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
2023-08-30李国昌
[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表现为体系性存在,是思想、情感、行为、组织、制度“五位一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可展开为“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等。情感是最大动力源,可展开为挚爱感、神圣感、敬畏感、依赖感、振奋感等,缺失这些马克思主义信仰亦不能立。行为主体是投身共产主义事业,以党的组织生活、仪式、学习等形式砥砺、强化共产党人信仰。对党组织信赖,党员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党的领袖影响最大,且有高尚人格。制度是根本保障,首要的是党章,党纪是底线,重中之重是政治纪律。
[关键词]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024—07
[作者简介]李国昌,男,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信仰是对信仰对象(神或某种主义等)的绝对信服状态,并全身心投入其中,追求终极目标实现的最高精神样态。若该信仰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持存很久或经久不息,必然是一共同体的信仰,此共同体一定有相应的制度规约,一定有周期性活动,信者一定有信仰后特有的体验。缺失任一层面,它一定是要式微或消亡的。当今三大世界性宗教即是此类体系性存在1。马克思主义信仰亦是体系性存在,由思想、情感、行为、组织、制度共同构成。当前学界更多的尚未在体系高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而限于思想视阈2。但要维护现实生活中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其情感、行为、组织、制度层面着力边际效用或更大,但这些层面常被忽略或未上升到信仰高度来对待。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之思想层面
马克思主义信仰涵指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的信仰。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它是科学真理,有着严密的逻辑论证,并扎根于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现实,且被社会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实所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立场是人民的立场、党的立场、国家的立场、中华民族的立场、人类的立场,这与个人、一家一姓、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政党、既得利益群体立场是相反的。正因为有了正确的立场,马克思主义才得出“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1]它还包括其伟大传承者所创立的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行为者”[2]。
在党的话语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等同于共产主义信仰,亦常与理想信念等同使用,可展开为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等。其中源流关系是:有马克思主义才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有社会主义行为,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理论上的依托和行为上的可能。所以,由马克思主义信仰展开的这几个范畴之间又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逻辑上可演绎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逻辑上亦可上溯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把握主要涵指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真理性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思想层面的,未展开其情感、行为、组织和制度层面。就心理学知、情、意构成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层面主要是理性认知的维度。但信仰这一精神样态绝非单纯的理性存在。不是抽象的头脑需要信仰,而是有血有肉的灵魂需要。这里有个重要区分,即马克思主义信仰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对该理论的信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归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对该信仰的严重误读。信仰是一至高的精神样态,其中不可或缺丰富的倾倒性感情。另外,马克思主义信仰走入现实还不可或缺其行为、组织、制度等层面。
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明,知之甚少,其信仰难以扎实。理论清醒方能信仰坚定。热衷理论研究者可以通过理论路径走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当然,共产党人并非都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对于多数共产党人而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观点方法和精髓要义即可托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如邓小平所言:“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3](P382)理论上不认同或持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肯定不会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一位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未必信仰马克思主义。因为信仰最核心的是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的,是追求人类解放的,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是要推翻一切剥削人、奴役人的社会关系的,其终极理想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这样的价值诉求对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政党、既得利益群体、剥削或奴役他人的人、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是断然不会接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这样的价值追求,吸引众多热血青年加入党的队伍中来、党的组织中来,其实,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对理论或并无多少掌握,主要是情感、价值上的高度认同。而张国焘之流野心膨胀,将个人私欲置于党和革命事业之上,没有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坚定感情、价值认同,其人生观、价值观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信仰方向。故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掌握理论,还必须有相应的情感、价值追求等。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之情感层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相应的情感是信者心理上的“实”,合“真”与“实”,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这信仰才“真实”。“真”主要靠理性力量,“情”中贯注价值追求,“意”见诸于“行”,信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而言,理性是主导构成,情感是主体构成,意志指向终極方向,行动即追求终极目标的践行。情感是信者最大动力源,如对信仰对象的爱。这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全身心的、可以舍弃一切凡俗的爱。对共产党人而言它就是对人民、党和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爱。这是超越小我成就千百万人幸福的大爱。所以,共产党人情怀要深,要以天下为己任,要铁肩担道义,要时时放心不下百姓冷暖。
神圣感。这是信者因信仰获得的最独特感受、最本质体验,是其他精神样态所没有的。神圣感引发人无限超越、升华,哪怕舍弃一切也在所不惜。宗教信仰的神圣感本质上是神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非“神道”乃人间大道,不承认“超人间性”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对象中类似神的存在,恰恰是芸芸众生、工人阶级、劳动群众、人民。人民是个总称,是由无数个人构成的,这里每一个个人不但不是神,还是有缺点的“凡人”。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正是他们创造了历史。共产党人是人民中的先锋、模范、先进者,但相比最广大人民而言终究是沧海一粟。所以,凡属人民性的存在对于共产党人而言都有神圣性。所以,共产党人要收获马克思主义信仰神圣感,恰恰在于亲近人民,深入群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做人民的勤务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位置。“事物之所以具有神圣性,是因为它就是集体情感的对象。”[5](P566)只是个人、家庭或小群体(或亲或故)情感的对象不具神圣性。能引发集体情感的对象必然对集体具有巨大价值、意义,成为一种象征,这集体对于共产党人而言即是一方百姓、广大人民,这背后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牺牲,超越自我、小家、亲故的大爱。“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6](P21)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若未曾有过这种神圣感,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立不起来的。
敬畏感。信仰中敬和畏两极相通,敬之极是畏,畏之极是敬。对信仰对象只敬不畏或只畏不敬,那是还未至极,还不是信仰的最高程度。对信仰对象无“敬”也无“畏”,则完全不是信仰态。奥古斯汀认为,畏惧将激发信者心里道德和死亡意识。令人畏惧的东西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信者会无条件地接受信仰对象的全部要求。信仰马克思主义必对真理、人民、党组织、党中央、党章、党纪国法等有敬畏感。对党的大政方针、重大战略部署,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有敬畏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6]P46共产党人要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党员领导干部当有“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心境,面对权位当战战兢兢,如临如履,唯恐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依赖感。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照亮了党领导人民前进的路,给出了共产党人终极追求即实现共产主义,引领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从成功走向成功。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人必然是依赖马克思主义的且永远依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6](P17)。“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7]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越是认识到这种依赖,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越根深蒂固。区别于宗教信仰,党的这种依赖不是精神上的安慰或胜利,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着的事实,是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了的,未来还将不断被证明的真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6](P16)
振奋感。信仰马克思主义,精神上总是主动的、积极的、进取的、振奋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显著区别。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8]共产党人观大势、谋大事,无私无畏,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革命理想高于天,故勇往直前。主动性归根到底源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革命性、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成长、壮大的,也要靠斗争赢得未来。“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6](P27)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全方位遏制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领域无所不用其极,较真碰硬不可避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6](P26)要在危机中育先机、危局中开新局。党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力量是无穷大的。建党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亦是共产党人历史和现实的支撑。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之行为层面
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主要是投身共产主义这一实体性事业上来,是围绕事业、服务事业、以事业为中心的奋进,这事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本。对当下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就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事业,党的组织行为如各单位“三重一大”事项皆由党委(党组)通过会议以民主集中的方式决定。“当人们集合起来,彼此之间形成了亲密关系的时候,当人们拥有共同的观念和情感的时候,神圣存在才达到了它们的最大强度。”[5](P472)因为志同道合,信者在这样的场合如鱼得水,其信仰获得同频共振,形成叠加效应。
信仰作为超越自我的存在,社会情感是其主导情感。柴米油盐的操持常使自我深陷凡俗生活,社会情感却是要为公,要超越小我、小家、小群体。“当日常经验的洪流逐渐湮没这些神圣存在的时候,如果我们找不到办法重新把神圣存在唤回到我们的意识里,使它们得以再生,那么神圣存在便会很快陷入无意识之中。”[5](P453)定期聚会是唤回信者信仰重要机制。党内最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特质的聚会是党员领导干部定期民主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要过双重组织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6](P65)党内政治生活务必严肃,反对娱乐化、随意化、平淡化、庸俗化。能否深入开展批评與自我批评是检验党组织生活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咬耳扯袖、红红脸、出出汗,对照党章、党规、先进典型检查纠正自身存在问题,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砥砺党性。党的组织生活常态化开展,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等,为党员信仰定期补给,让党员从中充分汲取能量。
信仰活动通常伴有一定的仪式。“通过举行仪式,群体可以周期性地更新其自身的和统一体的情感”。[5](P518)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上,为老一辈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默哀的安排即有此深意。让人置身信仰的场域,重沐信仰之风,本质在于保持精神上的活力,让信仰的火焰不灭。宗教仪式有神秘成分,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搞这样的仪式,但也不能不讲仪式,仪式的实质在彰显神圣。该有的仪式没有,这就将原本神圣事宜降为平常、日常了,等于淡化了事件的神圣性,失去一次激发神圣的机会。“每个集体成员都能够感到,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他们可以借助这个信念团结起来。”[5](P54)信仰最显著情感是神圣感,那就要在相关时刻、事和物上激发神圣。神圣是人赋予信仰象征的物、事、时刻以神圣,是一种精神性存在,它必须有所附着。相比宗教信仰神圣时刻,共产党人信仰神圣时刻皆由相应历史、事件、人物等发生过的实在内容中提取而得。对于共产党人而言,入党、入职宣誓等,建党、建军、建国纪念等,伟人的诞辰,重大经典文本的出版,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都是神圣时刻,要有一定的仪式感,注意活动场所的布置,要制造出一种庄重神圣氛围,以润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信仰。
“所有神圣事物都是尊崇的对象;而所有尊崇的情感,都通过某些抑制作用在尊崇者的内心中转达出来。”[5](P431)没有抑制就没有尊崇,若一个人我行我素,吃不得苦,受不得罪,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将自己放在最高位置,必然也无心尊崇什么。“只有一个人学会了抛弃凡俗、克制自己、脱离自我、忍受痛苦,积极膜拜才成为可能。”[5](P430)这就是修行,放下欲望之我、凡俗之我,才能走向神圣。心为物役,私心杂念太多,根本无法集中神志,利令智昏、一叶障目,置于欲望的囚笼,信仰无法升腾。所以,信教者常苦行以克欲。信仰之要义在制欲,欲望太盛会反噬社会、反噬共同体、反噬自身。欲望直奔堕落,信仰执着超越,将个人置于党、社会、民族、国家、人民、人类之上,无论这小我有多膨胀其意义亦未超出他的一具皮囊。“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6](P1)。这是关乎共产党人信仰能否保持的大计,是对共产党人的终身要求。必须秉持伟大的自我革命精神,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相比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要下更大功夫,因为专职宗教人士相对避世,可规避不少世俗诱惑,而共产党人常居于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前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更面临权、钱、色等各式极具诱惑围猎,修为不够很难把持住自己。另外,信教者修行其终极目标是要获终极关怀,而共产党人深知自身的最终奋斗目标而不改初心,这是超越宗教终极关怀的更高境界。
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不是要膜拜什么,其主体行为是投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更要学习研究。当前,最要紧的即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6](P65)。共产党人的学习,一方面是个人自学,一方面是集体学习,两相结合。集体学习必不可少,聚在一起更有利于亲近彼此间关系、增强共同体意识和归属感、激发神圣感。集体学习由组织安排,如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周期性主题教育等。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之组织层面
马克思主义信仰必然包含对其共同体(党组织)的信赖。未加入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比喻意义上的信仰,而非信仰本身。加入党组织是其信仰由观念到现实,迈出的实质性一步,黨组织的角色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一现实载体。马克思主义是要改变世界的,仅靠零散的未组织起来的个人无疑白日做梦。所以,加入党组织是真信仰马克思主义必然选择,党团结带领最广大人民,改变世界才是行为上可行的,正如建党百年来中国发生着的一切。“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6](P64)党组织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学”,对党员有教育、管理、监督的责任。任何个人都是有限的,但党组织却可以生生不息,有个人所不具有的无限性,此无限性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无限性,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一代代共产党人薪火相传。
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每一位共产党人都有自己所隶属组织,从党小组到党支部到党委(党组)直至党中央。对党信赖包括对党的领袖、党中央、上级党组织、所属党组织及整个党的信赖。对党组织总体信赖是信者持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条件之一,但某一时某一级的党组织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能等同。所以,有党员在被组织错误对待,或成为组织中的少数派时,他们依然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级组织是由有限的现实的人构成的,而有限的现实的人对理论掌握可能不精,对实际情形判断可能有误,甚至有的动机不纯,面对新情况复杂情况一级组织一时可能会犯错误。如果党员个人因为一时与一级组织意见不合就放弃信仰亦不能算真信仰。因为,离开组织,共产主义事业就是梦幻泡影。中国共产党之伟大不在于党不犯错误,而在于党总能坚决改正错误,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对组织信赖包括对身边党员、干部个人的信赖。当然,对组织的信赖亦不等同于对任何个人的信赖,因为任何个人与整个组织亦不能画等号。党员领导干部是此共同体中的“关键少数”,他们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领头雁,对整个地区整个单位整个部门的影响是源头性、系统性、整体性的,远大于普通党员、干部的影响力。领导干部级别越高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无疑是党的领袖。党的领袖是党的总代表,一定意义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象征和化身,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光芒。这方面苏共的戈尔巴乔夫是反面典型,他其实早已背离马克思主义信仰,苏共选出这样的领导正是苏共自身病入膏肓、无可救药的反映。这种境况下普通党员、干部即便坚守也无力回天,大厦已倾。所以,党员坚守信仰另一重重大意义在保全组织,为组织提供健康的细胞,而使组织强健。现实中党员党内政治生活主要限于单位内,故单位中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如何以及由此造成的政治生态对其信仰影响更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
这里共产党人人格是绕不开的因素,只有高尚人格才匹配马克思主义信仰。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为私的信仰,而是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信仰,要先公后私,要吃苦在前,要甘于奉献。“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9]现实中党员所属组织领导或同志人格低下,势必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信仰。每位党员都是现实的人,人同此心,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对于共产党人而言,其首要的社会关系应是政治、组织关系,这关系对其本质的影响应是主导性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员相互接触、交往、共事、碰撞的过程,对人的认可必然关乎自身信仰,彼此都是镜子。有人格魅力方可高高托起自身所载的信仰,而亲近其人也就是亲近其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格低下会让对方耻于与之为伍,而质疑自己同信奉的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光大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很高修为的人不能堪此大任,虽入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门,若修为不够,不但不能为信仰增彩,可能还会拉低信仰,甚至破坏。马克思主义信仰缔造者马克思恩格斯有伟大人格,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亦都有伟大人格,无一例外,这是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言及,“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以身许党、以身许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可谓新时代共产党人光辉人格的典范。相比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尚人格的特征甚至更为显著,因为共产党人是要身先士卒,带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是以实行立身的,是付出最多、承受最多、牺牲最多、索取最少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五、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之制度层面
制度是信仰的“座架”,撑起信仰的天空。任何信仰能够持存都有一整套制度。信仰制度是框定共同体的制度,也是框定共同体中成员的制度。每位成员都遵守规章制度,整个共同体才能运转顺畅,若都各行其是也就成了乌合之众。中国共产党向来以纪律严明著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组织性纪律性有显著增强,这与这段时间党的制度建设大力推进有直接关系。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6](P66)一系列党内法规立改废释纂,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各建设成果凝结、上升为制度,并根据新时代治党行为再完善,使党的制度明显健全起来。制度是共产党人信仰的钢筋铁骨、金甲、根本保障。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国旗、国歌、国徽、党旗、党徽、军旗等皆神圣不可侵犯,马克思主义缔造者、党的领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等形象皆不容亵渎,这些寄托着整个党、整个国家、全体人民的感情,构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象征系统。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要求,“保持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庄严、肃穆、清净的环境和氛围。”[11]由此引申,革命圣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也应有禁忌思维,以捍卫马克思主义信仰神圣性。党员要有党员的样子,党员领导干部要标准更高,这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中皆有明文规定。党内法规中党章是首先要尊崇的,党纪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以及其他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对共产党人而言所受“戒律”普遍带有政治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一突出区别,信仰马克思主义必须讲政治,必须有政治意识、政权意识、政党意识。
所以,遵守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政治纪律。“推进政治监督具體化、精准化、常态化,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6](P66]新时代首要政治纪律即是要做到“两个维护”。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3](P310)没有核心的领导没有向心力,难以团结,难以团结的领导集体不可能坚强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个党必须空前团结、有超强的组织性纪律性,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欲。“两个确立”就是新时代最重大政治成果,是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障。党中央是全党的大脑和中枢,权威必须定于一尊。党的大政方针、重大决策部署都是集全党、全军、全民的意志、智慧,基于全国发展、整体和长远利益考虑,历经多重调研、论证而作出的最审慎决定,代表民心,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神圣性的一面,理当不折不扣地执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所有的民主最终要集中,全党全国全军层面的集中,一定是要归到党中央、党的领导核心这里。做到“两个维护”,整个党力量空前,推进伟大事业力度空前,进行伟大斗争底气空前,建设伟大工程效果空前,实现伟大梦想信心空前,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烈度也必是空前的。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情感、行为、组织、制度相互关联,缺一不可。逻辑上有思想才有情感,才有行为,而活动总是有组织的,组织的运转一定是有制度的。如党的二十大,既是制度要求,也是信仰聚会,也是仪式,也是情感体验,也是组织行为。这里思想和情感、情感和行为、行为和制度、制度和思想都是相辅相成、相互通达的。如信仰情感中的敬畏和依赖是相通的,而对信仰对象的敬畏也会使信者更加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党性修养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是联系在一起的,对信仰对象挚爱,参加信仰活动与举办仪式会激发信者神圣感。因为,信仰本就是一体的,在哪一个信仰要素上有悖都会影响信仰效果。所以,要培育共产党人信仰就要在思想、情感、行为、组织和制度上通盘考虑,遵循信仰生成机理,补短板、强底板,同时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一致,如此可期共产党人信仰更加坚实、稳固。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4.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5][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
[8]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1年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460.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15.
责任编辑:张洋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研究”(项目编号:AHSKY2021D01)阶段性研究成果。
1吕大吉提出“宗教四要素说”:处于基础层或核心层的是宗教观念(主要是神道观念);宗教的感受或体验是伴生于神道观念的第二个层次;崇拜的行为是宗教观念和宗教体验之外在的表现,属于宗教体系的第三个层次;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则是宗教观念信条化、宗教信徒组织化、宗教行为仪式化、宗教生活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结果,它处于宗教体系的最外层,对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和宗教行为起着凝聚固结的作用(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1-62页)。
2刘建军认为,对党信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表现,包括对党的性质的理解和相信,对党的领导的相信,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袖的领导能力的相信,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相信等,但不是盲信。(劉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02-104页);黄明理认为,只有真正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才能进一步理解和信奉他们创立的理论。(黄明理:《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 ;刘建军提出,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世界视角(狭义)主要有: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人民至上的根本信念、自由全面的人生追求,中国视角(广义),还要加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载《探索》2020年第4期)。笔者以为,这主要还是理论、观念层面的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