稳定视域下的新疆法律文化建设研究》[8]以法律文化对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引领作用为视角,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积淀对构建现代法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并阐述了建设现代法律文化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维护文化安全以及对新疆稳定的战略意义。卢大林《习近平依法治疆重要论述研究》[9]认为习近平依法治疆重要论述是推进法治新疆建设的基本遵循。应增强新疆各级党委依法执政意识,提高新疆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能力。其另一篇文章《推进法治新疆建设维护新疆长治久安》[10]也从法律的视角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提出新的思考。
其他教师也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如何治理新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提出了不同的思考,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
二、新疆历史与文化建设研究
学史可以明智,鉴古可以通今。自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新疆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论述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新疆史研究的热点。方英楷《中国历代治理新疆的国策研究》[11]系统阐述了西汉至1949年历代政府统治和管理新疆地区的基本政策,全面总结两千多年来历代政府巩固祖国统一和开发新疆地区的经验教训,为党和国家建设和保卫边疆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决策服务。王聪延《略论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与西域的关系》[12]论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虽然中原群雄割据、战乱频仍,但西域诸国一直向中原遣使纳贡、接受中原诸政权的册封,与中原政权长期保持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通过在西域设立戊己校尉、西域长史、推行中原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不仅使中原诸政权长期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而且维系了两汉以来新疆各民族对中央王朝的认同,这对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新疆始终统一于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王聪延另一文《从唐代西州户籍残卷管窥唐朝户籍制度在西州的推行》[13]从出土文物和文化遗存的角度证明了新疆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该文通过对吐鲁番出土的户籍残卷的研究证明了唐朝国家制度在西域的贯彻和执行,以考古实物的形式证明了汉朝以后,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吴珍的《新疆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4]以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视角,论述了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新疆省政府建立了统战关系,新疆各族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成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新疆成为西北国际交通线的枢纽,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进入新时代以来,如何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王小平《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南疆的政策及经验》[15]认为从西汉开始,历代中央政府因地制宜,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屯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南疆稳定的有效政策,既确保南疆的稳定与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疆域统一是南疆治理的根本保证、有效管控是南疆治理的前提基础、官员任命制和任期制是南疆治理的组织保证、开放交流是南疆治理的必要条件、“多元一体”是南疆治理的重要遵循、中央政府的有力扶持是南疆治理的可靠支撑、政教分离是南疆治理的必然要求、屯垦戍边是南疆治理的重要国策等宝贵的经验,为中央治理新疆南疆提供了历史经验。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时的讲话指出“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说话、 让文化说话”。我们应以考古实物为切入点讲好历史故事、新疆故事,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王聪延多篇论文从新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事实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历史上中原各族迁入新疆后,和新疆各民族长期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考》[16]通过考古发掘和史料的相互印证,证明了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原与西域就存在密切的文化联系且绵延不绝。西域与中原长期的双向文化馈赠为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西域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双向的文化馈赠》[17]论述了汉唐时期中原汉文化西向传播和西域地域文化东向传播、中原与西域双向的文化馈赠的历史史实,并进一步阐明了中原汉文化与其他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是丰富和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系的力量源泉。《探寻史实里的龟兹王绛宾》[18]论述了龟兹王绛宾潜心学习中原汉文化的历史史实。《管窥汉代西域少数民族上层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19]通过挖掘新疆历史上众多西域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主动学习中原汉文化的史实阐释了中原汉文化强大的文化张力、中原与西域并存互补的社会经济形态、质子制度以及中原与西域的和亲这四个因素与中原汉文化在西域传播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在中原汉文化与西域各民族文化长期互动交流中,一些西域少数民族上层自发地产生了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与尊崇并自觉地归属于汉中央王朝。在《汉文化在新疆的传播及其作用》[20]一文中,王聪延认为历史上通过屯田、贸易等多种方式,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域与西域各民族文化互动交融并逐渐形成“以内地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为母体”的屯垦文化。它不仅丰富了新疆地域文化,成为新疆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为推动新疆文化进步,促进新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羌女尺牍:千年文物述说“万里同文”》[21]《传丝公主:揭开蚕种西传的秘密》[22]《〈论语郑氏注〉中原文化在新疆传播的历史明证》[23]三篇文章运用考古实物印证了历史上中原汉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新疆各民族文化从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是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事实。以上研究对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深入开展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除了阐释中原汉文化在新疆的传播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之外,王聪延还从其他角度论证了历史上汉人迁入新疆的过程及对新疆地域产生的影响。《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疆的原因及特点》[24]阐释了清朝建立后,大批汉人分三个阶段呈波浪态势迁入天山以北地区;清前期汉人迁入新疆的空间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特点;来疆汉人最初以驻疆官兵和农户为最多,后来逐渐发展为工、农、兵、商、文、教等各行各业人员,他们的到来为“清代新疆汉族社区的形成与发展”[25]奠定了基础。
一些教师把研究的视角放在文化建设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全峰《文化润疆:新疆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专题研究》[26]从新疆特殊历史背景出发,借鉴国内外文化政策理论成果,准确把握新疆文化政策的客体与政策环境,深入分析了如何在新疆传播中华文化;张全峰、白关峰《新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中的文化建构研究》[27]认为文化建构作为确立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在于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建构国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共同價值观,强化支持国家认同的文化系统。王聪延《20世纪50—60年代内地支边大学生对新疆文化的贡献》[28] 以上世纪50—60年代响应祖国号召从其他省市奔赴新疆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对新疆文化建设做出的积极贡献。
李书群《新疆屯垦民间文学研究》[29]认为新疆屯垦民间文学是各地汉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产物,其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对于增进新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培育共同的文化心理、促进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研究填补了新疆各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中汉语言民间文学研究的空白。席霍荣《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南疆地区发展中小学教育的实践》[30]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南疆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逐步消除了宗教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中小学教育体系,确立了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为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一大批可用之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其他角度研究新疆历史的还有衡宗亮《清代前期新疆的豌豆种植》[31]。该文认为清前期豌豆在天山南北两路多地的广泛种植为清军提供军需、节省帑币、促进农业生产、丰富新疆民众的饮食生活,为清政府治理新疆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艾云、王玉林《杨增新时期新疆南疆水利建设》[32]认为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通过设立水利委员会、整合各方力量、将水利纳入官员考核、切实解决水利纠纷等措施发展南疆水利建设,对南疆农业发展、社会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新疆的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是新疆的重要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民族团结是新疆工作的生命线。”所以集中对新疆的民族和宗教展开研究是兵团党校科研的热点问题,也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方英楷《新疆汉族志》[33]吴珍《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问题研究》[34]和魏铭静《新疆民族交往心理与民族关系研究》《浅谈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35]等论文。其中吴珍《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问题研究》从民族历史、民族发展现状、民族文化等方面对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应把握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席霍荣、张军在《论经济交往中的民族关系:基于新疆人口迁移的视野》[36]认为在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民族间的经济交往已经与人口地域间的迁移变动如影随形,成为考察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变量。
在宗教研究领域,王聪延《论儒、释、道精神在唐代西域的传播》[37]认为,儒、释、道精神曾在唐代西域的传播,它不仅影响了西域各族民众的日常行为体系和价值体系、促进了西域宗教文化的发展,而且表现出官方信仰的政治导向性和民间信仰的功利性、世俗化特点。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儒学、道教还是经中原本土化的发展回授西域的汉传佛教,都要与当时所处社会相适应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以史为鉴,今天我国的宗教也应该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按照中国化的方向发展。衡宗亮《清至民国时期新疆定湘王信仰研究》[38]认为定湘王信仰随左宗棠大军收复新疆而遍布天山南北。清政府因势利导对于定湘王信仰采取了灵活与实用的措施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另一文《新疆乌鲁木齐红庙子道观》[39]根据学者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大致认为在公元5世纪初期新疆就已经存在道教。王聪延在《土墩子农场清真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见证》[40]阐释了始建于清末的土墩子农场清真寺一个多世纪以来始终以中原灰瓦、飞檐斗拱、二龙戏珠等突出的中华文化视觉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它见证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成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历史事实。
四、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研究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部分教师把研究视角集中到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研究领域,一批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郭薇《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41]阐述了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1997年,马彦梅在《抓住机遇 加快新疆经济发展》[42]中先分析了新疆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接着提出“当前是新疆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应抓住机遇,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颜忠民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新疆同东部地区经济联合中的关系》[43]认为“实行东西部经济联合发展是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东西部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新疆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遵循平等、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促进新疆同东部地区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经济联合,推动新疆经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方英楷的《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先锋——兵团开发祖国西陲的辉煌成就》[44]认为早在1949年10月,随王震进疆的人民解放军是开发中国西部地区的先锋和突击队。他们最早大规模地开发祖国西陲,其规模震古烁今,其成就举世瞩目。强始学《新疆区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45]田燕秋《新疆建设开发与融资支持》[46]李书群《开发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的思考》[47] 殷小波《对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考》[48]等论文分别从旅游和经济两个角度探讨了区域开发对于新疆发展的意义。 强始学《新疆区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对南北疆各个地区进行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后认为影响南北疆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北疆地区受制于经济与人口的发展;南疆地区受制于社会与人口的发展,这两项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以及资源环境的发展不相协调。应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人口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以平衡。田燕秋在《新疆建设开发与融资支持》一文中阐述了新疆建设开发中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及融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认为新疆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除经济结构、政策、地区差异、人才和技术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短缺及“造血”功能薄弱。 《对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考》则在论述发展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意义的基础上,对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部分教师从生态环境角度研究了生态文明对于区域开发的意义。李海江《西部开发 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49]认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点和切入点。方英楷《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兴衰与保护》[50]认为塔里木河下游历史上的五次改道引起了塔里木河下游地區生态环境的剧变。李书群和白燕提出了“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实现新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1]的观点。在发展城市经济方面,白燕提出了“构建新疆天山北坡城市带的设想”[52]。作者认为构建天山北坡城市带首先要构建城市带的核心城市“塔尖”,由塔尖逐层向下传递辐射,并依次蔓延到中小城市,最终传递到小城镇,这样,以大城市为依托而形成多梯次城市群落,必然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大中小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双向流动,最后在经济带内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融为一体的区划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空间上多级带动作用。刘琼《新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实践研究》[53]认为新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过程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短板和不足,今后应当在加强环境保护立法、法治宣传、提升执法力度的同时结合区情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涉及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研究的还有卢玉文《新疆产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54]和彭银春《新疆天业节水产业发展对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启示》[55]等。
五、其他研究
对口援疆是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王晓娟《基于国家对口支援背景下的新疆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56]在阐述了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之后,分析了国家对口支援产业转移到新疆的动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国家对口支援背景下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李学军《对口援疆与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研究》[57]在对对口援疆政策、经济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进行理论的阐述之后,分析了南疆和田、喀什和克州三地州在新一轮中央对口支援中的效果,提出“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大力推进产业援疆的思路。
社会学方面,席霍荣《当代新疆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58]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新疆地区人口迁移的数量、形态、分布变化,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权力、民族关系方面引发的诸多变迁等,深描出新疆社会变迁的轨迹,揭示出当代新疆人口迁移从经济、社会、文化、社会权力、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型塑着新疆社会;迁移人口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兵团本身不但吸纳大量迁移人口,还带动了整个新疆的人口迁移,推动着新疆城镇化进程,推动整个新疆社会的变迁;新疆地区的人口迁移对其作为落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民生问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夏新燕《新疆不同地区就业结构的比较研究》[59]通过对新疆东疆、南疆和北疆地区的人口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在就业结构上的比较分析,解释了四个区域就业压力的差异并提出了在新疆相对落后地区解决人口就业问题的若干建议。李学军《新疆南疆三地州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问题研究》[60]认为贫困问题是新疆南疆地区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最突出的“短板”,是最主要的矛盾之一。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我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要以“三个支点”强化新疆精准扶贫质量与绩效。
近年来一些教师将研究的视角放在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王巧玲《优化南疆人口资源 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61]通过对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对人口资源要求的梳理,发现南疆人口资源在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中存在人口构成严重失衡、素质相对不高、分布过于集中等问题,因此,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完善人口的构成、提升人口的素质、调控人口的分布等。
从20世纪80年代建校之初科研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兵团党校科研学术水平已经迈进了新的阶段,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当前进一步深化新疆问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新形势下,党校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研究和阐释,尤其要加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因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尖锐复杂,党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党校教师要加强该方面研究,当好用党的意识形態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另外,党校教师要在研究的体系化和学理化上下功夫,形成立得住、叫得响、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柳成.新疆长治久安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小平.21世纪治理新疆的策略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3]王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新疆稳定和发展思想初探[J].理论前沿,2006(3).
[4]杨建平.边疆的和谐稳定与国家最高利益[J].理论导刊,2006(9).
[5]白关峰.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新疆南疆乡村社会变迁与社会稳定研究[M].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20.
[6]王聪延.增强五个认同实现新疆长治久安[J].兵团党校学报,2016(5).
[7]王聪延.增强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6(4).
[8]赵赟.论稳定视域下的新疆法律文化建设研究[J].理论探讨,2014(6).
[9]卢大林.习近平依法治疆重要论述研究[J].法学杂志,2016(5).
[10]卢大林.推进法治新疆建设维护新疆长治久安[J].兵团党校学报,2014(5).
[11]方英楷.中国历代治理新疆的国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2]王聪延.略论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与西域的关系[J].新疆地方志,2023(2).
[13]王聪延.从唐代西州户籍残卷管窥唐朝户籍制度在西州的推行[J].新疆地方志,2021(1).
[14]吴珍.新疆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J].兵团党校论坛,1995(4).
[15]王小平.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南疆的政策及经验[J].兵团党校学报,2022(6).
[16]王聪延.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考[J].新疆地方志,2022(4).
[17]王聪延.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双向的文化馈赠[J].新疆社科论坛,2015(2).
[18]王聪延.探寻史实里的龟兹王绛宾[N].新疆日报,2023-6-30.
[19]王聪延.管窥汉代西域少数民族上层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J].兵团党校学报,2017(5).
[20]王聪延.汉文化在新疆的传播及其作用[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5(3).
[21]王聪延.羌女尺牍:千年文物述说“万里同文”[J].今日新疆,2023(5).
[22]王聪延.传丝公主:揭开蚕种西传的秘密[J].今日新疆,2023(9).
[23]王聪延.《论语郑氏注》中原文化在新疆传播的历史明证[J].今日新疆,2022(15).
[24]王聪延.清代内地汉族迁移新疆的原因及特点[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2(1).
[25]王聪延.清代新疆汉族社区的形成与发展[J].兵团党校学报,2012(1).
[26]张全峰.文化润疆:新疆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专题研究[M].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22.
[27]张全峰,白关峰.新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中的文化建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3).
[28]王聪延.20世纪50—60年代内地支边大学生对新疆文化的贡献[J].兵团党校学报,2008(5).
[29]李书群.新疆屯垦民间文学研究[M].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9.
[30]席霍荣.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南疆地区发展中小学教育的实践[J].兵团党校学报,2021(4).
[31]衡宗亮.清代前期新疆的豌豆种植[J].清史研究,2020(4).
[32]张艾云,王玉林.杨增新时期新疆南疆水利建设[J].新疆大学学报,2021(2).
[33]方英楷.新疆汉族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34]吴珍.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问题研究[M].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3.
[35]魏铭静.浅谈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J].民族论坛,2012(4).
[36]席霍荣,张军.论经济交往中的民族关系:基于新疆人口迁移的视野[J].兵团党校学报,2010(4).
[37]王聪延.论儒、释、道精神在唐代西域的传播[J].兵团党校学报,2018(3).
[38]衡宗亮.清至民国时期新疆定湘王信仰研究[J].中国本土宗教研究(第四辑),2021.
[39]衡宗亮.新疆乌鲁木齐红庙子道观[J].中国道教,2017(1).
[40]王聪延.土墩子农场清真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见证[N].中国民族报,2022-11-22.
[41]郭薇.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新疆经济的發展[J].经济教育研究,1995(2).
[42]马彦梅.抓住机遇加快新疆经济发展[J].兵团党校论坛,1997(1).
[43]颜忠民.正确认识和处理新疆同东部地区经济联合中的关系[J].实事求是,1998(1).
[44]方英楷.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先锋——兵团开发祖国西陲的辉煌成就[J].兵团建设,2001(4).
[45]强始学.新疆区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2(6).
[46]田燕秋.新疆建设开发与融资支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4).
[47]李书群.开发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的思考[J].实事求是,2005(2).
[48]殷小波.对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08(1).
[49]李海江.西部开发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11).
[50]方英楷.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兴衰与保护[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1).
[51]李书群,白燕.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实现新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兵团党校学报,2004(5).
[52]白燕.构建新疆天山北坡城市带的设想[J].城乡建设,2003(6).
[53]刘琼.新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实践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19(3).
[54]卢玉文.新疆产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新疆财经,2011(2).
[55]彭银春.新疆天业节水产业发展对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启示[J].兵团党校学报,2013(1).
[56]王晓娟.基于国家对口支援背景下的新疆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M].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4.
[57]李学军.对口援疆与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研究[M].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6.
[58]席霍荣.当代新疆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M].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5.
[59]夏新燕.新疆不同地区就业结构的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2007(2).
[60]李学军.新疆南疆三地州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问题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6(6).
[61]王巧玲.优化南疆人口资源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J].兵团党校学报,2016(5).
责任编辑: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