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训练提升孤独症儿童课堂注意力的个案研究

2023-08-29李晗赵斌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

李晗 赵斌

【摘 要】 注意力缺陷严重影响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学习质量。通过开发绘画册作为绘画训练工具,采用跨被试多基线的单一被试实验设计,以3名6—9岁孤独症儿童为个案进行干预训练。研究结果表明,绘画训练能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孤独症儿童的参与动机是注意力干预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干预时要重点抓住干预靶行为,包容并允许靶行为之外的非实质性“问题行为”暂时存在。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绘画训练;课堂注意力;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64

一、问题提出

研究表明,30%—60%的孤独症儿童存在注意力缺陷问题,他们的注意力短暂,缺乏指向性,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的缺陷和共同注意能力的缺乏[1],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种特定对象上。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缺陷更多的是生理原因造成的,且无法通过药物进行改善。课堂注意力是指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多种感官知觉长时间投入活动中,并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排除外界干扰,仍专注于学习活动。注意力缺陷导致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学业表现受到影响。为了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课堂注意力,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注意力干预训练,为其课堂学习做足前备技能的准备。

孤独症儿童的绘画能力并未因核心障碍而存在严重缺陷。大多数孤独症儿童主要依靠图像思维,其认知优势在于视觉处理。对他们来说,绘画是一种较好的沟通与表达方式。同时,绘画过程有助于孤独症儿童抒发情感和宣泄情绪,能促进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国内一项针对60例4—13岁孤独症儿童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接受绘画艺术疗法的干预组在心理健康发展和认知功能恢复上有明显的优势[2];还有研究表明,美术治疗能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会沟通能力,如改善他们缺乏眼神交流的问题,提升共同注意的频率[3]。在绘画训练中,通过线条练习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控笔能力,对于其精细动作、手眼协调、模仿等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研究根据孤独症儿童学习特点和能力现状,设计绘画册作为绘画训练工具,选取3名伴有课堂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的轻中度孤独症儿童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绘画训练,探索绘画训练提升孤独症儿童课堂注意力的干预效果和注意事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中的跨被试多基线实验方法。

(一)实验设计

1.自变量

本研究自变量为绘画训练内容,包括描一描、连一连、画一画等训练内容。

2.因变量

本研究因变量为被试的课堂注意力。将课堂注意力行为分为3类:第一类是“专注学业行为”,特指集中注意力于绘画训练各个环节的行为,包括安坐听讲、握笔练习、配合演示、参与游戏等;第二类是“专注其他行为”,指不影响他人,但与课堂任务无关的行为,如自我刺激、走神、安坐做其他事情等;第三类是“课堂扰乱行为”,指一系列影响正常课堂秩序的无关行为,如离座走动、交头接耳、自言自语、大声喧哗等。

3.控制变量

(1)干预者

干预者为研究者本人。干预者提前设计干预方案,采用统一的训练流程,并对训练流程检核,确保实验程序忠诚度。

(2)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绘画册、画笔、玩具(游戏环节使用)、示范视频(统一规格)等,保证实验材料的一致。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实验对象的选择标准为:伴有课堂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的轻中度孤独症学生,且对绘画有一定的兴趣;有基本的握笔能力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家长、教师及学生愿意参与此次研究,并配合干预者的相关安排。对干预者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ABLLS-R的评估,基于上述标准,选取3名符合标准的来自不同班级的6—9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1.评估工具

运用ABLLS-R评估工具对学生的A-合作和强化物效果、L-社会交往、M-小组教学、N-课堂纪律、S-书写技能的全部条目进行能力评估。选取的被试A、L、M、N维度的总分数在80—160之间(总分192),S维度的分数在10—30之间(总分58)。

2.干预材料

绘画册共10个单元,每个单元教学主题设计了不同的社交元素,对孤独症学生的核心障碍加以改善,具体见表1。每个单元设有3个板块,对注意力的要求由低到高。板块一为“描一描”,被试需要做的是临摹;板块二为“连一连”,撤掉临摹的辅助,要求被试在“点”的提示下独立完成连线;板块三为“画一画”,被试根据引导语,在前2个板块的基础上,尝试用本单元所学绘画技能进行添画创作,习得基本的绘画元素。每一板块充分考虑到孤独症儿童的视觉学習优势,在页面设计上运用适当的视觉提示,如红色箭头提示、相同颜色配对提示等,通过简洁的提示语进行任务引导,让被试明确训练任务。

3.干预材料效度分析

绘画册制作完成后,设计《绘画册工具效度调查表》进行干预材料效度检验,调研对象为相关专业的教师8人。结果显示,100%的教师认为该绘画册“单元内容系统连贯”“板块设计科学合理”“脚本设计符合学情”“适合开展注意力训练”。

(四)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跨被试多基线的单一被试实验设计,每周干预2次,17周完成干预。实验阶段分为基线期(4天)、干预期(20天)、泛化期(4天)、维持期(6天),共计4个阶段。对各个被试的观察和数据记录程序保持一致。其中,被试2的基线期延长2天,被试3的基线期延长4天。

1.基线期

本阶段不实施任何干预,干预者对教辅人员进行数据收集程序和教学程序的培训,同时开始对3名被试进行基线期数据的收集。被试1基线数据稳定后对其进行干预,并对被试2和被试3按计划继续进行基线期的数据收集。

2.干预期

本阶段对被试开展干预训练,干预期稳定后,保持训练流程和材料的一致性,对3名被试按照相应的进度进行干预与数据收集工作。每次干预时长30分钟,有3分钟的游戏热身、12分钟的第一回合示范和练习、12分钟的第二回合示范和练习、3分钟的静坐回顾。其中,两个回合的示范均通过视频示范的方式,直观地呈现“描一描”“连一连”“画一画”三部分内容,无任何其他干扰。视频均只呈现一遍,随后教师呈现板书示范,并发出“开始练习”的口令,被试开始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给予被试适当但不过多的关注,注意保持被试情绪稳定和安坐练习。使用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实验数据,用于分析被试的课堂注意力情况。观察记录表采用瞬时时距记录法,将一节课30分钟分为10个时距,每3分钟记录被试正在发生的行为。

3.泛化期

泛化期不对被试实施任何干预,采用同样的教学程序,将教授绘画册单元内容替换为教授其他绘画学习内容,不给予被试任何额外的辅助和提示。

4.维持期

此阶段不进行任何干预,在绘画课上使用任意教学程序开展任意绘画教学,不给予被试任何额外的辅助和提示。

三、研究结果及信效度分析

(一)研究结果

本研究在收集、整理、转化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目视分析法分析各阶段数据变化趋势的稳定性,使用荟萃分析计算本研究的效应值,综合数据分析发现: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显著的功能关系;绘画训练使被试的专注学业行为明显提升,专注其他行为下降,课堂扰乱行为消退;3名被试3种行为的阶段内及阶段间变化均显示出明显的干预效果,绘画训练对提升孤独症儿童课堂注意力有显著作用。

(二)信效度分析

1.观察者一致性

被试的课堂注意力观察记录采用观察者一致性评估,观察者一致性的计算方法为:观察一致的数量/(一致+不一致的数量)×100%。根据计算,本研究具有较高的观察者一致性。

2.干预忠诚度

干预者请3名教辅人员各自选取被试干预期的2次教学视频进行干预忠诚度检核,计算干预过程达标率。根据计算,本研究具有较高的忠诚度。

3.社会效度

干预者对被试的家长及教师进行访谈以验证研究的社会效度,访谈围绕课堂注意力的3类目标行为进行。从访谈结果得知,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课堂注意力的干预效果十分认可:“专注学业行为”有较好的干预效果,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有所延长;“专注其他行为”有一定改善,“自我刺激”行為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课堂扰乱行为”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课堂扰乱行为发生频率明显降低。绘画训练干预的社会效度较高。

四、主要结论

(一)绘画训练能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课堂注意力

本研究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特点和康复需求,自主开发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的绘画册,对其进行课堂注意力的绘画训练干预。通过干预训练,引导孤独症儿童进行勾线临摹、点连线、情景添画三部分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孤独症儿童课堂专注学业行为明显提升,课堂扰乱行为消退,情绪更加稳定,验证了本研究采用的绘画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课堂注意力。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第二课时的学习效果显著优于第一课时,证明重复与练习对孤独症儿童学习有一定的效果,其对于较为熟悉的内容有更高的课堂注意力。

(二)激发孤独症儿童的参与动机是注意力干预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对孤独症儿童课堂注意力的干预,离不开对其动机与兴趣的激发。干预者不仅要设置趣味性的环节和丰富的内容吸引孤独症儿童的兴趣与注意力,使其投入任务之中,更重要的是要设置适宜的目标,让孤独症儿童以积极自信的态度接受任务,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使其技能和兴趣同步提升。畏难情绪是导致课堂注意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孤独症儿童,教师需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辅助,使其获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从而自发地增加专注学业行为。

(三)重点抓住干预靶行为,包容并允许靶行为之外的非实质性“问题行为”暂时存在

结合研究数据与实验过程发现,孤独症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续时间与其情绪关系较密切。情绪稳定的孤独症儿童能够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业任务之中,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存在一定的自我刺激行为,这也导致了研究中有的被试的“专注其他行为”很难消退,甚至会影响到情绪稳定。确保干预环节张弛有度,是注意力干预的重要一环。在靶行为的干预中,要包容并允许孤独症儿童靶行为之外的非实质性“问题行为”暂时存在。一是在环节与环节之间做好转换,给孤独症儿童一定的休闲时间。部分孤独症儿童可以通过片刻的自我刺激得到“满足感”,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下一个环节的任务。二是采取前事策略,与孤独症儿童做好约定,比如“完成任务之后可以得到放松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特指自我刺激,非其他问题行为)”等,尊重其个性特点,通过主动的“满足需求”而不是被动的“强制干预”去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课堂注意力。

参考文献:

[1]陈自力.我国自闭症注意力干预研究的热点分析及展望[J].品位·经典,2021(17):112-114.

[2]严虎,陈晋东.绘画艺术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广阔前景[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32(10):56-57.

[3]栾华珙,李玉影,景时,等.美术治疗提升自闭症儿童社会技能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9(21):20-25.

(作者单位:李晗,山东省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266003;赵斌,西南大学教育学部,400715)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相知碰撞、回归成长:同伴互助学习需求调查——基于D大学的个案研究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安第斯高原卡哈马卡排箫个案研究
何谓中国艺术?——在全球景观与个案研究之间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个案研究
ICF-CY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个案研究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孤独症倾向儿童强化和示范作用的个案研究
非母语者汉语交际策略个案研究