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的话语体系、现实审视与叙述机理
2023-08-30杨震刘小康
杨震 刘小康
[摘要]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关键一环,是治边稳疆的长远之策和固本之举,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文化润疆就是在“文化共同体”语境下,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励”人功能,实现从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体认上升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体认,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新时代,文化润疆需要打好组合拳,既要“润物无声”,又要“掷地有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和塑造力,通过讲好新疆故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厚植爱国爱疆的情怀,形成文化合力。
[关键词]文化润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3;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4—0069—07
[作者簡介]杨震(通讯作者),男,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边疆社会治理法治实践;刘小康,男,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研判民族工作新形势基础上,立足于边疆发展新实际,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1]文化润疆作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文化取向,是立足于新疆地区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场域下的特殊产物,为新时代新疆地区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面对新疆地区复杂的文化安全形势,准确把握和理解文化润疆的话语体系和叙述理路是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首要之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润疆的话语体系
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文化层面的具体指向,精准把握了新时代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中的文化需求。文化在边疆治理中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和塑造力,文化润疆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以文化滋润人心、浸润人心、涵养人心、凝聚人心,深化文化治边成效,发挥文化在治边稳疆的规范、整合功能和价值导向、人文教化作用。立足于新疆发展新形势和边疆治理新取向,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
(一)推进边疆地区文化自信自强
实践证明,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和“根”,是民族存续、文明延续的命脉,是烙印在血液里、刻在骨子里的共同记忆。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明确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的使命任务,为新时代新疆地区文化治边稳疆确立了新发展取向。文化润疆作为新疆地区文化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新时代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文化层面“具有提升理论自觉、助推实践自觉和促进主体自觉的意义”[3]。通过对新疆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势必会大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振兴和繁荣,进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需要,让各族群众在激荡的文化冲击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保持历史主动、精神主动。通过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大力弘扬,势必会让各族群众从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中汲取信仰之力、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受到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浸润,厚植爱国爱疆的情怀。通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育和践行,势必会让各族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激发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维护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往往更容易致命。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政治优势,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当前,在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下,诱发性意识形态问题增多增密,反动思潮伺机抬头,有些人在对西方的盲目崇拜中深受“新自由主义”和“虚无主义”影响逐渐解构自身,对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产生怀疑,在“三股势力”的挑拨和蛊惑下进而罔顾事实否定传统、否定历史、否定文化,而文化的空心化从根本上消解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民族分裂思想和极端主义思想就容易占据一个人的头脑,严重威胁国家安全。新疆地区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和“高地”,边疆安全局势呈现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增长的趋势,处于外部“多元思潮”与内部“三股势力”的叠加影响,各种矛盾冲突不断积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安全环境复杂多变,其中以意识形态安全尤为突出。可以说,“各种社会思潮的流入日益增多,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形势激烈,致使新疆的意识形态工作环境呈现出多维性、复杂性。”[4]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5]这就是说新时代新疆地区要抵御民族分裂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影响和侵蚀,就必须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强基健体,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引领作用,让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同频共振,筑牢边疆安全的意识形态防线。
(三)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创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建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共有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其本质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6]然而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内外机制协同作用的过程,不仅需要从外部宣传和灌输,也需要从内部培育和激发。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疆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特殊性,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7]文化润疆为全力做好新时代新疆工作、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内在的文化保障。文化润疆作为一项启智润心的文化工程,是新疆地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定海神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疆和兵团时明确提出“要以认同感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8]文化润疆的价值指向就是通过新疆地区的文化建设、文化治理,对各种文化资源精选挑选并优化组合,构建各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文化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以优质的文化产品供给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助力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的全方位嵌入,进而形成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边疆不宁,则国不宁;边疆多事,则天下难安。治国先治边,边疆地区的治理有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9]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文化功能,是“形铸‘百籽合一‘百籽共生‘千籽如一‘千房同膜的民族团结石榴籽的合力所在”[10],本质要求就是要发挥文化的治边稳疆功能,发挥文化的精神滋养、价值导向作用。新疆地区作为多元文化的“大熔炉”,意识形态斗争的“高地”,更加需要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意识形态的引导。文化润疆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進文化,切实发挥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引领作用、精神塑造作用,引导各族群众在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上秉承正确导向和价值认知,认识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全体中华儿女紧密联结的精神纽带,有助于以边疆地区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为积极主动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切实增强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精神自信。
二、新时代文化润疆的现实审视
(一)多元文化的“中间地区”
新疆地区是集“少、边、穷”于一体的特殊场域,在文化视域下面临着“内部文化”多元并存与“外部文化”多元异质的双重挑战,是位于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烈交锋碰撞的“中间地带”。面对如此激荡的多元文化格局,面对如此复杂的文化冲突,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被打破,区域文化发展利益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边疆地区的文化安全面临严重的挑战。可以说,当前文化强国建设的短板和不足、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表现在边疆地区都有着鲜明体现,因此新时代加强新疆地区文化治理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相互碰撞极易引发认同危机,而认同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就会出现割裂和撕裂。加之境外敌对势力的威胁与境内“三股势力”的余毒仍存,而边疆地区的后发和认同感模糊问题,又给境内外敌对势力分化、分裂中国以可乘之机。民族问题复杂多样,多重矛盾相互交织,边疆安全治理等方面尚有短板,往往容易引发思想层面的变化,产生心理落差,正本清源需要久久为功,如何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具有鲜明的现实性。
(二)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张力
由于新疆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客观上导致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存在认同感、归属感相对弱化、淡化的问题。同时多民族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同族别的群众在民族心理和认同心理存在差异,各族群众之间的关系也有亲疏之别,同时跨界民族的客观存在也引发了关于族别和国别关系的讨论。而民族比例的不平衡和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又极易引发各族群众之间矛盾和冲突。受到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影响,不同族别的群众在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客观上就容易受“三股势力”和“双泛”思想的蛊惑影响,引起认知偏差,在单一民族认同与多元民族认同之间形成认同的张力,进而受到错误诱导产生民族分裂思想。加之别有用心的群体和组织散播谣言诋毁党的民族政策,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易被洗脑,进而对民族团结工作产生误解,作出不配合甚至抵制的行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面临被弱化、淡化的风险。这就要求在开展民族工作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民族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要解决好历史原因所导致的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处理好民族情结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关系,明确好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
(三)边疆安全的新形势
从外部环境看,长期以来西方反华势力意欲撕裂中国的图谋贼心不死,一直企图通过所谓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人权问题”达到分裂和分化中国的险恶目的,而作为多民族大熔炉的边疆地区首当其冲,处于反渗透、反分裂、去极端化斗争的最前沿,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仍是边疆治理的现实课题。从内部环境看,“三股势力”蠢蠢欲动,民族分裂分子打着“民族”的幌子,歪曲历史事实,传播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宣传“双泛思想”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试图引发民族对立、拉起民族仇恨;宗教极端势力则披着“宗教”的外衣,念“歪经”“邪经”,蛊惑少数民族信教群众,宣传宗教极端思想,破坏党的宗教政策;暴力恐怖势力则意图谋划暴恐事件,千方百计挑起民族矛盾和争端,破坏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同时境外反华敌对势力也在国际上为“三股势力”提供政治支援和经济扶持,公开诋毁污名化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为境内反动势力“摇旗呐喊”,污蔑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工作、宗教政策和民族关系是“文化摧残”“宗教迫害”和“民族灭绝”,甚至利用舆论歪曲“一带一路”倡议是霸权主义。可以说,境内外敌对势力在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汹汹攻势已然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的一大挑战。
三、文化润疆的叙述机理探赜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坚实的民族共同体,其核心就是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体认。文化润疆“旨在使各族群众认同中华民族及其形成过程,以此实现重塑公民观念、重塑价值取向的价值目标”[11]。文化润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整合,更需要久久为功、循序渐进。其内在机理就是在“文化共同体”语境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励”人功能,实现从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上升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
(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认同感是连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有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认同是建立在历史同根、文化同源、精神同质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12],赋予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依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3]。民族在文化层面的表述就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是基于对某一种文化的集体内在认同所形成的人群共同体,每一个成员具有共同的文化标识和烙印,文化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核心。中华民族作为一种“集体意识”或者说“共同意识”,不是虚假的、抽象的共同体,而是在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精神”[14]这一坚实的历史事实基础上形成的牢不可破的共同体,是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自内心的体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5]。当前边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其是文化和意识形态争夺的高地,迫切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廓清各种错误思潮,增强文化自信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文化润疆为抓手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现实要求就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反渗透、反颠覆和去极端化。
事实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民族心理、社会心理以及文化心理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润疆作为一项“人心”工程,其文化功能就是要在“文化共同体”语境下“引导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从‘差异性走向‘共同性。”[16],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动力,形成强烈的共同体意识。边疆是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流汇聚之地,各族群众早已结成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民族共生格局,构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存体系,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民族共荣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是基于各民族共生共存共荣的历史事实,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因此“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17]新疆地区要以文化浸润人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功能,不断强化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帮助各族群众认清“三股势力”搞民族分裂、制造暴力恐怖事件和宣传宗教极端思想的实质和险恶用心,精准分辨各种西方“舶来品”中的错误思潮,提高各族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从而加强文化层面和思想层面的防线,形成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意识形态安全格局。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
文化是连结个体和族群关系的桥梁与黏合剂,文化润疆首先要解决的是认同问题,文化润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来润泽和涵养边疆各族群众,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文化润疆的“粮”,其“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和“本”,是“多样性”与“共同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的总体性,是各民族之所以相辅相成、多元之所以融为一体的“黏合剂”,蕴含着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以文化润疆为总抓手,把新疆各民族文化和文明历史的研究引向深入,以遗址遗迹、文化典籍、历史文物、文献资料以及传统技艺、民族舞蹈、民族歌谣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讲明白新疆与内地、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紧密相连的历史事实,充分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所蕴含的优秀素材和资源,让各族群众深刻意识到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共同书写文化、共同开拓疆域、共同铸造精神,进一步凝聚各族人民的情感共识、思想共识以及价值共识,使各民族更加巩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同时各族人民也创造了可歌可泣、恢宏壮丽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宝贵文化是中国革命一路筚路蓝缕、一路披荆斩棘的历史见证,也是推进文化润疆的生动资源和教材,为兴边稳边注入了强劲动力。新疆作为一片充满红色故事、红色记忆和红色印记的红土地,红色革命文化是在各民族群体中宣传爱国主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珍贵资源,依托兵团军垦博物馆、屯垦戍边纪念碑、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兵团文化、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等本土红色革命文化的价值内涵,广泛宣传库尔班大叔、戍边英雄魏德友、小白杨哨所等特殊群体的红色事迹,讲述好“沙海老兵”“塔河五姑娘”“冰峰五姑娘”等群体的红色故事,有助于厚植新疆地区各族群众爱国爱边的深厚情感,实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聚民心、强自信、凝共识的精神力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引领,对增强民族认同感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新时代充分发掘、提炼和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育人功能,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有助于正本清源扫除“民族分裂思想”“虚无主义思潮”等各种错误认知,切实发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主流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让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進而汇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三)以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为依托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润疆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放眼望去,世界诸国唯有中华民族拥有经久不衰的文明,拥有浩如烟海的典籍,拥有绵长悠久的历史,拥有气象庞大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法自然、有无相生、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所传递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所体现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的人文关怀,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所凝练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所培育的敬业乐群、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所养成的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为中国人民的实践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内生性的思想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发展进程和人民利益福祉”[19]。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寻古探今,在各种国际舞台上旁征博引,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归纳了中国经验、汇聚凝练了中国精神,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文化润疆的核心议题就是坚持铸魂与塑形相统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体魄,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它们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和价值内涵,为开展文化浸润工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文化润疆要在“润”上下功夫,不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文化润疆作为边疆治理的文化实践,就是针对新疆地区文化功能薄弱、文化产业落后、文化建设短板而提出的针对性解决措施。因此要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各民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格局,切实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各族群众的“浸润”“滋养”,其中文化共建是基础,文化共治是保障,文化共享是目标。通过加强培育和壮大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历史遗址的申遗保护工作、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将有力地促进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将有力推动各民族传统技艺的创造性发展,为各族群众树立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自信。通过广泛开展以爱国爱疆为核心的红色革命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持续深化正向价值的导向作用,厚植爱国爱边的深厚情感,将极大地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以新疆地区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补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短板和弱项。
文化润疆要突出文化的“化”人、“育”人以及“励”人功能。在民族团结方面,坚持以文“化”人,发挥文化在凝聚人心、增进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推动民族团结工作从‘三个离不开到马克思主义‘五观和‘五个认同的拓展和升华”[20],将切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筑牢“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感。在教育方面,坚持以文“育”人,统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以及青少年“筑基”工程,有助于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形成正确的“五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坚持以文“励”人,以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体魄、以边疆地区红色革命文化为底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形成各族人民所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形成人人认同、人人践行的精神文明新风尚,让共同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凝聚起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维护和巩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在宗教方面,谋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培育和壮大爱国爱教人士队伍,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积极作用。
(四)以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为逻辑归旨
在单一制民族国家不存在民族认同的分野,不存在民族认同问题。但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普遍存在民族边界和民族认同的异质性,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体与国家主体民族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有着人口多则几百万上千万、少则几万的少数民族群体,各民族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民族认同的分野。特别是在新疆地区,无论是客观的地理位置还是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状,一定程度上导致面临着文化淡化、认知模糊等一系列问题,进而会影响到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因此在各族群众培育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体认,具有现实必然性。
实现从对本民族的体认到对多民族的体认,一般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建立在强权政治下的民族认同,这种认同具有强制性、服从性,同时也存在严重的隐患。往往需要主体民族特别强大,依靠强权来迫使周围其他民族臣服、归顺。当主体民族或中央政权强大时,周边的各民族迫于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压迫,因此是服从的,但这种认同是迫于武力下的屈服,而不是从骨子、血脉里的归属感、认同感。一旦主体民族或者中央政权衰落,就会“树倒猢狲散”。这一点,从20世纪末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国分崩离析相继独立成为独联体国家,甚至因为土地和民族纠纷成为仇敌(例如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可以看出来。另一种是在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现实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这种认同更为坚固,是源自骨子里、血脉里的认同感、归属感。这一点,从近代以来新疆地区面临沙俄、英法等外族侵略、瓜分,而新疆各族群众奋起反抗,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史诗就可以看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21]千百年来,新疆各族群众共同创造的《玛纳斯》《江格尔》《格萨(斯)尔》等反映各族群众维护国家统一、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史诗,共同创作的《赛乃姆》《萨玛舞》等一系列反映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融的独特的民族歌舞,天山南北也传唱着班超出使西域、左宗棠收复新疆、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等反映各族群众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感人故事。新时代讲好新疆故事既是回击国外反华势力诋毁新疆不实舆论的有力武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文化润疆的强大助力。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要立足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一体”与“多元”的辩证统一,以千百年来新疆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真实历史讲清楚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内生性聯系,厚植内在的文化认同,要讲好反映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新疆故事,形成爱国爱疆的生动局面,实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感性认同到理性认同,为新疆地区稳定和发展提供内在的文化支撑,进而培育高度的民族认同,更好地解决新时代民族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文化润疆要以多种方式开展民族团结活动。通过“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发挥党员干部的引导作用,把结对认亲与民族团结、扶危济困结合起来,有效促进民族团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入基层的边疆民族地区。要大力弘扬边疆各族群众守边护边、爱国爱疆的伟大精神,以鲜活的历史资料、人物事迹和文化典籍不断营造好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良好氛围,发挥其在增进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的先导性作用,让爱国爱疆的共同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情感基础。同时也要健全和完善常态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网。通过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统一纳入全疆学校、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各层次中,充分发挥新媒体与传统宣传教育的互补、互动,构建起宽领域、全过程、多方位的民族团结进步大教育体系,让各族群众深刻明白“民族和则百事兴,民族乱则百事哀”的道理,深刻意识到各民族是“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一家人,共同开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J].当代兵团,2020(19):6-8.
[2]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N].人民日报,2022-10-17(006).
[3]马晓军.文化润疆与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4):26-34.
[4]张旭团.新时代维护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22(5):105-112.
[5]本报评论员.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N].人民日报,2020-09-29(001).
[6]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中国民族,2021(8):4-7.
[7]本报评论员.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N].人民日报,2020-09-28(001).
[8]本报评论员.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N].新疆日报(汉),2022-07-21(001).
[9]本报评论员.从战略全局高度谋划新疆工作[N].人民日报,2014-06-02(001).
[10]龚晓潇,孟楠.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风险挑战和实践逻辑[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39-46.
[11]牛汝極.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J].中国民族,2021(4):36.
[12]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09-27(001).
[13]斯大林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64.
[14]刘小康,杨震.全球化维度下边疆安全的新形态与路径选择[J].兵团党校学报,2022(5):98-104.
[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16]任丽莉,伊力夏提·艾合麦提.文化润疆:时代意义、内涵诠释与实践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22(02):149-155.
[17]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01).
[18]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13):4.
[19]光明日报编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N].光明日报,2022-09-08(006).
[20]范玉显.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作理论进路的多维建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J].实事求是,2022(2):96-105.
[21]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J].中国民族,2020(9):4-6.
责任编辑:张洋
基金项目:本文系兵团社科基金项目“兵团维稳戍边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YB27)、塔里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文化润疆视域下南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TDGRI20226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