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的提升

2023-08-30王志兵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变更信息技术

王志兵

摘要:本文梳理了自课程诞生以来课程名称变更的概况及发展脉络,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成就及问题,阐述了课程名称变更带来的课程内涵和外延的变化,提出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课程名称中出现的“科技”,体现“科”与“技”并重的理念,更符合当前国家、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提升了课程的专业性,能有效引导教师的教学创新,表明了课程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名称;变更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16-0025-03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名称变更为“信息科技”。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变更课程名称了,纵观我国信息科技课程40余年的发展历程,课程名称实际上经历了多次变化,每一次变化,都将课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這次为什么要把“信息技术”变更为“信息科技”呢?

课程名称发展概况

80年代初期,少部分地区和学校探索开设课程—微机课,学习内容主要为程序设计,可以称之为精英技术、精英文化,为培养国家急缺人才做出了贡献。

199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课程名称改为“计算机课”,在大部分城市中小学校中开始开设,学习内容包括DOS操作系统、五笔字型输入法、WPS文字处理系统等。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广泛使用计算机处理财务数据,用打印机打印文件,会计进入电算化时代,刻写蜡纸、铅字打字等技术逐渐消失,此阶段可以称之为专业化工具教育阶段,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有效地推进了社会工作方式的变革。

2000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课程名称又变更为“信息技术”,并开始在城镇中小学普及。学习内容包括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和办公系统、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应用逐渐普及,此阶段可以称之为大众技术和大众文化教育阶段。20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大幅推进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力提升了人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成就和问题

2000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名称的20多年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逐渐从弱变强,从小规模实验发展到大面积普及。虽然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在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主要侧重于软件操作,如计算机画画、计算机作文、网络简单应用、操作系统等,但正是基于这些内容,教师广泛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破除了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帮助广大学生迈进了信息技术的门槛,为全社会深入广泛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信息素养”的理念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课程目标也基本实现,对“素养”的理解和研究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同时,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逐渐成长起来。

但是,随着课程的不断发展,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第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超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预设。作为信息化环境下长大的数字社会的“原住民”,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就可以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因此越来越不受学生喜欢。可以说,信息技术作为大众技术和大众文化普及教育课程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需要依据新的形势构建新的课程目标与价值。

第二,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征,难以适应当前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名称,凸显了技术的工具性,一线教师更倾向于采用工具论的视角来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只要会打字就可以教信息技术”的认识还较为普遍,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往往被忽视。中小学生虽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但这些能力基本上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得,具有明显的“个性”和“原始”的特征,“原住民”不等于合格的“数字公民”,要把“原住民”培养成合格的“数字公民”,需要教育者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三,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征,难以正确引导教师的教学创新。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信息技术工具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等,一些教师会积极主动地将这些内容引入教学,教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新技术。教师的这种创新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受“工具性”特征的影响,教师难以把握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目标还停留在提升学生兴趣和技术操作层面,难以发现和提炼新技术中对学生素养的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信息科技”课程名称的意义

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人机协同”已成为数字社会的基本工作方式,信息科技研究解决人与机器和谐的问题,是对科学领域结构的重要完善。将课程名称从“信息技术”变更为“信息科技”,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要求。

第一,信息科技课程体现“科”与“技”并重的理念。“科”是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等,“技”是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科”与“技”是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在推进相关教育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不同、价值追求不同,课程名称也五花八门,如信息与通讯技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等,有的国家还是几种课程并存。国内也存在一种现象,一旦出现新的技术,中小学校就迫不及待地去开设相关课程,学生的负担在不断增加。这些技术虽然有差异,但是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等有很多共性。新课标吸纳国内外信息科技的前沿成果,对国际上一些国家的信息科技课程进行了分析比较,把握国内国际信息科技课程改革新趋势,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领先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将课程名称由“信息技术”变更为“信息科技”,提出了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信息科技课程的逻辑主线,构建了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大幅提升了课程的育人价值,也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二,信息科技课程内容更符合当前国家、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信息科技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科技”既有“技”的传承,又有“科”的提炼和归纳,课程名称的变化,实质是内容和目标的不断更迭,体现了当前国家对青少年成长,以及未来人才储备的战略考虑,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信息科技课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为培育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保障。

第三,“信息科技”体现了课程的专业性。相对于“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可以更加准确地体现学科独特的内容与价值,学科专业性更加突出,有很多本学科所独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其内容和目标是其他学科难以涉及的,也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信息科技课程不再是一门谁都可以胜任的课程,“信息科技”为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四,“信息科技”有效引導教师创新。将新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引入教学是课程发展创新的必然路径,也是信息科技课程的特点。怎样将这些内容引入教学呢?“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面对新的技术,要深入归纳和提炼新技术背后的概念、原理、方法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挖掘新技术的育人价值。例如,提到计算思维,有的教师想到的就是代码和编程,而有了“科”的导向后,就要着力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并通过设计算法形成解决方案,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等;在算法的教学中,面对很多未曾听过的人工智能算法,就不再局限于学习算法本身,而是着力引导学生归纳和提炼这些算法背后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0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信息技术的教学都为当时的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微机”到“计算机”再到“信息技术”直至“信息科技”,每一次课程名称的变化,都是广大一线教师和各类专家、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同时,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提升。“微机”是以计算机家族中的一种类型为课程名称,“计算机”是以一类设备为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则从具体的设备中跳出来,以应用为课程名称,而“信息科技”不仅关注应用技能,还关注基本概念和原理,体现了课程不断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的发展脉络。“信息科技”揭开了学科课程发展的新篇章,我们要把握“信息科技”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理解“科”的意义,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熊璋.“科”“技”并重: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09):4-7.

[3]刘向永,赵大威.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回顾[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07):5-7.

猜你喜欢

变更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析IT项目管理的计划、变更、风险控制
建设工程合同变更及管理研究
企业会计政策变更对自身业绩的影响研究
叙事视角改变对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