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苏城外,寻觅另一条山塘古街
2023-08-30张蓓蕾
张蓓蕾
说起木渎古镇,最初的印象大概就是古镇上拥有30余处私家园林,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幽雅的园林环境,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现已成为旅游热门景区。但对于从小在古镇里长大的我来说,这是家乡,是家门前熟悉的老街,是闲暇时会去遛弯儿的地方。
游街
我们一直都说七里山塘街,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石路山塘街,但却不知道木渎古镇上也有一条山塘古街。作为从小在木渎长大的娃,木渎的山塘街才是记忆中最熟悉的部分。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说:我们木渎的山塘街才是最古老的,它的历史可上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
木渎山塘街东起木渎老街——中市街,一直向西北方向延伸至木渎灵岩山脚下。当时,吴王兴建馆娃宫,常年集中大批的劳动力、物力于木渎,其中不乏能工巧匠会聚。因此,不少人选择定居于此,形成了最早的居民聚居点,并逐渐发展繁荣,所以,山塘街也就成了木渎镇最早的一条街。
木渎是典型的江南古镇,有着“小桥流水人家”,山塘街也有条河——香溪河。相传西施在馆娃宫中用香料沐浴,水流入山下河中,香脂日久不退,满河生香,便成了“香溪”。
从中市街出发,路口便是一家早餐店,30多年仍在营业。大饼、油条、麻团、粢饭糕……还是以前的样子,不到10平方米的店内,老板夫妻二人正在忙碌着手上的面团。买了份“标配”早餐——大饼夹油条,嗯!还是这个味道!
隔壁挨着的是同样营业了近40年的馄饨店,10平方米的店铺里还设有厨房,店内只摆得下3张桌子,工作日的早上,端着碗站在马路边吃的人不在少数。要说馄饨有多好吃,这么多年,他家的泡泡小馄饨永远是我心里的最爱,没有之一。再配上刚刚的大饼油条,这才是“神仙早餐”。
吃好早餐,继续上路。
长长的街巷,曾经这里的住户人家早已搬离,变成了一间间热闹非凡的小吃店铺,袜底酥、海棠糕、炸串……各种特色小吃让人根本停不下嘴。
一路往西走,便能闻到阵阵的芝麻香气,这是木渎的特产——枣泥麻饼。店内都是现做,将枣泥、松子等裹入面团,搅拌之后均匀压成满月形状,再拍上厚厚的一层芝麻后就送入烤炉。没多久,香气扑鼻的新鲜麻饼便出炉啦,颜色焦黄,十分诱人。趁热,轻轻掰开,便能看到满满的松仁枣泥馅,一口咬下,外酥内绵,香甜可口,油而不腻。不止枣泥麻饼,店内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苏式小吃,松仁粽子糖、龙须酥、卤汁豆腐干……满满的“甜蜜”。
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吴珍堂的乌米饭了,它可是曾经上过《舌尖》。老远就能看到显眼的招牌,路过的游客都被吸引了过来。乌米饭外观是一种黑紫色的糯米饭,它是用乌树叶捣碎出汁,再将糯米浸泡半天,捞出放入木甑中蒸熟而成。乌米饭得趁热吃,舀上一勺白糖,搅拌均匀,热气腾腾的乌米饭乌黑发亮,入口清甜香浓,饭粒软糯嫩滑,味道十分独特。记得小时候,会去灵岩山上采摘乌树叶回来后制作乌米饭,还有虔诚的信徒会去灵岩山上的寺庙里讨得一份乌米饭回来分给家里的孩子吃,也算是一份美好的信仰吧。
前不久,百年老店“乾生元”在1923年的旧址上重新开业,以新时代技艺传承百年非遗宫廷糕点。
一路上,御码头、明月古寺、乾隆的“民间行宫”虹饮山房,还有前身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沈德潜寓所的严家花园等古迹,都值得打卡一看。
据住在山塘街的金阿婆讲,现在游客众多的虹饮山房,在30多年前,曾是木渎四大米仓之一,西米仓,由当时木渎镇粮管所管理。经20世纪90年代修复后,重新对外开放,现已成为木渎著名旅游景点。另一处景点古松园,曾经是金山公社的办公处,经修复后,和虹饮山房先后对游客开放。
悠悠石板路,曾经的这条街上,还住满了居民,每天最热闹的时候不是白天,而是傍晚时分,上班族下班回家了,上学的孩子们放学了,窄窄的街巷中飘出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每家的窗户里透出的灯光,能照亮整条街。夏季的晚饭后,老人们便拿出竹藤椅,坐在家门口,拿着蒲扇,和街坊邻居聊起家常,这大概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了。
爬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说的就是灵岩山了。山塘街走到尽头,便也到了灵岩山脚下。从山脚下正门石牌坊开始,不禁感叹,这真是个全民健身的时代啊,白发老人、年轻人,还有学步蹒跚的娃,都满头大汗的向上努力着,谁说夏天都是空调、西瓜加WiFi的,这不都动起来了么。
没爬几步就到了第一个亭子“继庐亭”,它像是灵岩山的守门神一样,在山脚下迎接着八方来客。穿过亭子,豁然开朗的步道令我惊讶了好一番,曾经只有三分之一的步道,如今被修缮的如此宽阔,大概是因为“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一路上,小摊贩时不时地出现在路边,记忆中,小时候爬山,本就不宽的路边摆满了各式小摊,有豆腐花铺,写花式名字的小摊,售卖各种零食的小摊,热闹的像个集市,而现在,早已没了踪影。
沿御道继续向上,迎面有一座飞檐戗角的宋代石亭“迎笑亭”,两旁对联题:松似高贤迎客笑,山径兴复满亭春。正如其名,亭子就像灵岩山的管家一般,在路口对拜访者笑脸相迎。
不作休息,继续向上,一转身便是满山的竹林,山间的空气仿佛也瞬间凉快下来,像是走进了灵岩山为你带来的清凉世界,风也跟着吹了起来,煞是惬意。
没多久,就来到了第三座亭子“落红亭”,这是个四岔路口,往西通往观音洞,向上可达灵岩山寺,向东可折返下山。
往上的半山腰有座观景平台,可以眺望太湖风光,观赏苏州城风貌。灵岩一景“乌龟望太湖”就像一头匍匐在地、翘首南望的大乌龟,在这里安静地守护这座山和山上的寺庙。这便是佛教圣地带给人的神秘与宁静,让人感受到身旁草木皆生命的奥秘吧!
爬灵岩山对于木渎人来说,多少是带点仪式感的,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一家人便会约着一起去爬灵岩山,在观景平台望一望古镇风景,直到钟声敲响,迎来新年,便等着在观音洞烧新年的第一炷香,为全家祈福;或是在阴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和家人一起登高远眺,看远处车水马龙;抑或是在腊八节当天,在寺庙里捧回一碗腊八粥,祝福家人身体健康。
赏枫
作为本地人,去天平山也是要开导航的。历经多年发展,天平山已修缮的越来越好,以至于找了一圈大门在哪。
大部分人游天平山应该都是冲着“红枫”而去的吧,没错,天平山素有“天平红枫甲天下”的美誉,曾几何时,游客们对红枫的喜爱导致通往天平山的路拥堵到整个木渎镇都车水马龍。
进入景区,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矗立眼前,不远处的古枫林中,屹立着他的铜像。
枫林深处,有一座重檐八角的亭子,拾级而上,亭子正中矗立着砚石御碑,碑身四面镌刻着乾隆六下江南、四次登临天平山所作的四首御诗。想必当年乾隆也被这红枫深深吸引住了吧。
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十景塘以及水面上的九曲桥,到了深秋赏枫季,山水湖相互映衬,枫树环绕着湖畔,绽放鲜艳欲滴的红,俨然一幅丹枫烂漫的画卷,行走在桥上人,也成了画中人。
小学时候,天平山的意义就是秋游胜地,大家自带零食,登天平山一线天,逛名人纪念馆,最后席地而坐,分享美食。那时候也许不懂,只觉红枫美,现在仿佛明白了其中的寓意深意,红枫象征着范仲淹高贵的人格,一片丹心唯“经霜色更红”。
如今古镇的风貌已经变得越来越“时髦”,但记忆深处的古镇,一直存在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